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谈说课.docx
《中职教师谈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师谈说课.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职教师谈说课中职教师谈说课 贵州省经济学校 向啟苗 摘要说课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手段,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必须重视说课活动。本文通过对说课意义及功能的陈述,针对中职学校教师不熟悉说课一词,特写出本文,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说课 质量 教法 学法 教学理论 管理 原则 功能 说课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科所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集体备课发言人的产物,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始于初中数学学科,后被全国的教育界广泛认同,现在已经推广到小学、中学、高中的各门学科。可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片园地里
2、,生源质量差,学生不爱学,学生参差不齐。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因材施教、改革教学,许多教师不知怎么教,这就迫切要求学校、教究组开展说课活动,让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研究探索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中职学校除了个别参加过说课比赛的老师外,绝大多数老师不知什么叫“说课”,或者知之不多,就此我来谈谈说课。 一、什么叫说课 目前,说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具体的讲,说课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并在同行中用口头表述对这节课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业务交流,然后由同行同组教
3、师或领导进行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授课教师修改,完善其教学设计的过程。它与上课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内涵不同。说课属于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上课是教学实践活动。上课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说课则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二是对象不同。上课面对的是学生,说课面对的是同行教师或者是具有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研究人员。三是目的不同。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上课是教师在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还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四是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时教师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以教师整体素质作为评价的标准。而上课
4、则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重点。因此在说课与上课的理解上,教师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说课的要求。 二、说课的意义 在学校老师间开展说课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产生的教学效益与好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l、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教师的备课,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书写工工整整,虽然说都是非常认真的。但是老师备课都只是简单地备教什么、怎样教等内容,确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这样备课有什么好,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说课有利于
5、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活动,同行教师间进行业务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遗漏点,提出教案的不足,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4、说课有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开展说课活动,通过说课,教师对某一专题的阐述与评议,探讨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将在很大程度提高
6、整体教学水平。 三、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学目的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说课要有理论指导;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3、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大;准备充分;评说准确。 4、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就是集体备课。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教 师谈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