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docx
《中国金融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金融史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 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 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
2、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价值较高而且稳定; 易于分割; 便于携带; 易于保存; 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
3、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 第一种是布币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
4、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大刀和小刀两类。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 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它由贝币演变而来,面突背平,大小如贝。 第三种是蚁鼻钱 楚
5、国 蚁鼻钱之所以流通于楚国地区是因为楚国地处南方,天然贝的来源较易,贝的使用时间较长,所以在春秋中期前后,出现了这种由贝发展而来的仿铜贝。这种贝币制作简单,体小量轻,以枚计值,交易携带方便,在楚国广泛流通,成为主要通货。 第四种是环钱 秦 圜钱是战国时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新的铜铸币,大概由纺轮演化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有圆、方两种,圆形孔在先。所以又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之分,环钱多数都有文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形。 春秋战国时期其它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众多形制不一的铜铸币之外,还有银贝、银布等银铸币,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6、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 郢爰 它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新发展: 第一.从货币材料上看,金属铸币逐渐取代实物货币,铜铸币广泛流通。 第二.货币形态趋向多样化,除了铜贝以外,还出现了铲状的布币、刀形的刀币、圆形的环钱、贝壳状的蚁鼻钱四个体系。 什么是信用?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金融学所说的信用是指经济意义上的
7、。 西周时期中国的实物信用已经盛行,不仅有私人信用,而且开始出现*信用,有了专司*借贷的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 战国时,在官私借贷中出现了“傅别” 、 “契券”等早期的债券 “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成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傅”即附,指附有约束文字;“别”指一别为两,即左右券。 契券:中国古代属于契约性质的文书,包括田契、过继书、收养书、以及分家析产的分关书等。这些文书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并且有法律上的效力,为官方所采信。如有诉讼争议,都以这些书契举证。 先秦时期信用发展的特点: 1.信用先于货币产生。 2.从私人信用发展到*信用。 3.从实物信用发展到货币信用。 4.出
8、现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先秦时期信用的种类和形式 1.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2.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 3.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 4.普通借贷和高利贷。 5.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 填空题 归纳:先秦货币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没有货币,实行物物交换。 2.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3.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4.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5.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包括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圆形的环钱四个体系。 归纳:先秦信用 1.原始社会末期,信用产生 2.西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 3.战国时出现了“
9、傅别”、“契券”等早期债券。 4.信用产生的条件:私有财产的产生。 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单选 1、把天然的贝币同后来的铸币结合了起来。 A、石贝 B、骨贝 C、陶贝 D、铜贝 2、据周礼记载,周朝时的*借贷是由负责办理。 A、泉府 B、上林苑 C、典质 D、钱府 3、信用的产生时间比货币的产生的时间。 A、早 B、晚 C、相同 D、无法确定 4、货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交换 B、奴隶社会 C、社会大分工 D、信用的产生 5、我国最早的货币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6、是铜钱的原型。 A、布币 B、刀币 C、环钱 D、蚁鼻钱 7、又被称为“鬼脸钱”。 A、布币 B、
10、刀币 C、环钱 D、蚁鼻钱 8、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因为那时。 A、有了私有财产,社会向两极分化 B、有了货币,社会向两极分化 C、有了私有财产,同时又有了货币 D、有了信用,社会向两极分化 判断 1、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每朋100贝。 2、我国最早的货币是交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就是铜铸币和黄金 4、春秋战国时代的借贷基本上是信用贷放,没有什么抵押品。 5、信用的历史早于货币。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1.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币制复杂,为了消除七雄割据、关卡林立给各地商贸往来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便;把货币铸造权收归国有,加强中央集权,必须统一
11、货币。 2.内容: 、规定黄金和铜为货币本位,禁止其它财物作为币材,确立金铜本位制,这是货币复本位制的一种。 、六国原有币制一律废除,规定全国货币为二等,即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又叫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货币形态的统一:铜钱均作圆形方孔。过去的布币、刀币及圆孔圜钱一律不用。 、货币面文的统一:铜钱币文均铸“半两”,并规定“重如其文”。 、规定金钱具有同样的法偿能力: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大数用金,小数用钱。 、铸钱权和发行权的统一:由官府统一铸造和发行,不许民间铸钱。 3.秦统一币制有四个历史意义: 、货币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2、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始。 4 、统一币制对后来中国的钱币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王朝的“货币王室专铸”的思想和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奉行。 统一货币单位,确立铢两货币,为西汉至隋朝的五铢钱体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直接影响到其后两千多年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 ( 3 )改革并定型了中国货币的形制,圆形方孔的铜钱形制由此固定下来并流行了两千多年。环钱的使用,减少了钱币在流通中的磨损,贯穿使用也比其他形制
