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第十二章 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 第一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知多少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与自己的子女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亲子关系的特性是什么呢?亲子关系的特性就像一句谚语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就像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所说的那样,种下瓜果得到的是瓜果,不可能是豆子;种下豆子得到的是豆子,是不可能得到瓜果的。无论种的是什么,它的收成好坏也依赖于后期的调整和照料。 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早期的子女教养方式就像是种下的种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日后亲子关系的好坏;而后,教养方式在子女不同生理心理阶段的调整也对亲子关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亲子关系子女的一剂良药
2、为什么有的子女不愿与父母交流?为什么有的子女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却没有?为什么有的子女成人后就非常孝顺有的就不孝?为什么子女表现出的行为千差万别? 固然这些问题是不可能排除家庭的特殊性,也不可能排除个体的特殊性,但是在子女千差万别的行为中总有两个纬度好与坏。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子女良好品性和行为形成,可谓是对子女发展最好的一味药。 笔者有一位朋友W,能力出众,事业发展很好,开有三家公司,金钱对于他只不过是数字的多少问题。有一次他开车载笔者去机场,路上他满脸愁苦的对笔者说:“我女儿现在基本不理我,花钱挥金如土。谁要是帮我把我女儿教育好,我的公司随便他挑一家,我白送他都行。” 亲子关系的
3、好坏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并进一步影响到你事业的发展。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我想很少有人会把事业排在家庭前面。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充斥着这样的话“都是你妈妈把你宠坏了”“都是你爸爸不负责任”。我们真的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关注家庭,更不用说亲子关系了。不用说诸如“上网成瘾”“行为退缩”等等问题行为,就是贪吃,懒惰等等只要你的子女沾上一样,不管你多强多优秀,你都会感到无能为力。 为亲子关系正名 1. 美国式的朋友式亲子关系理想吗? 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对于亲子关系有着千般解读,由于美国经济发达有很多媒体都在宣扬美国式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要做子女的朋友”对吗?对于这个问题的
4、答案我们姑且不做讨论,先看一看这样的例子: 李某L,河北籍,品学兼优考取了清华大学,全家人都为她高兴。在外地求学自然不可能经常回家,半学期后的一个周末,L匆匆忙忙赶回家来,她的母亲很是高兴急忙为她准备晚饭。可是L却说我一会就走,母亲很是奇怪就问:“怎么这么急着走?”L说:“我要赶回去做礼拜。”母亲说:“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少做一次礼拜有什么关系?”L为难的说:“不行啊!你只是生我的妈妈,上帝才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然后,L按照自己的计划返回了学校。 不知道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您身上,您会作何感想。在L看来她的行为是没有错的,因为她的思想已经西化了。西方的平等观念正是建立在“神本位”之下的,人都是上帝
5、的子女,在这大前提下无人不平等。而我们是重视伦理的,伦理本来就是不平等,我们中国人最讨厌没大没小。因此,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不是我们中国人理想的亲子关系。那么对于子女,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好吗?如果父母变成子女的朋友,子女只不过是多了两个大龄朋友罢了,但是他们却失去了唯一的父母。所以,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不仅对于父母不够理想,而且对于子女也是不好的。 2. 一切都是自然孕育的结果 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自然孕育的结果”,不知道大家接不接受。我们可以看看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变化: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起源于印度,去过印度的人会发现,印度的佛陀像都是瘦瘦的,很落魄的样子。但是当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所有的
