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第二十章 收 涩 药 1 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 掌握五味子、山茱萸、桑螵蛸、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海螵蛸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其配伍和应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 3 了解其他收涩药的功效特点。 一、含义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收敛就是收敛固涩的简称。也称收敛药或固涩药。就是增加机体的约束力,约束气血津液,使它不任意的、随意的向外耗散流失。固涩就是使气血津液的出入通道不那么顺畅、不滑利、不流畅、不容易外泄。总的就是增加机体的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使之不过多的流失或耗散。这里涉及一个滑
2、脱不禁证,就是人体的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约束,而无节制的向外耗散或流失。脱者散而不收。 虽然本章药物往往一药兼具多种收涩作用,但一般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特点,将本章药物分为止汗药,止泻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也可说是广义的固摄肾气的。这三节,是相对的,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往往互相交叉。 二、功效与主治 收涩药均有收敛固涩功效。收敛固涩包括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等具体功效。收涩药主治因久病体虚,或因过服攻伐破削药,正气耗散,脏腑功能衰退,某些脏腑或器官对物质的约束控制能力降低,无节制地向体外排除物质的滑脱不禁证。其证既有无节制地排除物质的表现,又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但其证尚未发展到虚
3、脱阶段。具有不同收涩作用的药物分别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等滑脱不禁证。部分药物还分别兼有止咳、止血作用,可分别用于咳嗽、失血诸证。由于收敛固涩作用大多有敛邪之弊,不宜用于邪实之证,故兼具止咳或止血作用者,以用于肺肾虚损的久咳虚喘或肝肾亏虚,冲任不固之崩漏等证更为适宜。 收敛固涩是针对笼统的功效,还包括具体的收敛固涩作用,由止汗、敛肺、止泻、止帯、缩尿、收敛性止血、敛疮等。每一味药可能兼有几种功效。如龙骨、牡蛎,它们敛汗,固摄肾气。酸枣仁、白芍,它们敛汗。主治用于滑脱不禁证。体虚自汗、阴虚盗汗,叫虚寒。止汗敛汗的就是虚汗证。敛肺止咳平喘药,针对的就是久咳虚喘。
4、涩肠止泻药针对的就是久泻久利。缩尿针对的就是尿频、遗尿。固精针对的就是遗精、滑精。止带针对的就是白带过多。收敛性的止血就是针对的出血。就是根据收敛功效对应主治证。 三、性能特点 收涩药能收能涩,故一般具有酸味或涩味。部分兼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可有甘味。收涩药大多具温性或平性。个别药物兼能除骨蒸劳热或清热降火,可具寒凉药性。收敛固涩的作用趋向向内,故本类药均具沉降之性。肺合皮毛,咳为肺病,能固表止汗或止咳的药可归肺经;汗为心液,能养心益气止汗的药物可归心经;止泻药可归大肠经;涩精药、缩尿药可归肾经;止带药可归肾经或脾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视为无毒。 偏温、偏寒、平性均有,典型的
5、多平和。五倍子偏寒,有清热作用。肉豆蔻、桑螵蛸一个是补阳药,一个是温里药,温性强。其余的都平和。药味,酸、涩味。有的本身酸,就酸味,本身无酸味,就涩味,如龙骨、牡蛎本身酸味不明显,就涩味。有的药酸涩并提。归经看主治。自汗盗汗的归心肺两经,汗为心液,肺主皮毛,宣发卫气,肌表不固。久泻久利归大肠,尿频遗尿归膀胱,固精缩尿归肾。作用趋向都是沉降的。 四、配伍应用 由于滑脱不禁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涩药大多不具有补益作用,只能收敛固涩治标,少数收涩药虽兼有一定补益作用,其补虚之力亦十分有限,故常需与补虚药配伍,标本兼顾,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气虚自汗者须配伍补气药;阴虚盗汗者须配伍补阴药;脾肾阳
6、虚之久泻、久痢须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须配伍补肾药;脾气亏虚或肾阳不足之带下,须配伍补气健脾药或温补肾阳药。滑脱不禁证可由实证发展而来,若正气虽衰而余邪未尽者,单用收涩药有留邪之弊,须适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如久泻、久痢余邪未尽者,可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燥湿药,等等。 配伍应用,其它的都不主要,主要是配补虚药。但补虚药有些本身就是收涩药。如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等。收涩药中有的又是补虚药。如山茱萸、莲子、芡实、五味子等。收涩药治疗的滑脱不禁证,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不能有效的约束气血津液,而导致的气血津液耗散。收涩药是暂时增强机体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只有和补虚药配伍,
