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加乘减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乘加乘减教案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58页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22 = 24 = 44 = 13 = 32 = 14 = 33 = 34 = 3 + 3 + 3 = 2 + 2 + 2 + 2 = 以开火车形式汇报答案,并请学生选择一道题目说说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公园吗?公园里蕴含着许
2、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 乘法算式:34=12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学例5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 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
3、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看动画片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
4、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 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相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 六、 乘加乘减 一共做了多少人? 3+3+3+2 33+211 9 3+3+3+3-1 43111 12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
5、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
6、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结合,凸显算用结合的优点,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
7、:“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
8、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
9、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课堂上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庆幸我还年轻,而且赶在了好时候,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多的吸收营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