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一、选择题 1.我国人地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C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 2.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B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C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4.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A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D.开发地下水 5
2、有关我国石油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丰富,每年都大量出口 B我国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 C目前,石油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D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主要的石油产地 6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很难发生干旱 B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合理,有利于农业生产 C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 D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7下列用水较紧张的城市是 A天津 B南京 C昆明 D福州 8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区 C青藏高原区 D、云贵高区 9下列土地资源中,我国人均最少的是 A
3、、草地 B、林地 C、耕地 D、难以利用的土地 10、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是 A节约用水 B水价上涨 C跨流域调水 D兴修水库 11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六位 12关于我国人均资源的说法,对的有 A.矿产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25 B.耕地和土地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3 C.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l2 D.森林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7 13.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 A.新疆的干旱荒漠地区 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 D.内蒙古草原 14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15世界水日为 A.x
4、月x日 B.x月x日 C.x月x日 D.x月x日 16.“中国水周”为每年的 A.x月x日28日 B.4月2228日 C.x月x日7日 D.x月x日7日 17我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冰川 B.严格控制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 C.跨流域调水和兴修水库 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1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 B.水资源外流区多,内流区少 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 D.水资源分布,北方少,南方多 19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除自然原因外,其主要人为原因有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水
5、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污染严重C.过度开发水资源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0有专家预言,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是 A石油枯竭 B大量动物灭绝 C水资源短缺 D臭氧层出现空洞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体系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地理学和 普通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组成。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5个方面 条件 、 结构 、 区域 、 潜力 、 方向 。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 不足。 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季多,冬春少,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是兴建水库。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6资
6、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7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8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9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10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各有不同: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和发展的双重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1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作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
7、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12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其中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 社会人 ,他们有意识地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组成了社会,所以,他们既有自然属性,也有 社会属性 。 13我国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 破坏 、恶化 人地关系和 优化 、 协调 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斗争史。 14要协调人地关系,应把自然和人平等看待,一方面要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生物环境的发展规律,充分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已遭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根本改变人地关系发展的 自发状态 ,建立人们自觉控制的人地
8、关系,在我国广袤国土上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15、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包括:生态过程的 破坏最小,资源的 最大保护 , 稳定 人口,实现协调发展中的 最优效益 。 16我国建国后,出现了两次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分别是 文化大革命 和 大跃进 。 17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18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建国方略中的物质建设部分,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开发和治理我国自然资源的规划。 19我国六大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0x月x日是世界地球日,x月x日是世界环
9、境日。 21在热量资源方面,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 22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2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
10、的发展。 2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6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总体分布特点为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27小麦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粮食作物,被称为“东方一宝”、“中国珍珠”的粮食作物是大豆。 28中国主要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为主,花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油料作物,甘蔗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云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为烟草。 29我国可供发电的能源资源蕴藏量丰富,其中主要是煤炭和水力,此外还包括风能、地热、核能等。 30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11、三、名词解释: 1、人地关系: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土地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荒漠景观。荒漠化并不是指沙漠的扩大,而是指干旱土地的退化现象。 4、水土流失: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刷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而随水流散失的现象。 5、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源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破坏水体原有
12、的用途,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商品粮基地:以生产粮食为主,粮食商品率高,商品量大,能持续稳定向区外提供大量商品粮的粮食区域。 7、高新技术工业: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的高级、新兴、尖端工业,处于工业现代化的前沿,具有龙头和先导作用。 8、第三产业: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9、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塘地区的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 10、东北现象:改革开发以来,相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13、东北地区出现的经济增长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现象被通称为称为“东北现象。 11、特区:主权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殊经济区域。 12、区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人地相关的地域系统、客观存在的具有类似条件和特征的地域空间单元。 13、人口结构:人口总体内部各种属性的数量与比例关系,主要包括自然构成、社会构成、经济构成、地域构成。 14、城乡一体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实现乡村的生产效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趋于一致的过程。
14、 15、中部崛起战略: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战略。 四、简答题 1、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请简述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及南水北调的意义: 跨流域调水的原因: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南水北调的意义: 1)形成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2)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5、3、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庞大的人口基数 2)、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3)、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4)、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5)、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6)、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7)、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8)、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4、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答:1)人口压力与生态破坏:人口增长与生态破坏 2)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破坏:技术与工艺落后,资源不合理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资本不足,治理和恢复投入少;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性污染不可避免;发展压力大,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 3)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带,自然结构缺陷 5、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答:1)大气
16、污染居高不下2)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加重3)工业废渣与日俱增,噪声污染日益扩大4)土地退化严重5)耕地连年减少,森林日益贫乏6)自然灾害频度加快。 6、中国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什么? 1、人口压力持续存在 2、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3、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时期 4、城市化进程加快 5、乡镇企业的大面积发展 6、科技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大 7、导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答1.文化原因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里,中国逐步形成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后代“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 2.经济原因 在许多农村地区
17、,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经济基础。 3.社会原因 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4.科技原因 20世纪XX年代,B超、染色体技术用于胎儿性别检测之后,使生育选择性别有了可能性,科技手段的滥用,根本原因都是重男轻女。 8、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 答: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极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1)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3)各省区人口密度差别很大4)世界人口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9、半封建半殖民地经
18、济时期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10、新中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变化特征? 答:1)、产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趋于合理 -工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11、XX年以前及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XX年以前: 主要以自给自足为基础,以粮食为主体,“小而全”的多样化栽培和农产品商品率低、区域专业化不显著、区际交换不发达等为基本特征。 XX年以后: 1)农村
19、经济体制改革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3)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化 5)农业科研与教育发展 6)农业生产总量增加 12、解放后粮食生产发展与布局变化 1)粮食总产和单产大幅度提高-增长速率世界罕见 2)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3)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粮食出现结构性短缺 4)“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调”,粮食增产重心北移 5)三大地带粮食生产增产中心明显向中部转移 13、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14、新型工业化道主要特征有? 1)科技含量高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经济地理 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