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docx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点石成景宛然如画论园林石景艺术 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神游名山。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
2、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
3、建筑,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对景。 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
4、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二、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
5、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
6、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7、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三、古典园林中叠石造景的特点 叠石造景妙趣横生 布石于庭院,或随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嘉树之下,或在狭湖岸边,既不能求其线条整齐划一,也不能简单地平衡对称,而
8、是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这如同中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用石数块,高低曲折地构置,犹如危崖直下数十丈,岩壁苍苔,古树根盘,又有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 不同的石种置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雪石构于小溪之中,则如同冰山,雪融汇集成流,翻腾呼啸,飞泻入涧,其势颇为壮观。造园设计者为了表现春天的意境,常用修竹千竿和仿佛似茁壮竹笋的石笋配置在一起,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如再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则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
9、,山顶秀木繁荫,涧谷幽邃,蟠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山则常用黄石来创作其峰的峻峭之势,悬崖的危险之状,遥岭远岫层叠、拔地数仞、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景则多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侧,产生积雪末化的园林艺术效果。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绉与平、高与低等。玲珑、透彻的山石,浑厚自然,容易构成古朴清旷、逶曲宛转、妙极自然的特点,再配以得体的树木,使得山石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叠石造景时要讲究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有助于造园意境的形成。所谓“透者,也即是玲珑多孔,外形轮廓多姿。”瘦者,瘦中寓秀。皱者,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化,富有美好的节奏感。漏则是石峰上下
10、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清丑顽拙的石峰则颇具气势,能创造出苍劲古朴的意境,引人遐想。苍古的假山石景,上面突然抽出几根枝条,显得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园林中的山石,经过园艺家独具匠心,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峰上,留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题咏于峰石之上,不仅起到了组景、点景的作用,而且可作为古代文物而被人们品味、观赏,增加园林艺术的意趣和历史价值。如广州的千年古园九曜石,亦名九曜园,位于广州市内教育南路,是广州现存古典园林之一。因内有九曜石而得名。它建于南汉,据广州府志
11、,南汉王刘龚为满足个人享乐,劳役人民凿仙湖五百余丈,聚方土炼药于此,名曰“药洲”,又从苏州太湖及英德三江,移运九座奇石,立于湖之内外,以点缀御花园。庭院中水石布置结合九曜石组成水石庭院空间,石峰体型巨大,形态古朴,色泽晶莹,浑厚雄劲,错落其中,起伏照应,把园景点缀得旷貌幽深,极富天然风韵。许多文人雅士,聚游于此,在石上题刻,篆、隶、揩、行、草五体俱全。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也曾到此挥豪题九曜石诗:“碧海出唇阁,青空起夏云。瑰奇九怪石,错落动乾文”,又有“九峰参立倚空明,好事应列星,运石早知能赎罪,上书何必待缇萦”诗句,可谓园以奇石显,石更以书迹名扬中外。 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
12、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即要含蓄。园林艺术中石峰之题名皆有含蓄之意。如“冠云”、“玉玲珑”、“云霞”、“翠云峰”等,大都与富于变化的自然界相联系。唐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将石看作为云根,把园林中石峰的变化特征深化,启发人们去联想。“诗情画意与景物结合, 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显得更为高雅。” 水石相错 意态清逸 石峰用于园林艺术中,由于寓意深刻,所以常成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苏州留园中,从辑峰轩向东去,进入以鸳鸯厅为主要建筑的一组院落,该处院落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衬托与突出冠云峰。总体布局以冠云峰为主景,旁立瑞云峰,冠云峰之北为冠云楼,作为屏障,两侧西为曲廊,东为冠云亭,
13、另有贮云庵、冠云台等建筑,南望鸳鸯厅,四周的建筑皆拱围冠云、瑞云,以此达到园内突出与眩耀冠云峰的目的。游人漫步曲廊之中,或于鸳鸯厅内北望时,但见湖石山峰高耸奇特,玲珑透皱,几叶芭蕉和数株翠竹扶疏相接,冠云峰前一池清水,倒影着冠云峰,无形之中把冠云峰大大地增高。游人于峰前南望鸳鸯厅,隔沼成为极好的对景,既呼应又协调。当人们在冠云台静坐观赏时,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光影效果的不同,宛如一幅多变的画面,成为江南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峰石美景。 园林艺术中常利用地形,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置少数湖石、黄石等,土石结合,将空间分割有致而取得有层次、有变化、有穿插的美好园林艺术效果。当然,如何才能使得园林中叠