7、才能标本兼治。 五、使用注意 1.收涩药有敛邪之弊,故凡表邪未解或湿热方盛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2.滑脱不禁而余邪未尽者,需兼清理余邪,不宜单纯使用收涩药,以免敛邪。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 本类药物大多是酸涩之品,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之久咳虚喘、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在运用收涩药时,须与补虚药配合。因滑脱证病本是正气虚弱,收涩药只是治病之标,敛其耗散,以防正气衰竭,变生他证。 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以及郁热未清,均不宜用。 邪气盛时不宜。邪气未尽的慎
8、用。这是把收敛作为一种治法这个角度强调的。滑脱不禁证在临床上不都是虚证,有实证,温热病病邪在气分,热邪炽盛,热迫津液外邪,多汗,这是实证。泻痢,尤其是湿热的痢疾,湿热泄泻;尿频,湿热淋证就是尿频;遗精,很多遗精人相火亢旺、心火亢旺,湿热下注都可遗精,这些都是实证。白带过多、湿热内盛可能是邪气引起的。这些情况从治法的角度讲,不能采用收涩药或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邪盛的治疗方中完全不允许收涩药使用,这是不全面的。小青龙汤是治疗邪气盛外感风寒又有内有水饮的实证,里面用五味子;二陈汤里除了半夏、桔皮、茯苓以外,有两枚乌梅,这都是少量使用收涩药的例子。从治法上不允许收涩是对的。为什么可以少量使用收涩药,
9、因为它的收敛性不强,不容易恋邪,有的收涩药本身还有祛邪作用,所以邪气未尽的不用收敛药是从治法的角度讲的,不用收涩方法治疗,不用大量的收涩药,并不排除用少量的收涩药。 1.收涩药、止汗药、止泻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的含义: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以收敛止汗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汗证的药物,称为止汗药。以涩肠止泻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的久泻、久痢的药物,称为止泻药。以固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肾虚精关不固的男子遗精、滑精的药物,称为固精药,又叫涩精药。以缩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肾虚不固,膀胱失约的遗尿、尿频的药物,称为缩尿药。以止带为主要功效,常用以
10、治疗脾虚不运,脾湿下注或肾虚下元不固的带下增多的药物,称为止带药。 2.收涩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章内的所有药物均具有收敛固涩功效,都可主治因久病体虚,或因过服攻伐破削药,正气耗散,脏腑功能衰退,某些脏腑或器官对物质的约束控制能力降低,无节制地向体外排除物质的滑脱不禁证。其证既有无节制地排除物质的表现,又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但其证尚未发展到虚脱阶段。根据收涩药的功效、主治特点,本章又将收涩药分为止汗药、止泻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止汗药均有收敛止汗功效,都可主治虚汗证。止泻药均有涩肠止泻功效,都可主治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固精缩尿止带药分别具有固精、缩尿、止带的功效,分别主治肾虚不固
11、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脾虚、肾虚或脾肾俱虚之带下等滑脱不禁证。止汗药还分别兼有益心气、养心阴、清虚热等功效;对心气不足之自汗,心阴不足,阴虚内热之盗汗分别有标本兼固之效。止泻药还分别兼有敛汗、涩精、止带、止血、止咳等功效,又可分别主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带下等滑脱不禁证及失血证或久咳肺气耗散者。固精缩尿止带药中有的药还兼有益肾、健脾功效,除分别对肾虚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肾虚或脾肾俱虚之带下等滑脱不禁证有标本兼顾之效外,还可主治其他肾虚证、脾虚证;有的药还分别兼有止泻、止血功效,还可主治久泻、久痢或失血证。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收敛固涩:即敛其耗散,固其滑脱,约束
12、控制机体无节制地向外排除物质,以解除滑脱不禁证的治疗作用。 收敛止汗:即固腠理,实毛窍,以制止自汗、盗汗的治疗作用。 涩肠止泻:即固涩大肠以制止久泻、久痢的治疗作用。 固精:即固涩精关以制止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的治疗作用。 缩尿:即固脬涩尿以制止肾虚不固,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的治疗作用。 止带:即约束带脉以制止脾虚不运,脾湿下注或肾虚下元不固之带下增多的治疗作用。 4.收涩药及止汗药、止泻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的性能特点: 收涩药能收能涩,故一般具有酸味或涩味。部分兼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可有甘味。收涩药的主要适应证滑脱不禁证以虚寒证为主,故收涩药大多具温性或平性。个别药物兼能除骨蒸劳热或清热降火
