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硫酸钠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硫酸钠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亚硫酸钠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分析亚硫酸钠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分析 绍兴一中分校吴文中 课题引发联想 SO2通入品红溶液可使品红褪色; 在品红溶液中加入Na2SO3粉末,然后加入稀盐酸,产生的SO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在品红溶液中加入Na2CO3粉末,品红溶液不褪色。 进而作出推理思考 只有产生SO2,才能使品红褪色 可用品红鉴别Na2SO3和 Na2CO3两种粉末。 实验观察 SO2通入品红溶液可使品红褪色; Na2SO3粉末加入品红溶液使品红立即褪色,无须加盐酸,反应速度比“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更快; 在品红溶液中加入Na2CO3粉末,品红溶液也褪色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错综复杂,
2、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了弄清异常现象的本质原因,很快又拿出了新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一一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1 将极少量品红粉末溶解于无水酒精中,将SO2通入品红的无水酒精溶液中,连续通SO2气体15分钟,结果发现品红不褪色。 结论1:SO2使品红褪色要有水的参与。 实验2 品红溶液中加入NaHSO3粉末,品红溶液褪色。 结论2:SO2与品红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根SO32-或亚硫酸氢根HSO3-离子才会使得品红褪色。 实验3 在品红溶液中加入Na2CO3粉末,品红溶液褪色。 实验4 在品红溶
3、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溶液不变色,若滴加盐酸中和掉碱性,溶液又变红。 结论3:强碱性物质NaOH溶液、Na2CO3、NaHCO3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那么Na2SO3溶液也呈碱性,Na2SO3粉末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其碱性原因呢,还是因亚硫酸根SO32-或亚硫酸氢根HSO3-离子起作用呢?于是,又设计了实验5进行验证: 实验5 将少量Na2SO3粉末加入品红水溶液中,品红溶液立即褪色,再滴加适量盐酸中和掉碱性,溶液不再变红。 结论4:使品红溶液褪色主要是因亚硫酸根SO32-或亚硫酸氢根HSO3-离子起着作用。 4.2.5 结论 品红溶液中加入H2SO3、 Na2SO3 、NaH
4、SO3、NaOH等时,它们都能与品红发生反应而破坏了品红的共轭体系,从而使品红褪色。 Na2SO3使品红褪色的原因是双重的,既有SO32- 、HSO3-的加成反应,又有其水解产生的碱性导致的加成反应。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初步了解了Na2SO3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异常现象之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活动,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了处理实验问题的一些方法。 4.3总结反思 此属于实验“意外现象”。面对这种意外情况,老师和学生们都没有想方设法去杜撰结论或搪塞过去,而是踏踏实实的实验、如实认真的记录过程,不仅体现了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也为继续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该课题从设计到实施,由学
5、生自主参与,它融合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和集体的智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相互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课题的研究基本达到了以下预期目标: 探索一条借助“异常”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设置恰当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借鉴一些量表,在适当调整改进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评价。 三点体会: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情境、创造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选取试剂和仪器,独立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 。 要增强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认真关注整个实验进程,才能发现问题并不断修正,才能产生新的突破。 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尊重实验事实、实事求是地记录出现的现象;同时也要有敢于向书本和权威质疑、敢于超越现状的精神。只有教师自己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对于原因较为复杂的异常现象,教师应当先行研究,以便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