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图.docx
《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图人体寄生虫学图表 华支睾吸虫 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 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
2、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1 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 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
3、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斯氏狸殖吸虫病。前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亚临床型及其他型;后者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但因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困难,可用免疫学诊断作为辅助手段; 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成虫多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和人肝胆管内,人因生食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而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媒介植
4、物为水田芹等。 2 生活史较复杂:胞蚴经历12代,雷蚴经历13代。 肝片形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及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 粪便镜检检获虫卵是确诊肝片形吸虫病的根据,但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鉴别。 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双二氯酚(bitin)。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分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两个发育阶段。感染性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后,一旦接触人的皮肤,便在瞬间钻入皮下,进入组织和循环系统,并在肠系膜和肝门静脉定居、产卵。 在终宿主体内,成虫主要寄生在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经粪便排除的过程伴有宿主肠粘膜的破溃。 幼虫的无性繁殖
5、在钉螺体内进行,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灭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血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感染方式是经皮肤钻入。 雌虫所产的大多数虫卵顺门静脉血流到肝脏和逆血流到达肠壁。日本血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成熟的虫卵所致。基本病变为虫卵沉积在组织内诱发虫卵肉芽肿形成,病变部位以肝脏及结肠组织为主。 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孵化发现毛蚴,是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诊断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测,是目前综合检查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有效手段。 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宜采用综合措施: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管粪管水和加强个人防护等;研制新的杀虫药物、对环境无害的灭螺新药、基因工程疫苗和标准化免疫检测试剂等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急需的,而又
6、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牛带绦虫生活史基本同猪带绦虫,成虫均寄生在人的消化道。但幼虫阶3 段仅寄生在牛体内,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或半生食牛肉所致。因牛囊尾蚴不能在人体寄生,因此人不会患牛囊尾蚴病,危害性不如猪带绦虫严重。 两种带绦虫的虫卵在形态上难以区别,但它们的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以及生活史和致病都有明显区别,在临床上要注意鉴别。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孕节脱落后经常主动地逸出肛门。牛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 人因误食活的囊尾蚴而感染,成虫引起的肠绦虫症症状较猪带绦虫略重。但该虫卵对人无感染性,人体内极少见牛囊尾蚴寄生。 除全国各地有散在病例外
7、,主要流行在我国西部的农牧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防治原则同猪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 成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成虫的孕节及其内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孵化出六钩蚴,后者移行于肌肉组织发育为囊尾蚴。人体感染是因为误食活囊尾蚴引起。 人是该虫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小肠,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 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当猪吞食到孕节或虫卵后,六钩蚴在猪体肌肉内发育成囊尾蚴。 囊尾蚴和虫卵都是感染期:当人误食活囊尾蚴后,在人体内长为成虫;人若误食虫卵,释出的六钩蚴在人体发育成囊尾蚴,导致人体猪囊尾蚴病。 成虫寄生除掠夺营养外
8、,可通过机械损伤和化学刺激引起消化道症状。囊尾蚴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并依寄生的数量、部位和患者的反应不同而异。在临床上常见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和眼囊尾蚴病三类。人感染囊尾蚴病常通过自体内、自体外和异体感染三种途径。 4 肠绦虫症的诊断主要靠病史询问和粪检虫卵和孕节;囊尾蚴病的诊断则依寄生部位的不同可通过手术活检、眼底镜、X光、B超、CT和MRI等进行诊断,并常需血清学技术予以辅助诊断。 全国有散在病例,但主要流行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各省,以及鲁、豫、皖交界地区,南方主要见于广西和云南省。 防治主要靠抓好“驱、管、检”的综合措施,即驱虫治疗患者、管理好粪便和水源以及加强肉类检疫,
9、改变不良的食肉习惯等。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小肠,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孵出,钻肠壁经血流至肝、肺等器官,发育成棘球蚴。当终宿主捕食羊等中间宿主后,棘球蚴中的原头蚴进入犬的小肠,发育成成虫。人因误食了污染有虫卵的食物或饮水,可导致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是我国西北布和北方广大农牧区危害十分严重的人兽共患病。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幼虫寄生棘球蚴在多种草食性动物,生活史循环是在动物之间完成。但棘球蚴也可寄生人体。 对人体而言感染期是虫卵,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棘球蚴主要寄生于肝脏,其次是肺脏等,引起棘球蚴病。 棘球蚴为圆形的囊状体,大小可由数毫
10、米到数十厘米。囊内充满淡黄色囊液,囊壁内层向囊内芽生大量的原头蚴和生发囊、子囊、孙囊等。在人体内主要表现为囊性包块形成、对组织压迫占位、超敏反应以及中毒等。 棘球蚴病的诊断主要靠X线、B超、CT等影像学手段;体液的病原学检查可确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作辅助诊断。 该病主要流行在我国西部的牧区,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手术中注意要完整摘除虫囊又勿使囊液外漏。预防靠加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和严格处理病畜内脏等。 曼氏迭宫绦虫和 阔节裂头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猫肠道内,偶然寄生人体;但其幼虫可侵入人的组织,引起裂头蚴病。 5 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与曼氏迭宫绦虫的不同之处在于,前
