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docx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
2、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两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课程包括五篇: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病毒学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2掌握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3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4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 5选择最佳鉴定方法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鉴定或快速诊断。 6熟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7了解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及
3、发展动向。 8能够正确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自动化仪器和微量装置。 9能够进行正确的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准确报告。 1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致病性评价。 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沿用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为“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同时辅以讨论、交流、归纳等诸多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并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本着不断充实和丰富提高的原则,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时间为1: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学时,其中: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40学时;第二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70学时;第三篇真菌学及检验10学时; 第四篇病毒学及检验34学时;第五篇微生物学检验8学时。 通过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掌
5、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与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及致病性;熟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及特殊染色法。 教学时数:9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三、细菌形态学染色法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繁殖规律及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细菌
6、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熟悉其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理化性状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条件 细菌的能量转换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 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三、细菌的命名细菌分类学 基本概念 细菌分类等级 细菌命名法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灭菌法的条件及应用,熟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杀菌机理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法 高温 1. 干热灭菌法 2. 湿热灭菌法 紫外线及辐射 超声波 滤过除菌
7、 三、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 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 四、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熟悉细菌的各种变异现象,熟悉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过程,了解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染色体 质粒 转位因子 三、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五、基因突变 六、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和耐药性 教学目的: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方法;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及耐药性检测主要方法。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
8、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常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原理和意义 纸片扩散法 稀释法 E实验 三、细菌耐药性和发生机制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作用;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了解医院感染概况,掌握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及监测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毒力 1. 侵袭力 2. 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门户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途径 感染种类 感染类型 五
9、、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的概述与流行特点 医院感染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标本的处理方法及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病原学诊断: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生化实验 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动物实验 免疫学检验技术 三、人工主动免疫 疫苗 类毒素 四、人工被动免疫 五、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九章 球菌 教学目的: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检查,熟悉
10、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葡萄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 检验方法 4. 鉴定依据 5. 报告方式 三、链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 检验方法 4. 鉴定依据 5. 报告方式 四、肠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及耐药性: 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检验方法: 五、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 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 掌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掌握肥达氏反应原理、方法及致病性,熟悉各种肠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10学
11、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肠杆菌科的定义及分类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二、埃希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沙门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 标本采集; 2. 检验程序; 3. 检验方法 4. 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 标本采集 2. 检验程序 3. 检验方法 4. 快速诊断 五、耶尔森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 沙雷菌属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鉴定试验 第十一章 小细菌 教学目的: 掌握嗜血杆菌属、布鲁菌属、鲍特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及鉴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微生物学 检验 教学大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