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docx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摘要: 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
2、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 利己主义 行为动机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
3、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 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因此可知,斯密在人们的行为动机分析上,是归因于利己心理的。 然而,笔者认为,把道德行为归因于利他心理,而又把经济行为归因于利己心理,这是不矛盾的。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思考,与斯密简单归因于利己心理有所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指出
4、、说明的。而笔者的思路,则是以一种较复杂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利他心理也纳入利己主义思考。具体的论述会在下面详细阐明。 二、本文中利己主义的外延及相关预设的说明 在伦理学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上,一般归结为心理上的和理论上的利己主义。但这两个角度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角度看,笔者认为,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 1 -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为出发点。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个人自身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面对利益冲突时则会优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人们往往容易认为,利己主义会使一个人变得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会损害他人利益。同
5、时,人们也会产生这么一个想法:利己主义本身是消极的,是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不良因素,要消除利己主义的不良影响,则需要利己主义之外的道德教化。但这只是传统的、片面的认识,无法准确把握利己主义的本质,绝对地把利己和利他对立起来,也就导致了“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 然而,利己就必然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吗?就必然会损害他人利益吗?在笔者看来,并非这样。一方面,立即未必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利己还可以触发人的利他心理的形成,从而造福于他人。这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第一,真正的利己主义不是盲目地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权益。客观地说,完全利己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的,要融入
6、群体就必须让他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能促进自己需要的满足。因此,从现实利益的角度上说,利己不一定导致他人利益受损。 第二,从根本上说,利他心理也是受利己心理的驱使的。文论从本文的定义还是从常识出发,我们都知道,利己的本质是满足自身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可知,人的需要主要分为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也就发展起来。传统观点中,利己和利他往往是关注物质层面,而容易忽略精神层面。事实上,经过社会化的人,往往在精神或自我实现的需要上,都存在着
7、或多或少的利他倾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人较低层次的需要已经满足,同时也更多地重视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人们的各种利他心理,以及它们的助人行为,都是可以归因于利己心理或利己主义上。 从这两个方面可知,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原因,在人的行为中都可以归结在利己的范畴里面。只是说,表面上利他和利己的差异,本质上是物质上的利己和精神层面的利己,最终可归因于利己。我们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满足我们某些心理需求,与利己主义这一动因并不矛盾。 根据前面的论述,在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本文分析人的行为动机的角度看,利己主义并不排斥利他行为,而且在一些心理需求上表现为利他心理。 除了要解决利己和利他对立的问题
8、外,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必须考虑人的内在心理因素,这就涉及到本文的预设。基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这一目的,本文在行为的归因上只考虑理性因素,暂不考虑激情因素,把研究方向集中在人的认知和情感偏好上来。 从人的认知和情感偏好出发来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实际上就是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现实的利己和情感道德的利己,也就可以归结为一点利己主义的驱动。而本文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思考“亚当斯密问题”中行为动机归因的矛盾,关键就在于全面剖析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及其相关的行为。本文也会从这一思路来解决“亚当斯密问题”。 三、从利己主义出发解决亚当斯密问题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在于利己动机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亚当 问题 利己主义 思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