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的特定穴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十二经的特定穴知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体十二经的特定穴知识人体十二经的特定穴知识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2、,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
3、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
4、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
5、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
6、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五、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
7、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
8、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
9、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 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 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 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 2、后溪、申脉。 3、外关、足临泣。 4、列缺、照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