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结及要药.docx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总结及要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学总结及要药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
2、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
3、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
4、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类似 5.苦,能泄,能燥。通泄,降泄,清泄,燥湿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12.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 与药物质地关系:花,叶,皮,枝-升浮 种
5、子,果实,矿物,贝壳-沉降 13.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根据确定的 14.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15.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 1 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16.七情:1.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4.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辅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6.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
6、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7.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8.入药方法:1.先煎:磁石,牡蛎,附子,川乌 2.后下: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3.包煎: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 4.另煎:人参,西洋参 5.烊化:阿胶,鹿角胶 6.冲服:芒硝,竹沥水,蜂蜜 7.煎汤代水:灶心土 各论 1. 麻黄:发汗
7、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3.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4.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7. 羌活: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8.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9.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0. 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2 11.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2.牛蒡子: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3. 蝉蜕: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4. 桑叶:发散风热,润肺止
8、咳,平肝明目 15. 菊花: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16.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 17.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8.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9.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0.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1.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22.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23.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4.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25.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26.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7.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28.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9.蒲
9、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30.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31.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32.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33.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4.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35.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36.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37. 青蒿: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38.地骨皮: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39.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40.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 41. 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42.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43.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44.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 45
10、.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46.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47.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48.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49.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50.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51.广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52. 佩兰:化湿,解暑 53.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54.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55.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56.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57.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58.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59.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60.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
11、明目,清肺化痰 61.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62.关木通:清热利水通淋,通经下乳 63. 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64.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65. 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66.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67.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68.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69.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70.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71.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72.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73.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74.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 7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