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财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
《云财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财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财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常识部分: 1、 财大的校风、校训及其意义 校风:求实创新:校训:好学笃行,厚德致远 校风是学校确立其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当崇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校训是学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炼出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告诫、要求含义的警句。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校园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各项事务指导性的纲领。 2、校歌、校赋的艺术表达价值(了解) 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是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歌、校赋的内容构成要素一般是对其学校的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精神形象化的表达。 从古至今,歌唱等艺术形式,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这些方式来表达校风、校训,容易获得较好的传
2、播效果。 我们的校歌把校风、校训、云财精神融为一体。“求实创新,铸就腾飞的翅膀,自强不息,赢来了桃李芬芳。爱国爱校有理想,经世济民作栋梁,敢为人先图发展,长风万里送云帆。”历史、现实、理想浑然一气。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咏唱,体现出高昂、豪迈的精神气质和永不停滞的理想追求。 3、赋、比、兴 赋: 就是说通过事物本身的讲述,塑造形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简言之,赋是直接叙事或抒情。铺陈是它的显明特点。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 比:就是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塑造形象,表达自
3、己思想感情的方法。简言之,比喻就是打比方。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一般称为起兴。就是说由别的事物引起联想,引出正文。简言之,兴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有时和正意有关,有时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重章叠句 1 在诗经中,在诗歌的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诗段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开始于诗经,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乐美。 例如:诗经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
4、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5、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曰楚辞,故楚辞又作为书名流传于世。楚辞的产生,首先,是由于楚地的山川、风物、民情及习俗的孕育;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的滋养及参差不齐的句式和语助词“兮”的运用;再者,楚辞得力于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是他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再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浪漫主义体现在: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 6、托物言志 也称咏物述志,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物的性质、特点或某些属性,实质上是借
5、此抒发作者自我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此表现手法开创于屈原,在表情达意上有委婉曲折的特征,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创作,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7、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常常依托自然之景、生活场景的形状、性质、特点等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借自然之景、生活场景的形状、性质、特点等,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起到渲染、铺垫、象征等的作用。例、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有广、狭二义
6、。就广义而言,其文体范围不仅包括记言、记事、抒情、写景、论说、杂感以及经传史书之类的散体文,而且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从狭义来说,散文即指散体文,又称“古文”。 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2 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 具体特征如下: 首先,在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饬,或用排偶,但仅作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是以散行单句为主的。 其次,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在散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律不分的现象,但随着散体文的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
7、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质朴平易。 再次,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融史入文,以古鉴今。 9、乐府 原指汉代官府的音乐管理机关,其任务是将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和文人创作的诗制成曲谱配乐,供祭祀和宴饮时用。后来把乐府所采集、创作的诗,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魏晋至唐的文人拟作以及宋元明之词、散曲、剧曲也称乐府。集有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
8、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10、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它是指王维在诗中,常采用绘画构图的原理或手法来写景状物,即注重描述景物的空间位置状态、动态及其具体性、以及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这样就使诗中的景物较为具体和生动形象,较容易诱发读者相关的联想、想象,在大脑中浮现出相应的三维的画面感。 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11、唐代古文运动 是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其理论主
9、张一是提倡“文以载道”,复兴儒学;二是“务去成言”,反对因袭,提倡独创。唐代古文运动上承先秦散文,下启宋代古文,形成至今仍为经典的散文风格。 12、近体诗在格律上的基本要求 亦称“格律诗”,“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格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及押韵等均有严格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押韵须押平声韵,且不得换韵。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隋宫等。 13、词 ,词在形式上的基本要求 词是产生于隋的一种配乐演唱的歌,具有诗歌与音乐的双重
10、性质。每首词要按一定的乐谱填写,形成一定的词调,因词具有音乐的特性,所以又称乐府。每种词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相应的固定格式,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词虽然“句有定字”,但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举例: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14、对联在格式上的基本要求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双成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11、。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再举一个例子:如: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散文内容概括: 4 15、简述道可道、曲则全、小国寡民 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道可道中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今日的宇宙,是道演变而来的,人是道演变而来的,万物是道演变而来的。道先于人,先于名,先于万物。并指出只有彻底抛弃主观欲望,才可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才可能从动态中窥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边界