6、佛陀像都变得肥肥胖胖。不久后佛教经过我们传到日本,但是日本和尚就可以吃肉,甚至还可以结婚生子。 为什么佛陀像到了我们中国就变胖了呢? 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你佛陀瘦瘦的,明显是营养不良嘛,自身都难保了还怎么保佑我们呢?所以佛陀到了中国就一下子变胖了。 为什么和尚到了日本就可以吃肉呢? 古时是没有飞机的,日本人来中国学习或者回去传教都要做很长时间船,在海路时间久了吃鱼是难免的,如果所有信佛的人都不吃肉,那所有要传教的日本人就都饿死了,所以传教的日本人就开始吃肉了对这些戒律的执行也就没有那样严格了。 由此可见一切都是自然孕育的结果,所以对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也不会例外,那么我们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
7、么样子呢? 3. 中国式的基于伦理的亲子关系 中国人当然有适合于自己的亲子关系,那就是基于伦理的亲子关系。请看“倫”的写法,左边一个人就是告诉我们伦理是人独有的,右边写的是一个屋顶,下面被分成一个个小框框,就是告诉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各自有各自的位置。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不论美国人的亲子关系,还是我们中国的亲子关系其实都一种观念,所以亲子关系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观念要正确,而正确的观念一定是适合于当地风俗文化的。 本章就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关系,并结合现代发展心理学对人类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大家提供一种基于家庭教育以得到良好亲子关系的教养方式,希望对您提供一份参考,给您一定的启示
8、,希望您参考自己家庭的情况合理的给与调整。 第二节 三代同堂的妙用 三代同堂的核心 如果说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是三代同堂你相信吗?有人可能会怀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吗?”其实,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祖父母、父母、子女这三代人不管在哪里一般都是共同存在的。但是这里面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只有中国人最懂得三代同堂的妙用。 现在要维系三代同堂的形式也许会有困难,因为工作不一定找到附近的,家也不一定有那么大但是中国人是追求实质的,只要我们不丢掉三代同堂的核心就好。这个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情感的维系和交流。 核心家庭与三代同堂 1. 核心家庭中的两极性亲子关系 这种亲子关系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
9、这是我们中国人比较耳熟能详的教养方式,现以严父慈母来分析。严父这一种以大人为中心的父子关系,而慈母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母子关系,现在研究表明这种“跷跷板”式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且会造成子女角色的混乱,使子女产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 2. 三代同堂老中少的小社会 我们的传统教养出问题了吗? 大家可能会想,我们传统的教养方式难道有问题吗?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教养方式没有错,只是我们不会运用了。两极性亲子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造成的,它割裂了我们与祖父母这一代联系。我们三代同堂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小社会,不同于西方核心家庭,少了一个环节怎么会运用的好呢?因此,我们应该把老中少三代合理的
10、配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养团队。 三代同堂的教养互动 祖孙关系向来比较亲密,我们称之为“隔辈亲”。不要担心祖父母会宠坏子女,请换个角度想。只有祖父母非常疼爱他们的孙子孙女,孙子女才会毫无顾忌的把自己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当然包括好的也包括坏的。当孙子女坏的行为表现出来后,祖父母不要去管教他,反而笑眯眯的,孙子女就不会怀疑。但见到父母后就把观察到的告诉他们,让父母相互配合着以合理的方式管教子女。子女就会觉得奇怪,父母怎么知道我做过这个呢?年龄尚小的他们是不会想到正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祖父母“出卖”他们的,反而他们会感觉父母很神,然后就会乖一点,对自己的行为就会约束,这样的方式是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
