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新人教.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新人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新人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
2、孟子。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
3、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
4、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全体同学先有感情地大声地来朗读一下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大意,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你们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待会我们一起解决,好,现在由老师来开个头,“天时不如地利”预备读,。 师:同学们读得
5、都很好,但是,有两个字,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读错了,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三句“夫环而攻之”,夫在这里读,而不是读f,再看到课文倒数的第三句,亲戚q畔之,这个字读q不是q。(板书:夫,戚q) 好,这是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字词的读音是你们不会的,有的话就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没有的话,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四句,是“米栗非不多也”,还是“米粟非不多”,对是“米粟非不多也”。再看下一句是“什么民不以封疆之界”对,是“域”读y,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除了读音准确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有注意一下文章的节奏,现在就由
6、老师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老师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和节奏。 好,现在请全体同学跟着老师刚才的提示,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精读品味 2 同学们读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这句话很短,请个同学来给我们翻译一下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好。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
7、了,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 师:对,这句话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这句话,同学们有那个字词是不会翻译的吗?没有的话,老师就来考一下你们了: “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师:翻译得很好。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
8、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我们接下去看,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师:朗读得很好。“夫”是文言发语词,可以不译。“环”我们上句已经说了,是包围的意思。“而”表修饰,那么“必”又是什么意思呢?对,“必”是一定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这一句话和前面的一句,老师还想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课。这两
9、句话的意思是说: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那这两句话又讲了些什么呢? 师: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有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是城墙的意思,那么“池”是什么意思呢?对,“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五 单元 18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案 反思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