13、,可具寒凉药性。收敛固涩的作用趋向与滑脱不禁证向外的病势趋向相对,即向内,故本类药均具沉降之性。肺合皮毛,咳为肺病,能固表止汗或止咳的药可归肺经;汗为心液,能养心益气止汗的药物可归心经;止泻药可归大肠经;涩精药、缩尿药可归肾经;止带药可归肾经或脾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止汗药的性味主要是涩平或凉。其中,兼能益气、生津者可有甘味。本类药皆具沉降之性。因肺合皮毛,所以止汗药主要归肺经。汗为心液,具益心气、养心阴之功的止汗药可归心经。本类药均无毒。止泻药的药味主要是酸或涩。其中具补益之功者,可有甘味;具行气作用者,可有辛味。药性主要是温或平。个别药物能清热降火,其性寒凉
14、。止泻药皆具沉降之性。主要归大肠经。其中,能温中、补益脾气者,可归脾胃经;能滋肾者,可归肾经;具止咳作用者,可归肺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固精缩尿止带药的药味主要是涩或酸。其中具补益之功者,可有甘味。药性主要是温或平。皆具沉降之性。归经方面,能涩精者可归肾经;能缩尿者可归肾、膀胱经;能止带者可归脾、肾经。其中能涩肠止泻者,可归大肠经;能补肝阴或能明目、止血者,可归肝经;能养心安神者,可归心经。本类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 5.收涩药的配伍原则: (1)根据正气的虚衰配伍:由于滑脱不禁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涩药大多不具有补益作用,只能收敛固涩治标,故常需与
15、补虚药配伍,标本兼顾,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气虚自汗者须配伍补气药;阴虚盗汗者须配伍补阴药;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须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须配伍补肾药;脾气亏虚或肾阳不足之带下,须配伍补气健脾药或温补肾阳药。 (2)根据邪气的偏盛配伍:滑脱不禁证可由实证发展而来,若正气虽衰而余邪未尽者,单用收涩药有留邪之弊,须适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如久泻、久痢余邪未尽者,可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燥湿药,等等。 6.收涩药的使用注意: (1)收涩药有敛邪之弊,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方盛者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2)滑脱不禁而余邪未尽者,需兼清理余邪,不宜单纯使用收涩药,以免敛邪。 第一节 止汗
16、药 以收敛止汗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汗证的药物,称为止汗药。 主要用于虚汗过多的,又可称固表止汗药。属于虚汗的,一种是清醒时自觉的汗出过多,叫自汗,入睡后自己不知汗出过多,叫盗汗。自汗多属气虚,尤其卫气虚,肌表不固引起,气虚自汗。盗汗多数是阴虚火旺,虚热逼迫津液外泄,阴虚盗汗。也有少数阴虚自汗,极个别的气虚盗汗。 配伍应用,主要是补气药,尤其是补气药的黄芪、白术,它们本身就是固表止汗的药,又有较好的补气效果,所以重要,多用。阴虚盗汗主要配伍滋阴降火的药,如龟甲、鳖甲、女贞子等,还常配伍补虚药,对不是体虚而汗多,如温热病的气分热盛、热天气温过高、邪气盛的一些反应,要清热泻火。 本类药物均具有收
17、敛止汗的功效。其作用旨在固腠理以止汗治标。其主治有二:一为气虚自汗;二为阴虚盗汗。气虚自汗主要责之肺脾心:肺脾心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皮毛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常作。阴虚盗汗主要责之肺肾心:肺肾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迫汗外出而作盗汗。 本类药的性味以涩凉为主,个别药物具平性。其中兼能益气、生津者,可有甘味。 因肺合皮毛,所以止汗药主要归肺经。汗为心液,具益心气、养心阴作用的止汗药可归心经。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气虚自汗证和阴虚盗汗证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其用于气虚自汗证,常与补益肺脾心气的药物配伍,以益气固表止汗;用于阴虚盗汗证,多与滋 养肺肾心阴和清退虚热的药物配伍,以滋阴
18、退热敛汗:标本兼顾,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实热证的出汗,既是热邪内蒸迫汗外出的结果,亦是机体抗病泄热的反应,忌用本类药物止汗,以免敛邪。虚脱证的出汗,虽属虚汗当止,但其证所急在命而不在症,需拯危挽脱,当以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为主,本类药缓不济急,难当重任。 止汗药很多,黄芪、白术、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龙骨、牡蛎,它们都止汗。只用于虚汗证的是我们这节里要学的,糯稻根须,糯米的根须。 麻黄根 -本草经集注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 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