12、。 曲则全本章又根据古人的格言,根据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提出相反相成的规律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说明事物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矛盾对立双方会互相转化,从而形成了老子的辩证观。 本章是老子对执政思维的小结,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缩影。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就是经济发展,物产丰足,变游牧为农耕,发展农业生产,农民自耕自织,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美衣甘食。村落自治,人人平等。 16、简述轮扁斫轮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本文通过轮扁以自己斫轮的经验来说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技巧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而要靠个人的心领神会。庄子认为“道”中“意”与“情”的不可传达性。所谓“意”
13、不可言传,“情”不得于“形色名声”。所以那个轮扁虽然自己知道“有数存焉于其间”,但也是没办法传给儿子的。 固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用语言记载下来的东西都是糟粕,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有些技巧是用语言记录不下来的,就算是已经记录下来的技巧,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掌握。 17、简述吾善吾浩然之气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本文孟子认为,他的特长是“知言”,是“善养吾浩然之气”。通过故事、寓言来阐述什么是“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充满于天地间的正气,它是一种刚正无私、能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对这种“浩然之气”要用正直要培养,又不能违背规律,急
14、于求成。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在心中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后,他就能够做到“知言”了。而所谓“知言”,就是善于分析与理解别人的言论,了解或明白对方言语的问题所在。由此,孟子阐明了。“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5 18、简述叔向贺贫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韩宣子执政,叔向向韩宣子贺贫,认为作为执政者,
15、首先必须有德,有德则安,无德则亡,物质上的贫乏并不值得忧虑。叔向结合晋国的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史,从正反两个方面用事例阐述了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该“患货之不足”的观点,认为贪欲无尽、骄泰奢侈将导致大祸临头,而勤于修德、安于贫穷则可保身长久平安。表达了人生应当“忧道不忧贫”的人生价值观。 20、简述送孟东野序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文章主要阐述一个论点: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章围绕“鸣”展开议论,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提出“物不平则鸣”的中心论点;紧接着列举多种自然现象,论证“不平
16、则鸣”的观点,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再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历数史上有名人士,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了孟郊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宽慰。 19、简述狱中上母书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此文是夏完淳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表达了作者不能尽孝的痛心和继承父志反清复明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
17、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哀郢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被迫离开郢都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的感情。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流放时情景。第二层写乘船离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想起郢都将毁于一旦,诗人忍不住涕泗横流。游子的“断肠”之苦与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交融。李贺曾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第三层写自己继续东行时的凄怆心情。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真可谓一桨九回头,一
18、步一伤神,读之催人泪下。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诗人才点明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往事一幕幕,九年以来,诗人魂牵梦萦,从未忘却。第五层揭示出造成国家危难、个人悲剧之根源在于朝廷那些群小6 的误国。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 橘颂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
19、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补充: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类型和方法。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在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类型和方法。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注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常常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理想化的人物或描绘理想化的环境
20、,以此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3、散文 散文即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意识的明确,唐以后散文的内涵又有所变化,但它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的政治、历史、哲学等著作。 4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近体诗相对。每篇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平仄、对仗,用韵也比较自由。如陶渊明饮酒、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论述: 1、诗经中一些诗中表达出追求“真挚忠贞”的情爱观及其情感 2、屈原作品中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3、老子中表达出的“无为、无不为”的价值观 7 4、论语、孟子的作品中涉及
21、“道德意义”的探讨 5、叔向贺贫中表达出“重德不重财”的价值观,或者对“德与财关系“的探讨 6、垓下之围涉及“英雄观”探讨 7、陶渊明作品表现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8、杜甫作品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抒情手法托物言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寓理正衬衬托反衬描写手法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联想和想象对比、白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n 直接抒情诗句中不含具体的景物或事件,通常直接出现表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忧、愁、苦、恨、乐、怜、爱、伤、愧、惭、厌、烦、思、念,惆怅,惘然,怆然,谁知,谁解等。 n 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
22、秋节。 n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n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n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n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n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n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 n 借景抒情全句写眼前的具体景物,没有表示情感的字出现在诗歌中。这类诗歌大多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山居闲适安然之情;借山水壮阔之美,表达对大自然的赞赏之情;借萧瑟秋景表达羁旅之思,思乡之愁等;借早春之景的秀美,表达对春光的赞美或是思念远人;写借残春落红飞絮的景象,表达惜春之情,美好时光易逝的悲伤;借历史古地的今昔对比,表
23、达盛衰感慨或是自己的壮志难酬。 n 例:杜甫水槛遣心借写草堂四周景物的生机勃勃与明丽自由,抒发了作者的喜悦闲适之情。 n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8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雨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n 例:王维汉江临泛借写自然风景的壮阔,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与留恋。 n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n 例:马致远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n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句中通常有对眼前景物的具体描写,并有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 n 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3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