13、的货币便利得多。 ( 4 )黄金开始执行完整意义的货币职能,金属货币基本上取代了实物货币,不仅货币的价值更加稳定,而且也更有利于交换的发展 5. 秦朝币制改革存在不足: 、金钱复本位制下,两种金属同时充当币材,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使得同一市场上同种商品有两个价格,价格依然紊乱。 、秦半两钱太重,不适于使用。 、劣币驱逐良币的货币流通规律也会发生作用,进而导致物价和经济的波动 二、西汉的币制 西汉早期货币:通行半两钱。 汉初因袭“半两”,币制混乱 榆荚半两:钱形薄小而且质量粗劣 1、汉武帝币制改革 内容:1.取缔各郡国的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新钱重5铢,钱面铸有“五铢”字样。提高五铢钱的铸造
14、技术含量,遏制盗铸。 2.销毁地方铸币,设立上林三官作为中央*主管钱币的铸造、成色鉴别、运输的机关,集中各地的铜材,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3.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禁止非三官钱流通。 意义:1.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 2.这次币制改革,确立了中央*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西汉初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 铁钱是我国金属货币大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我国铁钱的铸行断
15、断续续大约持续五、六百年左右。就铸造的品种和数量来说,仅次于铜钱。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造钱币,有人为了牟利,在青铜铸币里夹杂铁的成分,铁钱由此悄然登上货币舞台。 由于铁钱在品质、信誉方面比不上铜钱,官府从稳定经济的目的出发,常常不得不禁抑铁钱的铸行。 王莽币制改革的评价: 王莽闭门造车、不顾实际情况不断盲目进行币制改革,比价不合理,换算十分困难,引起市场更加混乱,货币严重贬值,人民无法接受,必然引起民变,加剧了新朝的快速灭亡。 但王莽钱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却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技术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一绝,匠心独具。有着较大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三
16、、东汉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西汉的五铢钱体制: 1、东汉成立初期经济薄弱、社会动荡、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杂混流通、币制混乱。 2、公元XX年,光武帝重铸五铢钱,以后东汉恢复了五铢钱体制, 3、汉灵帝时候铸造四出五铢钱 4.东汉末年董卓改铸劣质的无文小钱,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钱币难以流通,交换退化为物物交换,实物经济盛行,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大倒退。 四、秦汉时期的信用 1、两汉时期以私人信用为主的放款活动盛行,以官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也时有发生。 2、汉代的信用以私人信用为主,出现职业化发展趋势,产生了“子钱家”这类专门从事放款取息的高利贷者 3、汉代的信用仍局限于放款,存款业
17、务还没有发展的迹象。,人们存钱的主要方式为:窖藏、壁藏、梁藏、檐藏。 课堂练习 1、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 A、黄金 B、白银 C、黄金和铜钱 D、白银和铜钱 2、两汉的信用业务主要是。 A、放款 B、存款 C、汇兑 D、货币兑换 3、 半两钱属于。 A、年号钱 B、量名钱 C、实物货币 D、通宝钱 4、是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A、五铢钱 B、半两钱 C、贝币 D、开元通宝 5、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 A、五铢钱 B、半两钱 C、贝币 D、开元通宝 6、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非不许使用。 A、黄金 B、白银
18、C、三官钱 D、半两钱 判断 1、两汉时期的信用主要是*提供的国家信用。 2、秦汉的货币制度都是金属本位制。 3、秦始皇时期,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4、汉初的铜钱由民间自铸。 5、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主要是由*办理 6、子钱家是汉朝时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是高利贷者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一、三国时期的铸币 1、曹魏货币: 三国,三种货币制度, 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曹魏地区一直流通五铢钱,其间经历过三次兴废。 2、蜀国货币: 蜀地与中原有群山相隔,受中原战争的影响很小,刘备入蜀之前,当地的百姓用的是
19、五铢钱。刘备攻取巴蜀后,深虑军用不足和财政困难,遂采用谋臣的献策,在益州铸造面文“直百五铢”,背铭文“为”的铜钱。 “直百五铢”,是虚值大钱。 刘备死后,辅政大臣诸葛亮铸造了“太平百钱”,一枚太平百钱等于一百枚五铢钱。这种钱很轻,和西汉的莢钱,董卓的无名小钱一样,及其低劣,老百姓的财富被掠夺厉害.后来还有“定平一百”,同样是虚值大钱。 3.吴国货币: 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 两晋未铸金属货币的原因 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货币经济极度衰退、与货币大混乱的一个时期”。正是在这一大
20、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两晋政权一百多年来未铸金属货币的状况。 原因:1.两晋政治形势多半时间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权者较少关心社会经济, 2.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 3.两晋之世,社会经济不发达,从皇帝赏赐物品可以看出,布帛作为当时社会主要货币,这反映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减少。 4.两晋国土面积大部分局限于南方,境内铜矿稀少,这加大了*铸造金属货币的难度。 反应的问题: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少。社会经济在倒退。 二、两晋时期的货币 两晋时期,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
21、),极薄极小,每枚只重1克,简直就是榆荚钱的翻版。“沈郎钱”,到了唐代,诗人们还经常挖苦它 十六国时李寿铸“汉兴”钱,北方的“成汉”在汉兴年间(338XX年)就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铸造的年号钱。 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 三、南朝时期的货币 公元XX年东晋王朝灭亡。其后,在南方又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而在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XX年
22、)和北朝时期。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 1.南朝宋的货币:刘宋末年允许民间私铸,导致小钱盛行,主要是鹅眼钱和綖环钱。各种虚价大钱和小钱泛滥,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南朝齐的货币:接替刘宋的南齐政权深恐通货膨胀再次上演,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整朝仅铸一次钱。 3.南朝粱的货币:南朝粱的建立者萧衍,一改前代对货币的谨慎态度,自立朝之初就开始铸造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而且没有禁止民间私铸。 萧梁官铸的铜钱叫“天监五铢”,这种钱至今已无流传,它有内外两个轮廓
23、,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民间私铸了一种铜钱叫做“公式女钱”,是一种又轻又薄的小钱。一年后,梁武帝又铸造了一批双面带花纹的货币,这些货币又大又圆: “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名字都特别好听,其实只不过是一堆铁钱。后来,粱武帝索性铸造铁钱,禁用铜钱,以期统一币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铸造铁钱。由于铁钱本低,铸得太多,堆积如山,物价腾贵,交易者用车载钱。经济很混乱。 4.南朝陈的货币: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先后铸过两种货币。“陈五铢“为南朝陈文帝时铸行。“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一枚陈五铢当十枚鹅眼钱流通,后虽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太货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金融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