11、。 三代同堂的妙用 为什么古时我们要每天向父母请安?为什么我们清明要带子女请安?是我们迷信吗?是我们封建吗?当然不是。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孝的,但“你长大后要孝敬我”这种话我们怎么说的出口呢?即使说出来,子女会不会想“我为什么要孝敬你”?但是我们每天去请安,就是在用不明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的子女“你以后也要每天向我们请安,然后顺便孝敬我们”。现在清明上坟很多人是不带子女的,那就是少了一次教育子女的机会。我们应该带上子女,告诉他:“这是你的爷爷,虽然他往生了,但我们要来看看他,因为他很关心我们。”这就是在告诉子女“以后你也要来”。 这不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好应用吗?如果懂得这些道理是对你有百利而
12、无一害的事情。 有人会说:“现在时代不同了,我想每天请安也做不到了”。那就请想一想三代同堂的核心情感的维系与交流。 第三节 各阶段亲子关系的教养要点 学前期的教养 学前期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 1. 依恋是重中之重 依恋真的很重要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婴儿依恋的形成是至为重要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紧张忙碌使父母,特别是母亲,与婴子女的相处时间大为减少,也许有人会讲“依恋真的那样重要吗?”我们给大家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张某是济南钢铁集团子弟,12岁,他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他有一个堂弟,8岁,是从小多是母亲带。一天,奶奶带两兄弟外出买东西,大包小包买了很多东西。张某抢着帮
13、奶奶拿东西,而堂弟却不愿意帮着拿东西,说:“东西太重。”而且张某每周都要去位于济南槐荫区的奶奶家看奶奶,笔者问张某:“你为什么每周都要来?”张某想了想回答:“我就是想奶奶了,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无意贬低堂弟,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可能会使他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注意的是张某对奶奶的那种说不出的情感依恋。早期的依恋形成往往是被遗忘的,我们很难记得3岁以前的种种,但是依恋的形成却一直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另外,据研究表明良好依恋的形成对至少6岁儿童的问题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以中国文化视角看依恋 中国是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固然是有血缘维系的成分,俗语有云:“兄弟纷争家必败”可见血缘的维
14、系不一定是持久的最为根本的是情感的维系。而对于亲子之间婴儿期的依恋就是之后各个阶段教养的情感基础。在此,我们提出亲子关系的最终目标:让子女心中有你的存在并不断加深你存在的意义。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必告,反必面,所习必有业”,这些反映的不是古代对子女的严格限制,而是告诉不管子女远游的欲望多么强烈,不管远游有多大利益,因为子女心中有父母不敢随随便便下决心。这就是情感维系下的制约力量。 2. 教养只做四件事 曾仕强教授讲家庭教育其实只用做四件事,只不过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所需要把握的度不同: 替他做什么 教他做什么 陪他做什么 让他做什么 替他做什么 这个阶段正是良好依恋的形成期,也
15、就是情感基础的培养阶段。研究表明:适当的增多与子女的身体接触并尽量缩短与子女的长期分离是有助于依恋的形成的,另外还有一点往往被年轻的父母忽略,那就是替他做事情的态度。比如,为他换尿片,与其苦着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不如借此机会向他传递身为父母对他的关怀。的确他们长大后不会记得,但不要以为他们不懂。 教他做什么 父母不可能一直替子女做事情,那样父母很累,子女也得不到成长。到了适当时间教他做些事情,父母就会发现越来越轻松的时期来到了。这一阶段我们要开始教会他生活的技能,养成生活的习惯,而不是一味教他讲英语学算数。 陪他做什么 当教会他做一些事情,你会发现子女的自主性增强了,这也是他发展的规律使然。但
16、是我们建议,父母陪子女做事情时不要做其他事,子女会懂得你不是真心的陪他,然后等以后你病了他也打着电脑“陪你”。另外,陪他不要过多的干涉他,因为子女也像我们一样“会做的不想别人插手,不会做的希望别人赶快来帮我” 让他做什么 通过让他做什么来增强子女的家庭观念和自主性,引导子女来分担家务;通过不让他做什么来进一步养成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我们需要很严肃的提出:这一阶段的子女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现在有一个观点:“提前教育”,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当父母一味的要子女学习小提琴、钢琴、英语特别是英语,提早学习英语只会严重影响您的子女母语系统的形成,后期难以补救,如果要学应该在小学四年级以后。
