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历史.docx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要学习历史.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学的历史,如果从它的萌芽形态说起,就可以说它几乎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北京人把自己群体中死去的成员安葬在自己栖息的洞穴里,就表明他们已经多少意识到自己现时的生存同自己群体中以往死去的成员的生存有某种连续性。这大概就是人类历史意识的最初萌芽。后来,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这种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就更明显。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的历史意识就通过历史记事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从而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2、。 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有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界的,有社会的;有政治、经济的,有思想、文化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的新的生活的遗产。 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人们必然要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先前各个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历史活动,做出
3、不同的阐释和评价;那些阐释和评价,必然要通过历史著述或口耳相传的途径,不知不觉地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形成不同的历史传统意识,进而对他们的现实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都要运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认识或历史传统意识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反动的人们要利用歪曲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自己的反动行为辩护,进步的人们要利用符合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进步事业服务。因此,任何一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都必然要在现实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同一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与人们现实生活利害关系涉及越深的历史认识或观点,引起的反响也越加强烈。 人们的历史观点对现实的强烈影响的一个突出事例,就
4、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行翻案的行径,引起众多亚洲国家和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强烈愤慨和抗议。 日本右翼势力新编日本历史教科书引发强烈抗议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特别清楚地表明,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为什么有这种普遍需要呢?就因为如前所指出,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承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问题在于,具有不同的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是各不相同的。如前所示
5、,在当今的日本,就存在着要求恢复“皇国史观”和主张扬弃“皇国史观”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样判别不同的“史鉴”或“史师”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呢?显然就应该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别的标准。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而且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有了这种需要。 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决定了历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价值。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呢?笼统地说,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就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所在。 “史鉴”和“史师”是多方面的,因此,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以下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历史学的社
6、会价值。 第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 古今中外,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和志士仁人都无一例外的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其中既包括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也包括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同周公一起辅佐周武王灭殷的召公,就告诫西周统治者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也念念不忘“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汉初统治者把秦二世而亡作为自己的殷鉴,唐初统治者把隋二世而亡作为自己的殷鉴,都比较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比较注意爱惜民力,因而对汉唐盛世的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什么 学习 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