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栽培技术.ppt
《高粱栽培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粱栽培技术.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概况,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高粱的种类甚多,按高粱穗的外观色泽,一般随种皮中单宁含量的增加,粒色由浅变深,可以分为白高粱、红高粱、黄高粱等。胚乳按结构分为粉质、角质、蜡质、爆粒等类型。高粱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饲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高粱脱壳后即为高粱米,子粒呈椭圆形、倒卵形或圆形。高粱米一般含淀粉60一70。高粱中含的脂肪及铁较大米多,高粱皮膜中含有一些色素和鞣酸,加工过粗,则饭红色,味涩,不利蛋白质的吸收消化。高粱有一定的药效,具有和胃、健脾、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的功效。,白高粱,黄高粱,红高粱,二、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高粱适应性较强
2、,分布较广,具有耐旱、耐瘠、耐涝、和耐盐碱等特性。(一)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高粱是喜温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都要求较高的温度。一定的高温可以提早幼穗分化,低温则可延迟幼穗分化。这种特性称为高粱的感温性。高粱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内,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最适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为4450。高粱幼苗不耐低温和霜冻。出苗至拔节期的适宜温度为2025。拔节至抽穗期为高粱生育的旺盛时期,适宜温度为2530。过高温度会使植株发育加快,茎秆细弱,提早抽穗,穗小码稀。开花至成熟期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最适温度为2630,低温会使花期推迟,开花过程延长,影响授粉,如遇高温和伏旱,
3、会使结实率降低。灌浆阶段较大的温差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子粒灌浆成熟。,2、水分。高粱具有抗旱能力,不仅能抗土壤干旱,也能耐大气干旱。同时高粱又具有耐涝性,其耐涝性在孕穗期以后尤为明显。在抽穗后如遇连续降雨,在短期内淹水不没顶,仍能获得一定产量。苗期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拔节孕穗期占50%,这期间如水分不足,会影响植株生长和幼穗分化;孕穗至开花期占15%,水分不足会造成“掐脖子”,是高粱需水临界期;灌浆期占20%;成熟期占5%左右。全生育期降雨400500mm分布均匀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3、光照 高粱是喜光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会延迟生育,产量降低,特别
4、是后期光照不足,直接影响子粒干物质积累。高粱属短日照作物,缩短光照时数可提早抽穗和成熟,延长光照则成熟延迟。北方品种引种到南方种植,光照时数缩短,会提早成熟。,4、土壤与矿质营养 要使高粱生育良好,达到高产、稳产,必须为之创造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的土壤条件。高粱对土壤的适应性和耐瘠性与其具有较庞大的根系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关。高粱的需肥规律。每生产100kg子粒需要氮(3.251.37)kg、磷(1.680.48)kg、钾(4.541.14)kg。三者的比例为1:0.52:1.37。苗期由于生长缓慢,植株小,需要的养分也少,拔节至抽穗开花期是需肥的关键时期。开花至成熟期营养供
5、应状况直接影响子粒灌浆,养分充足,可增强灌浆速度,使子粒饱满,粒重增加。,三、高粱产量的形成,子粒产量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开花后生产的光合产物,占80%;另一部分是抽穗前营养器官贮积物质的转移,占20%。前期培育壮秆,贮积更多的干物质,后期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四、播种、施肥,精细整地 深耕2025cm,耕后要连续进行耙地、镇压整地作业。播种 1、选用良种。选用适应当地自然和生产条件的高产品种,并要求种子纯度高,子粒饱满,生命力强,发芽率高。2、种子处理。包括选种、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选种、晒种:播前应将种子进行风选或筛选,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做种,并进行
6、晒种,播后出发芽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浸种崔芽:用5557温水浸种35分钟,晾干后播种,起到提高出苗率与防治病害的作用。药剂拌种:为了防止高粱黑穗病,可用拌种双拌种,每公斤种子用5克拌种双。,3、适时播种 高粱的播种期主要受温度和水分影响。高粱发芽的最低温度为78,一般以土壤5cm处地温稳定在1012以上时播种较适宜。适宜高粱种子发芽的土壤含水量因土壤而不同。壤土为1517%,粘土为1920%。发芽要求土壤的最低含水量,壤土为1213%,粘土为1415%,沙土为78%。根据温、湿条件确定高粱播种时期,群众的经验是“低温多湿看温度,干旱无雨抢墒情”。,4、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播种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粱 栽培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