17、3. 做好入园的准备 经过上述四件事,大致上你的子女就做好了入园的准备,即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他要学会穿衣服,自己上厕所。 4. 开始入学的准备工作 父母可以为子女做什么 进入小学孩子就不能像幼儿园时那样自由,子女初进入小学是无助的,面对巨大压力的。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熟悉,还有一些完全陌生的大人管着,要按照规定时间上下课,当这些一下子强加到子女身上时,抗拒、适应不良就产生了。 这个时候身为父母就要考虑为子女怎样为子女打好预防针。现在提供一些父母的做法为大家做参考: 母亲A在子女入学前一年就经常很“自然”的带孩子开车经过他即将入学的小学,然后告诉他“这就是你要上学的地方漂不
18、漂亮啊?”然后找机会带孩子去学校参观。 母亲B在孩子入学前就开始在“经意不经意”间告诉孩子小学里要遵守的规矩,并启发孩子如何与其他孩子相处。 问题行为有那些? 很多小孩会出现小学生活适应不良,以致出现很多问题行为,大致分为: 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进而形成厌学。 不良卫生习惯,如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乱吃零食,留长指甲等。 缺乏良好的社会公德,如打架、赌博、撒谎、偷窃等。 缺乏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如不尊敬师长,不懂得互相谦让等。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如低年级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等。 当表现出这些问题后再给予干预就有点晚了,至少会非常麻烦让人头痛,所以入学前的
19、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看待问题行为? 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文明礼貌都属生活技能和习惯,再次提及希望得到大家重视。 社会公德的培养在这阶段是需要每一位父母注意的。小孩子是没有偷窃,撒谎的概念的。他们看到父母那花花绿绿的纸可以换到很多好东西,然后他们就拿家里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当父母将之视之为偷窃时就开始误导子女。所以对于专家的意见希望各位父母多加考虑依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谨慎采纳。 小学阶段的教养要点 1.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不可取代 小学阶段的子女学习成为其主导,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思维的形式也开始想抽象思维过度,乍看起来似乎学校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但是资源是有限,老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
20、都尽心尽力,所以不管是从亲子关系还是从子女发展来看,子女的教育还是要回归家庭。 2.不要变成“坏妈妈” 有很多母亲在子女入学时会因为一句话感到伤心,那就是“原来你是个坏妈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那必定是六岁以前的教养中父母对子女过于百依百顺,只是小学阶段因为义务教育的关系,我们必须送孩子去学习,当子女意识到学校原来并不好玩不愿意去上学时,父母多半会采取强硬措施要求子女去学校,自然原来百依百顺的妈妈就变成了“坏妈妈”。 究其原因“坏妈妈”是由父母态度转变太快太剧烈造成的,这就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感情基础。那么这一阶段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可以180转变,六岁前要学会对子女的要求延
21、迟满足。比如,你的子女对一个杯子感兴趣向你要时,作为父母绝对不可以立刻满足他,父母可以说:“你喜欢那个吗,那个是杯子,记住了吗?”然后拿给他,延迟那么几秒,从小就教育子女等待。 3. 注重子女“三力”的培养 “三力”只判断力、观察力、选择力。这里并没有把学业作为培养的重点,并不是因为学业不重要,而是因为学业一直被父母过度重视,以致对子女造成过大压力。在此把容易被父母忽略却非常重要的“三力”作为培养重点提出,判断是非的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选择的能力。 612岁的子女判断力、选择力是很薄弱的,当有不良的引诱时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我们把亲子关系的目标定为“让子女心中有父母的存在”就是为了类似的问题
