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
《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语下选读课文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拉萨古城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68页-第169页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古城拉萨的建筑风貌与风土人情。 3.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掌握拉萨的经幡,大昭寺和八廊街的风格和特色,体会作者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生对大昭寺各特色部分的理解。 图片收集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以及拉萨特色建筑和风土人情的系列图片。 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欣赏歌曲和富有特色的图片
2、,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心情吗? 二.背景知识介绍,导入课文 通过课外资料拉萨知多少介绍拉萨的历史成长过程及建筑文化特色,展示中国地图,特别标注出拉萨地区的地理位置。 老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对拉萨古城的赞美和向往,那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拉萨”,它在我国的那个位置吗? 师:你们想知道更多拉萨的知识吗? 生:想 师:好,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拉萨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三:课文讲解: 1.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怎样给文章分段并用双竖线在文中标记,说出理由及归纳段意。遇到不能理解的词语要做好标志。 老师提问:通读全文后,你对文章分段有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2. 分析文章第一部
3、分 通过图片介绍经幡的寓意和三种形式,通过对比喻句的分析介绍经幡的作用。 老师引导: 一.这部分说到经幡,那同学们见过经幡吗经幡在拉萨人民代表着什么呢? 二.大家认真看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继续课文讲解: 3.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通过超链接的设计把文字叙述和图片链接起来介绍大昭寺的特色,通过成语分析概括大昭寺的特点。 老师引导:一.文中讲到了大昭寺的那些特色?你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吗? 二:划出文中出现的成语,说说这些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通过对文段的分析总结出八廊街的特点,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八廊街的氛围
4、。 老师提问:一.文中“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中“既矛盾又统一”表现在哪里? 二.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八廊街的特点吗? 四.归纳总结: 1.思考讨论:通过学习,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从文章的分析转到对作者意图的揣摩,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讨论的形式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 2.文章描述了拉萨的哪些特点?你对哪点最感兴趣?你还知道西藏的哪些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特点再次巩固学生的认识,而对最感兴趣部分的发言则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 3.我的地盘听我的:介绍我的家乡 (设计意图:拓展学
5、生思路,唤醒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五板书设计: .拉萨古城 藏族居民 经幡 独特,鲜明 拉萨 大昭寺 宏伟,典雅,气势 热爱之情 八廊街 商店.摊位多 热闹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故事两则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0页-第171页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6、 1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课题导入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 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 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7、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你是怎么想的? D:这句话精妙在哪? 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
8、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故事中的语言。 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一件运动衫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2页-第174页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反复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预习课文小黑板 1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导语: 当你
9、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快速自主读书 要求: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2、“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4、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说说平时生活中曾经关心过你的人和
10、事。 板书设计: 一件运动衫 喜爱 买到 买鞋 退掉 康威 用狗换 教学反思 同学们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丰 碑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5页-第176页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体会红军行军
11、的艰难。 录音、投影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2、: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
13、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指名读 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第二课时 备注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
14、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交流问题“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究竟
15、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你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讲读小节 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将军本来认为是军需处长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
16、,你们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吗 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我们也被他那高尚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透过他那高尚的灵魂,你们现在知道军需处长为什么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了吗? 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引读“这时候,风雪” “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
17、需处长的身体吗? 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板书设计: 丰 碑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7页-第178页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18、的趋势。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
19、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
20、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
21、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语下 选读 课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