11、者的中间宿主是鱼类而非蛙类,人是主要的终宿主。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猫、狗等动物,虫卵入水后才能发育,有两个中间宿主以及转续宿主,裂头蚴可以在多个转续宿主体内实现转换,在人体内寄生的时期主要是裂头蚴,人体成虫感染较少见。 裂头蚴对人体主要引起占位性损害,尤以眼、脑等重要器官受累为甚,感染原因是由于生食蛙肉、蛇肉,用蛙肉敷贴伤口或饮用生水等。 在全国各地均有散在的裂头蚴病病人,防治主要靠加强卫生宣传,治疗主要是手术取虫。 阔节裂头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等都与曼氏迭宫绦虫很相似,但其虫体更长大,节片中子宫盘曲为玫瑰花状。成虫可以寄生于人体,症状同其他肠绦虫症,但可致贫血。 阔节裂头绦虫感染主要因生
12、食含有裂头蚴的鱼类引起,病例见于我国东北、广东和台湾。防治方法同上。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成虫(adult)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腔内。受精虫卵随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适宜的环境发育成感6 染性虫卵。 本虫感染阶段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感染后在宿主小肠孵出的幼虫,必须在体内经过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 幼虫和成虫均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以成虫引起的合并症的危害最为严重。 在粪便内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蛔虫病的防治以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为主要手段。 毛首鞭形线虫 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成虫主要寄生
13、于盲肠内。受精虫卵随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适宜的环境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所需条件与蛔虫的相似。 本虫感染阶段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感染后在宿主小肠孵出的幼虫钻入肠黏膜进行发育,返回肠腔后再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是本虫主要致病阶段。 在粪便内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鞭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基本与蛔虫病的相似。 蠕形住肠线虫 7 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盲肠、结肠和回肠下段。成虫夜晚至肛周产卵并在该处发育。 蛲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是经口感染。常为自体感染。 蛲虫成虫为致病阶段,导致肠粘膜病理改变。成虫异位寄生可导致严重后果。 蛲虫病主要在幼儿积聚的场所流
14、行。 用透明胶纸法在肛周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蛲虫病的防治包括积极治疗患儿,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 钩虫的感染阶段是丝状蚴,感染方式是经皮肤; 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虫体寄生于小肠,咬附肠黏膜吸取宿主血液造成慢性失血,其原因包括成虫吸血及边吸边排、黏膜伤口渗血、更换咬附部位原咬附部位继续渗血,以及虫体活动造成的组织和血管损伤; 在粪便内检测到虫卵即可确定钩虫感染,两种钩虫卵形态并无区别; 钩虫感染与粪便管理不严、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加强
15、粪便管理、改8 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防止钩虫病流行的主要手段。 丝虫 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均寄生于淋巴系统,故称淋巴丝虫。雌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微丝蚴在淋巴管内经淋巴血液循环进入血液系统。当媒介按蚊叮咬吸血时,微丝蚴进入蚊体内,发育成感染性的丝状蚴,后者在按蚊吸血时经伤口侵入人体,并逐步移行至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丝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人为终宿主,按蚊为中间宿主。 两种丝虫均寄生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寄生在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以深部多见;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丝虫的感染
16、方式为媒介蚊虫的叮咬;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按蚊。 感染阶段均为丝状蚴。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班氏丝虫在外周血液出现的时间为10:00 pm2:00pm;马来丝虫为8:00pm4:00 am。遵循这一周期性的规律检查血液中的微丝蚴可提高检出率。 丝虫感染后病程分为:微丝蚴血症: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一般无症状,成为带虫者或仅有轻度症状;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和丝虫热;慢性阻塞性病变: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隐性
17、丝虫病:亦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约占丝虫病人的1%。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虫是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小肠和肌肉组织内的寄生虫。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包的肉类时,幼虫脱囊,钻入肠粘膜中,再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雄虫死亡,雌虫产出幼虫,后者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组织器官。侵入横纹肌的幼9 虫形成囊包。囊包或者钙化,或有机会进入其他肉食动物继续发育。近年认为旋毛虫属分为7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未确定的基因型。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的肌肉期幼虫无囊包。 成虫和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动物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
18、宿主;各种动物则通过相互残杀并捕食含幼虫的尸体或食用了含幼虫的动物肉类而感染。 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囊包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一般熏烤、腌制和暴晒不能杀死幼虫。 感染阶段:囊包;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传播途径:经肉食品传播。 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亦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临床病程分为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寄生期和囊包形成期。重症患者可因毒血症或心肌炎死亡 病原诊断困难,病史、食剩肉类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肌肉活检在半数患者可获肯定的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寄生虫学 生活史图 人体 寄生虫 生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