22、。 为什么同样是一群孩子,捡到一包烟,有的孩子会去抽,有的就不会?做出不抽烟决定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更不是因为他们胆小。因为有的孩子会告诉他:“我们偷偷抽,一会吃块口香糖,爸爸不会知道的。”还有孩子会笑他,也有孩子会讲他不合群,做出这个选择多半是因为子女心中有父母的存在。 父母只要做到让子女心中有你,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告知子女做了那些事情会让你“伤心”,然后动员各方资源对子女施行监护。做好这三个方面,您的子女沾染问题行为的概率将大大减少。 4. 为青春期做准备 子女到了小学期后期,父母就应该为子女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作准备了。女孩子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开始迎来生理的变化了,她们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恐惧。
23、 我们建议,在十二岁左右就应该提前告知他们即将发生的生理变化,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正常的,很神圣,代表着他们长大了”这样喜悦感就会取代恐慌。为他们介绍一些性常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对生理变化或者性常识的介绍,不必过分严肃。严肃会引起子女太多的好奇心,把子女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问题上。选择气氛轻松和悦的时候,由同性别的双亲告诉子女就好。性常识不同于性教育。现在对于性教育的研究很火热,有很多专家学者支持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甚至在北京、河北、济南都开始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有人说“西方先进国家是进行性教育的”,但最新的资讯是“美国很多学校都挂出标语NO SEX”。我们不敢说性教育不好,但对
24、于这一问题并没有定论,我们的子女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至少现在不要把自己的子女当作试验品为好。 初中阶段的教养要点 这一阶段的子女生理变化显著,反叛心理强,精力旺盛,父母将会迎来子女对自己的重新评估。这一时期的子女最容易产生问题,因为子女开始不听从父母,与父母对抗,这段时间朋友的交往讲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 1. 事先的防范重于事后的指责 以朋友交往为例:引导子女交朋友。引导不同于“要求” 、“让”,引导要不被子女察觉才是成功。父母可以选取几个有相同年龄子女的朋友,带子女经常来往,子女自然就会和对方的子女建立友谊,这样双方父母就可以有效的联合观察、监督子女的成长,对于产生问题及时纠正。 希望父母明
25、白,指责、监管是不可取的,这将导致子女不与父母交流,会严重影响先前培养的情感基础在本阶段以及以后各阶段的作用。 2. 如何应对重新评估 子女对父母的重新评估,多半会以激烈的争吵、抗争为表现形式。父母多半会为自己的子女生气,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与争吵意味着,您的子女正在突破以往思维的局限,开始加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体验自主的感觉。如果您的子女在这一阶段表现的很乖巧,我们反而建议您对子女这种反常的行为予以警惕,也许您面前的乖巧会代表着背后更加放肆的无法无天。 我们建议父母要采取“事缓则圆”的态度化解子女激烈的情绪反映。另外,父母要注意相互的配合,现在我们试举一例: 一对母子大吵着进入家门,父
26、亲正好在家,很快明白了事情缘由,左右为难,帮妻子会带来更大的争吵,万一儿子负气离家出走怎么办!袖手旁观妻子又会怪自己不懂是非。于是,他急忙只开了母亲好言劝慰,等儿子平静下来就去找儿子,说:“妈妈那么疼你,你看看你都快把她气哭了。”儿子平静下来也意识到只是一件小事不应该反应这样强烈,在父亲的劝导下,给母亲倒了一杯茶送了过去。 青春期的子女反应过激是难免的,事情过后他们也会反省,这正是父母及时疏导的最佳时机,秉持事缓则圆的态度,采取额“斜线”式的方式,您会依旧感觉到亲子间浓浓的亲情之爱。 3. 理财观念的培养 子女进入这一阶段,花销就开始明显增加了,理财观念的培养也就浮上台面。 父母要学会负责任
27、子女要钱,父母就给了,是不负责任;子女要钱,父母不给,同样是不负责任。重要的不是给不给,而是子女用钱要做什么,如何形成节俭的习惯,教给他怎样才是合理的消费。 高薪父母切忌标榜自己 有些高薪父母经常给子女很多钱,不管是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想换个清闲,还是其他原因,这都是一种标榜自己的行为,标榜自己只会害惨你的子女。 高中阶段的教养要点 1. 自律自制精神的培养 恭喜你,子女终于渡过了人生的风暴期,父母要开始给子女自主自立的机会,培养他们有依赖性的自律自制的精神,这是我们在这一阶段唯一提出的培养要点。暴风雨期后的子女独立意识占据了主动,但是您希望您的子女从此以后完全独立吗?这也是我们提出依赖性的自律自