19、古等地。立秋后采收。干燥切段。生用。 涩,平。归肺经。 止汗。是个止汗的专药,不论自汗或盗汗,不论气虚或阴虚,只要是出汗多,都可用。碾成粉末外用,像痱子粉一样撒在体表,也有一定的敛汗作用。气虚的配伍黄芪、白术,阴虚的配伍滋阴降火药再加上同类药如龙骨、牡蛎这类。近年来把它和麻黄配伍在一起,治疗咳喘,能增效,又降低麻黄一些不良反应。麻黄的发汗,兴奋中枢也受到制约。二麻四子汤,四种止咳平喘的种子类药和麻黄及麻黄根配伍,治疗咳喘痰多。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收敛止汗作用较强,内服外用均有止汗效果。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配伍应用。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止汗之品同用。治阴虚盗汗,宜与熟地黄、麦
20、冬、牡蛎等养阴清热止汗之品同用。古方还以之配牡蛎为细粉,外用扑身以止汗。 煎服,39g。外用适量。 见本章概述。 本品含麻黄新碱A、B、C、D,阿魏酸组织胺,麻黄宁A、B、C,麻根素。此外,还含铜、锌等微量元素。麻黄根的生物碱部分能够抑制微热或烟碱所致的发汗;所含麻黄新碱、阿魏酸组织胺、麻黄宁具降压作用;麻根素有类似麻黄碱的升压作用;麻黄根提取物尚能兴奋呼吸,抑制离体蛙心,扩张蛙后肢血管,并能使豚鼠及家兔离体子宫收缩。 浮小麦 -本草蒙筌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的干瘪不饱满的果实。全国产麦区均产。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扬场后,取其瘪瘦轻浮的麦粒,簸
21、净杂质晒干;或以水淘之,取浮起者晒干。生用。用水淘小麦,浮在水面上的不饱满的,滤出来,晒干就是浮小麦。 涩、甘,凉。归心经。 止汗,不管寒热虚实,都用,这和麻黄根是一样的。还益心气,养心阴,清虚热。但后面三个作用非常微弱,养心气就不能适应气虚的自汗,养心阴、清虚热,也能够治疗阴虚的盗汗。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以止汗见长。对自汗而心气不足或盗汗而心阴不足者,还兼有一定的益心气、养心阴作用;对阴虚内热盗汗还略能清虚热:有标本兼顾之效。单用即卫生宝鉴独圣散。多入复方使用。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止汗之品同用。治阴虚内热盗汗,宜与生地黄、黄柏、麻黄根等养阴清热敛汗之品同用。 煎服,1530g
22、。研末服,35g。 见本章概述。 1.本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浮小麦有止汗、镇静及抗利尿作用。 2.小麦为小麦的成熟果实。性味甘,微寒。归心经。功能益心气,养心阴,除烦。常用于妇人脏躁等证。煎服,3060g。 第二节 止泻药 以涩肠止泻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的药物,称为止泻药。 止泻。主治久泻久利,也就是滑脱不禁证,也是虚证。久泻久利原因,一是脾虚,脾肾两虚。配伍补气健脾或补肾药补骨脂、益智仁或补气药中的白术,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薏苡仁。有寒的配伍温中散寒的。主治证泄泻和痢疾,除了虚证以外,也常见到实证,就不能用止泻药,尤其是痢疾,需要清热解毒、清
23、热燥湿,痢无涩法,不能更用收涩的方法治疗,尤其不能用收涩为主的药物,到了日久不愈,正气亏虚成为滑脱不禁证时可用此类药。但这类药在实证中有的也可用,前人也用过,这是因为这部分药本身有祛邪效果,对实证不是收敛作用,但收敛之性同时存在,所以这类药最好用于滑脱不禁证的泻痢,虽然是邪气未尽,但是以正气虚为主的也可使用。纯粹邪气虚而正气不虚的,对那些虽有祛邪作用,但它的收敛性对祛邪是不利的,所以一般很少用。只是在复方中配伍情况下可以使用。有的书把这一节的药又叫做敛肺涩肠药、敛肺止泻药,就是同时强调两个功效,理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认为这类药上敛肺气、下涩大肠。这不妥,这类药每一味药都涩肠止泻,但其中有的药
24、它没有敛肺,没有止咳平喘功效,上敛肺气、下涩大肠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应该是这类药都有止泻作用,绝大多数兼有收敛性的止咳平喘作用更妥当。 本类药物均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其作用旨在涩肠止泻以治标。该功效主治久泻、久痢邪气已尽或仅存余邪而正气虚衰,滑泻无度之证。本类药物常分别兼有敛汗、涩精、止带、止血、止咳等不同功效,还分别可用治其他滑脱不禁证、失血证或久咳肺气耗散者。 本类药物的药味以酸涩为主。其中,具补益作用者,可有甘味;具行气作用者,可有辛味。药性以温或平为主。个别药物能清热降火,其性寒凉。止泻药主要归大肠经。其中,能温中者,可归脾胃经;能滋肾者,可归肾经;具止咳作用者,可归肺经。除罂粟壳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24 收涩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