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docx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 能量供应方式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与磷酸,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中的ATP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
2、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 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人体乳酸能
3、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 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5mmol/L时是糖酵解参与供能的一个标志,故
4、称为无氧代谢阈。运动强度越大,血乳酸值越高,糖酵解供应能量的比值就越大。 2、有氧代谢供能 有氧代谢是指糖类、脂肪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ATP再合成的过程。长时间、长距离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有氧代谢供能,5 000m跑有氧代谢占80%,10 000m跑有氧代谢占90%,很多球类项目也需要的有氧代谢能力。这个系统的能力主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可采用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距离的中速间歇训练来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功能。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多种供能系统参与供能,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各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短距
5、离、大强度项目是磷酸原系统及乳酸系统供能即无氧供能。长时间、中低强度项目则主要提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中等距离、较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对供能系统均有较高要求。糖类和脂肪是运动中合成ATP的主要能量来源,糖能进行无氧酵解和有氧代谢,而脂肪不能无氧酵解,只能进行有氧代谢,在马拉松跑等超长距离项目中,在运动的后期用来合成ATP的能量大约有80%来自脂肪氧化。所以,为了消耗体内多余脂肪,需采用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 在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开始后不久,人体所产生的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动作迟缓、协调怀下降、精神低落、运动欲望骤减,甚至伴有恶心
6、的生理现象被称为“极点”。产生“极点”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大于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功能一时跟不上运动器官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氧送到骨骼肌,也不能及时带走肌肉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乳酸等代谢产物,使这些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和活动功能的降低,导致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使运动中枢产生抵制。 “极点”出现的时间与人的运动水平、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直接关系,运动水平较高、运动强度较小、运动前做适当的准备活动,“极点”出现得较晚,生理反应也较小。运动中的“极点”现象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运动者应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运动,就会度过此阶段进入“第二次呼吸”。 2、“第二次
7、呼吸” “极点”出现后应坚持运动。由于“极点”出现,运动速度有所下降,运动器官对氧的需要量暂时减少,而持续的运动会使人体的植物性神经机能逐步得到提高,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逐步赶上运动器官的活动需要。当内脏器官的供氧能力又开始加强,体内戴盆望天积的乳酸得到氧化,血液中的化学刺激得到缓解,体热放散作用也开始顺利进行,激素分泌旺盛,因此,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会达到新的平衡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轻快,一切不舒适的感觉消失。 “第二次呼吸”机能状态出现也和人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及准备活动有关,训练水平高、运动能力高、准备活动充分,“第二次呼吸
8、”出现的就早。“第二次呼吸”状态的出现标志着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进入一种稳定状态。 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体只有在不断地克服“极点”的基础上,逐渐适应并增加运动负荷,身体的机能水平才能得到发展,运动有力和运动成绩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超量恢复 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不间断的代谢可以补充运动时能源的消耗,在运动中及运动停止停止后能量物质都在不断的进行补充和恢复,只不过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大于补充,运动后的体内能量消耗慢而小于补充。能量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运动中恢复过程就开始了,但由于此时的恢复跟不上消耗量,因此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
9、;第二阶段是运动结束后,此时人体能量消耗减少而补充不断加大,直到体内的能量物质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第三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阶段,能量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超过原来的能量储备水平,比运动前的能量物质的储备量还要多,称之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现象并不是在恢复期始终存在,而是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 超量恢复 能量物质 原有水平 运动时 运动后 超量恢复图 运动强度的大小对能量消耗有直接影响,同时对超量恢复出现的强弱也有直接影响,运动强度大超量恢复明显,相反超量恢复就弱或根本不出现。超量恢复学说是运动训练学中大运动负荷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之一。认识和掌握这种运动效应产生的生理机制,在训练中
10、安排好运动负荷,把握住超量恢复时机对于加大运动负荷、达到最好训练效果及在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 1、准备活动 在运动或比赛前所做的各种身体练习称为准备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有目的的适量的身体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各器官系统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正式练习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能够缓解运动者对比赛的过分关注,能够调整不良的紧张或抑制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达到适宜水平;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内脏植物性神经逐渐兴奋起来,从而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加强体内物质能量代谢;准备活动能降低肌肉及韧带
11、的粘滞法加快肌肉收缩与放松的速度,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高质量的准备活动可使各器官功能相互适应和协调,充分发挥机体各器官系统在运动时的最大机能水平,对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和防止运动损伤有积极的生理意义。 准备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包括走、跑、跳、徒手操和游戏。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运动项目相类似的活动内容,可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徒手或利用轻器械进行练习。一般性锻炼的准备活动需要58min,运动员的专项准备活动可达半小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尖由小到大,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有时运动员的肌肉温度可升高至39,心率可达100120次/min。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与正式比赛或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运动 时常 生理 变化 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