28、制精神的原因。 2. 脱轨及时辅导 还记得学前期阶段中提出的“替,教,陪,让”四件事吗?这四件事可以推广到各个教养阶段,只是分配比例不同而已。我们一直建议父母要培养与子女共同的兴趣,就是为了日后提高“陪,让”的比例。您的子女在初中阶段就开始寻求朋友的的支持了,倾向于有事不与父母商量,那么当您发觉子女有心事而他又不愿告诉您时,不妨陪他去做一些你们都喜欢的事。比如,您的孩子喜欢登山,那您可以陪着他去登山,但请不要在他享受这一过程时提出你关心的问题,那样会使您的孩子拒绝和您交流,您相信吗?您不急,几次下来他会主动告诉您的。请您耐心且永不放弃的对您的子女进行辅导。 大学阶段的教养重点 也许您已发现随着
29、各阶段的进行,我们给予的意见对您来说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这是符合子女发展规律及成长需求的。进入大学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会有自己的规划,强求不得,我们在此仅提供几点注意要点供您参考: 1. 初入大学难免骄傲 进入大学很不容易,初入大学难免骄傲,但不用担心,因为当他很自豪的对别人说自己是某某大学的学生时,别人的脸色会告诉他真正的定位。 2. 防止子女贪玩变坏 大学是一个相对高中宽松很多的地方,经过初中高中阶段的辛苦努力,子女很容易在进入大学后有放松纵容的念头,希望父母能在此时提高警惕,像进入小学时那样有效的引导子女渡过这道坎。 3. 引导子女为将来考虑 大二阶段学生就应该开始以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自
30、身条件为基础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出路了。大三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考研还是就业。 4. 正确认识爱情 大学生恋爱不再像高中一样,是被约束被禁止的事情了,在学校突然废除所有禁令,所有约束后,难免子女会毫无顾忌的非理性的投入到恋爱的队伍之中。恋爱是没有条件的,但结婚一定是又条件的,这往往是子女认识不到的,所以父母应给予关注,引导子女正确认识爱情。要是因为恋爱而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学业就得不偿失了。 第四节 自作自受的亲子态度 一自作自受做何解 曾仕强教授在对人生的态度中曾提出过这样四个字“自作自受”,亲子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出生的婴儿天真无邪,儿童期子女不谙世事,作为父母的您为此操心受累,也许
31、您抱怨过,但是正是因为子女的不懂事您才有可能把他教养成您希望的样子。因此,子女成人的样子父母是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的。新闻报道上总会报道一些不孝子女,在大家对他们嗤之以鼻时,您是否考虑过也许他们的父母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呢?可能是这部分父母本身就不孝父母,可能是这部分父母没有注意对子女的引导这就是一种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更重要的是怨别人也没有用,希望读者能时时告诫自己,本着自作自受的心态,对您的子女进行教养,并无条件的接受教养的结果。 如果您的子女在长大成人后,为人正派孝敬父母,恭喜您,您的教养是成功的,您可以安心的享用您前期的教养成果,感受含饴弄孙的快乐以及家庭带给您的所有温暖快乐。 如果您的子
32、女在长大成人后,不太成才不孝父母,您有三种选择:1.就此放弃 也许这种选择在西方式便于实施的,因为西方的家庭是有限公司,而在中国这种选择却很难办到。即使法律上可以斩断一切,但是悠悠众口,我们是无法禁止别人的嘲笑和言论的。 2.采取强力手段促使子女改正 3.用感化方式促使子女自行改过 霸道的方式永远是最快的方式,但也永远是最没有用的方式。历史上,暴君如秦始皇在他死后,一切严刑峻法顷刻化为乌有,人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一点没变。被动的强压往往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促使子女自行改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请拿出十分忍耐感化你的子女,让他自行改过。下面有一个真实的例子: 台湾有
33、名著名的教授,洁身自好从来不摄入娱乐场所,年近60的他在一次业务中,他被服务的公司主管硬拉到娱乐场所,说“就这一次”,结果没几天,这名教授就打电话给那位主管,说要“回请”,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晚节不保。 曾仕强教授有句话叫“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晚失败不如早失败”,经历巨大挫折而悔改的人往往不会再犯重大错误,这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及曾教授这句话的涵义。 “十分忍耐”虽然只有四个字,但背后所要承受的却不是言语所能表述清楚的,所以希望在读得父母或将要成为父母的朋友,本着自作自受的警惕敬畏的心态,在子女早期播下善的种子,并做好各阶段的调整。 二重温“教养四件事” 相信读者一定记得在学前期教养方式中我们曾提出的“教养四件事”替他做什么教他做什么陪她做什么让他做什么。其实这不仅是学前期的教养重点,而且是各个阶段的教养重点,各个阶段只有所作的程度不同并没有实质的差异,所以亲子关系的好坏就是这个度的拿捏问题,希望读者可以用心思考,教养出您满意的子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