14、石达到岩壑幽胜宛若天成,在咫尺园林空间内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山容水色、绵延不尽、富有天然之趣,要求园艺家必须把握自然山水的形貌特征,山水构成的规律。 “平岗小坂”缀之以石的造园手法,在杭州植物园水景区,可以说得到了极好的发挥。沿着杭州植物园的林荫大道,左转右弯,步行不远,在绿荫掩映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绿水盈盈的人工湖池,这里便是著名的水景园。沿池四周,花树环绕,山石散聚布置,水榭挑出水面,使得池周山石、轩榭、树木错落有致。沿池四周散点湖石,湖石的缀置不以聚为奇,不以一石见长,而是与自然的池周土坡相辅相成,相互资借,湖石隐现出没,该大该小,该掩该露,该疏该密、该起该伏,尽取自然之意。有的石
15、矶高出水面少许,游人到此如入半山半水之间。深入池水不远处,堆土成岛,湖石以聚点为主,岛不高,但有山石嵯峨之感。池中之岛与岸边有短堤相联,依坡临水点以湖石或布置平卧波面的石板小桥,土石结合,古朴自然。山石与水池吻合紧密,而且水石相错,意态清逸。山石又配植比例得体的绿化,更勾勒出曲折窈窕的山石水面轮廓。岛或依坡所点之石, 半浸碧波,构成一角池水,与大池隔而不断,更具幽趣。在池中小岛或池岸边散植或群植松柏、红枫、水杉等,那浓郁的绿树与体态秀润的湖石假山,倒映水中,景色清幽宜人。林间枝头,鸟声不绝。在咫尺之地再现了苍松奇石、碧水渔舟的自然景色,叫人留恋忘返。 四、假山堆砌与水墨山水之关系 中国园林是由
16、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假山池沼”成为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正是这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苏州园林恰恰是以“假山池沼”的诗情画意而“甲天下”的。正如叶圣陶在苏州园林里所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成为图画并不是偶然,而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本身就有很多是文人,其中也不乏山
17、水画家,而他们对于山水画的审美意趣却恰恰造成了苏州园林叠山的精妙。 未山先麓 意在笔先 计成在其著作园冶掇山篇中写到:“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型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画问柳。”引用计成的句子并非偶然,计成本人“不佞少以绘名”说明其本人对山水绘画有一定的理解,而计成本人也不乏名园的设计,如扬州影园、常州东第园、仪征寤园等。 “未山先麓”是计成对中国园林造山艺术的高度概括。在园林的有限空间里造山,必须“未山先麓”,因为有限的空间里面不可能造出山的具像,换而言之,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创造无限的意境,即必须是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的抽象。“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
18、中。”对园林游览者游览登山时其视觉只见局部而不见整体的潜在特征,抓住山的主题特征进行艺术创造。也就是要抓住山的怪石嶙峋,老树盘根的特征,而让人有“身在此山中”的感受,从而创造出山高水远的意境。苏州园林叠山正是运用了“剩水残山”而让游客身如其境。 苏州环秀山庄内假山仅占有半亩之地,却有“万壑千山”之貌,这和叠山者的“胸有万壑”亦是分不开的。园林多用湖石叠山,千姿百态,各具自然之形,正因为如此,当然也就不能没有叠石前的总体构思,更加没有办法按照绘制的图纸、设计的图稿施工,而且更加没有固定的法式可以遵循,全在乎造园家的“目寄心明,调度有方”。 叠山匠人,往往借鉴山水画中对景物的处理办法和对山石的皴法
19、,从而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构成园林景色中的峰、峦、岩、壁。当然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手法: 取势。凡自然山水风光为美者,无外乎,石之秀者,如桂林山水;石之险者,如安徽黄山;石之怪者,如云南石林,诸如此类。而在园林里叠山,要使假山有视觉冲击力,那必然要为山取势,也就是要藉山石的形状掇成自然之势。或单块峰石或“峰石两三块拼叠”要“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峰需有“势”,无“势”峰便不能成峰,只是小丘而已。 夸张。为山取势必定要夸张,峭壁需直,似若刀削;悬崖需悬,似腾云驾雾。这样才可以造“险”,峭壁悬崖必须“起脚宜小,渐理渐大”,通过夸张的手法,虽然假山并不很高,但给人视觉上有突兀惊人的感觉。 虚实。掇山
20、的虚实和山水画是有互通的。掇山的虚实,是通过其配景,四季光照的不同来达到虚实的;而山水画的虚实是通过“墨分五彩”而达到的,但是山水画的“墨分五彩”则是前人通过对自然风光的写生中所领悟到的。二者都是对自然风光的艺术概括再创造。 舍取。假山不可能和真山一样大小,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也就决定了园林的大小不可能同皇家苑囿一样。“残粒园”就是写照。正因为如此,叠山需要“剩水残山”,通过对自然景物特征的舍取,取其“精神”,去其“糟粕”,达到以小看大,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无论是峰峦岩壁。其体量除了要符合形式美,还不能离开一定的空间环境。掇山通过此几种方法构
21、成,对假山体量关系的把握要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漏、透、皱、瘦 苏州园林的假山,无论园林或大或小,假山的叠砌多以湖石而成。而苏州很多园林的假山都有主峰。这些单独欣赏的佳石,如同抽象的雕塑品,欣赏时,往往以情悟物,进而将它人格化,称其为“人峰”“圭峰”之类。园林里的主峰,或一或三,多则数不尽,少则仅一峰而已。 园林叠石造山,目的在于“妙造自然”的山林意境,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以石为峰,是艺术上的高度象征。 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是因为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艺术综合体。 园林的叠山并不是孤立的,凡园林立基,确定景物的位置,以定厅堂为主。园林的叠山是在造园者的
22、巧心经营下,院内造景的一个手段,通过此种手段,使得园林内充满生气,野意盎然。让园林主有“隐于市”“隐于林”的脱尘感。也造就了园林的脱俗的意境。 计成在园冶中就多次谈到了,山和水组成园林景致的例子,例如“池上理山”“山石理池”,当然还有山和花木构成的景致,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古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通过和构成园林各个元素的组合创造更加富有意境的景致,这在园林造景中是多用的。 假山叠砌通过栽花种树植竹,四季光照,务求以达到绘画中悠然空远的意境。 “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和水、山和花木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典 园林 中石景 应用 技艺 解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