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古诗词.docx
《中考必备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备古诗词.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必备古诗词中考古文、诗歌部分必备知识点 中考古文部分应考必备知识点;&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_.x 课文内容:N-U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Hw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V 、作者、作品:5!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9rD 、课文理解:
2、_G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MWjS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tLGP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h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Q1.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K9|j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Y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
3、性,增益其所不能。yn!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m/ Q(M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E8FRy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I&J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eI|m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
4、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V5l#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j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J30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Rcs_ 17
5、、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rpOc!k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A8 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G0YNvB 1 课文内容: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a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吾尝闻风俗与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Fk7- 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
6、仕矣。tqm; 一、作者、作品:韩愈,唐代文学家,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马说。&_R 二、本文体裁:序:赠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形成于唐代。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S-|4)1 三、课文理解:jsT,/ 1、本篇文章表现了韩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Mb 2、本文各段段意:、预祝董生此行必将称心如意。、阐述必有合的道理,指出古今风俗、教化不一定相同。、拜托董生凭吊乐毅之墓并规劝河北的豪侠隐士出来为朝廷献力。BzHE/E 3、董生称心如意的理由: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抱利器。 4、风俗教化移易,作者暗示了什么?暗示董生河北人心不古,董生此行未必称心如意。aB1S
7、 5、作者多次勉励董生的目的?对好友此行有所顾虑,规劝董生要谨慎从事。m 6、作者写此文的心情十分矛盾表现在?既同情董生,又不愿他去河北,只能含蓄委婉地挽留。oL3 7、最后一段作者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河北的有志之士尚且出来为朝廷效力,董生却离京去河北是不合适的。 8、第二段作者说自己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目的是什么?婉言提醒董生此行未必有合也。C+yD 9、第三段作者吾因之有所感矣的目的?借用历史故事,以此劝留董生。nhzf 10、今之燕赵与古之燕赵有什么区别?今之燕赵: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赵: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t?cjw 11、作者写
8、此序的意图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r!- 12、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R 13、第二段说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不合得来不一定: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况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14、第三段要董生去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来做官,道出本文真意挽留之意: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2 15
9、、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zo 叁: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lw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
10、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2 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wD=*d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
11、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r 一、作者、作品:苏辙。三苏:水调歌头?e4OtX 二、文体特点:书,古代指信。VoC 三、阅读理解:4 本文中心:表现仰慕求见也阐明作者的精神修养、生活、经历与文章风格有必然联系。I. 段意:、阐述为文之道,说明作家应当有养气之功。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具体写自己为文养气文学主张的实践活动情况。、表明求学应当立志高远,明确提出求见太尉的意思,、申明入京并非为仕禄,并表达自立和求教之意。? 一段
12、作者提出的文学观点是什么?文者,气之所行也。Tp f= 孟子和太史公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说明了什么?孟子:胸襟开阔,气度非凡。太史公:游览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豪杰。wS0z- 苏辙文学实践情况包括以及目的:、离家远游,、遍访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目的:开阔视野。、见欧阳公,知道天下文章汇集于此目的:为见太尉作铺垫。)mm5Y3. 22、作者写自己的文学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表明自己孤陋寡闻。、为求见太尉是想开阔视野,听高论、采众长埋下伏笔。)C 3 23、本文的构思特点:起笔扬,继而贬。扬为贬做准备,为求见找理由。写自己远游之后的活动,用对比的方法衬托自己的渺小。需要增加见闻,带上
13、一笔未见太尉,暗示求见。X 24、19岁的年轻人给朝廷重臣上书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勇于进取。)gfo 25、表明自己年轻气盛求知急切有流露谦恭思想的句子: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资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S 26、赞颂太尉的语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没有巴结,却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K0+1f 27、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而无憾者矣。的感情特点?融合了仰慕、渴见。情真意切。i& 28、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朴实明畅S/ 29、本文线索:论:为文之道;
14、述:个人养气;陈:渴见太尉;明:非为仕禄,愿求辱教。HA17 30、拓展: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题相近的作品: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t 31、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o 肆: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
15、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bExzI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也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以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Cu( 庆历八年十二日,曾巩记。( 一、作者、作品:曾巩,字子固。文学主张、散文风格和欧阳修相近,宋代文学家。? 作品:元丰类稿4_V 本文主题:作者应当时州学主管君盛的邀请,为纪念王羲之的洗笔池而写的。作者认为:王羲之的成就并非出于天性,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学习,要想具
16、有高尚的道德,更要努力培养。91* 本文写作特点:以记为体,以议为重点,叙议结合。p0tE 段意:、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写王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学习的结果、交待作记缘由。p8&sR 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的句子: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时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h$me 由物到人引出对王羲之弃官还乡、徜徉山水经历的追忆的目的:揭示他傲岸正直、超群脱俗的气质。8w)3 二段写王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学习的结果的句子?: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一段分层:、介绍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议论墨池来历。ROH 二段分层
17、:、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议论王羲之成功对后人的启示。V(OV 二段写法特点:写人议学,以学论德。 表明作者作记缘由的句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也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以告于巩曰:愿有记!? 王君推崇墨池的目的?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lQg2z 4 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于书法讲到仁人庄士的教养与德行的目的?告诉后人培养道德修养。mK8 本文线索:勉学。与宋濂送东洋马生叙主题相近。j*?P 表明王羲之成功对后人的启示的句子:(本文主旨)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6、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必备 古诗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2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