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docx
《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 孔子 一、 孔子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 1、 历史背景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正是礼乐崩坏的社会大混乱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更多私田的开发,周王室赖以生存的井田制度已趋于崩溃,再加上周天子的腐败,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权威和对诸侯的控制力。各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征战,严重冲击着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各诸侯为了满足争霸或自保的需求不断招揽谋士,给予其较高的地位和丰厚的酬劳,这促进了一个全新的阶层“士”的崛起,并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行周礼 孔子代表了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在他的眼中,“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
2、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所以出现八侑之舞舞于季孙氏之庭的孔子不可忍之事,是由于周礼的崩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为恢复天下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行周礼”是当务之急。但是孔子并不简单的套用周朝的礼仪制度,一方面“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很多关于周礼具体的东西已经遗失;另一方面,原本的周礼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现在社会现实,因此孔子总结反思前几代的历史经验认为,殷礼是在夏礼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周礼是在殷礼的基础上有所损益的。损益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变化。所以,孔子认为按这样的方式不断延续下去,即使是百世亦可知也。孔子清楚地认识到,周礼不光是一种简单的礼仪,更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规范,是维持
3、社会安定的基本制度。然而周礼在当时没有政治保证其强有力的实施,如果要发挥其具体的实际效力必须树立人们对周礼的普遍敬畏,以此来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种敬畏有赖于人们的伦理和理性自觉。为了树立这种人们对周礼的敬畏,孔子采取了以仁释礼的方法。 3、 正名实,行仁政 孔子做春秋,目的有三:正名实、著几微、明分义。在孔子看来,要行周礼最首要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正名乎。”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所以不先正名,一切政治行为都是不正当的。在回答齐景公的问题时,孔子又明确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
4、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因社会变革引起的社会制度的混乱匡正过来。正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社会地位的规定和行为约束,以图让每个人在自己的既定范围内做出相应的行为,只要不逾礼,众人恪守本分,则天下就安定了。然而,这一说法明显带有侥幸和消极的倾向,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井田制的崩溃对周朝统治的冲击,同时也表现出了孔子在这一方面的无奈。 举直而错诸枉、行仁政,也是孔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他反对单纯地用政令和法制去治理人民,在孔子看来这样只是对民众的欲望压制,甚至是人性的剥夺,这种被动式的政治自觉并不是民众心甘情愿的顺从。因此,孔子认为在政令和法制的基础上辅之以德、礼
5、。故夫子有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礼来补充政、刑的不足,使民众在道德和伦理上形成合理有序的行为规范,那么天下就可以得到大治。孔子终期一生都在追寻圣王的足迹,在他眼中周文王就是现实君主的典范。因此,以文王为标准,孔子曾幻想使一些有所作为或德行较正的君王作为实行自己仁政的带头人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实践者。所以,孔子希望在有一定周朝礼乐底蕴的齐国和鲁国先行实施,然后以齐鲁为中心形成强大的辐射力从而影响其他国家,德被四方,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并不希望君主能够放弃自己的权利,只是强调这种权利的使用规范。孔子认为,
6、能够实现这一权利的君主不能仅仅是所谓政治上的主宰,更应该是全民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上的楷模,将政治转化为自身修养和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并将自己的修养和品质再通过政治变现出来,这样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的归顺。这一思想在孟子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仁”的相关阐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主线,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贯穿于孔子为政,修身,处事,治学,教育,交友等方方面面。“仁”是孔子的情感基地,是他的理想归宿,是他所有行为的准则,也是他衡量别人的标准,是人情感内化的体现,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仁”的基本内容 关于“仁”的基本阐述,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物对答中有着不
7、同的回答,但具体总结归纳下来,有两点: 第一点:克己复礼 孔子在回答颜渊的提问时讲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并不是完全的节欲主义,这里的“克己”就是在“仁”的范围内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仁”必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甚至在选择住处是也要同道德高尚的人为邻,择不处任是非智的。所以,必须将自己的言语行为全部纳入礼的规范,因而在提到“食色”这样的人类本性,孔子主张用礼去引导而不至于背离仁的路线。如果将这种个体性的行为放大到全社会,并以此作为全社会的普遍规范,那么天下就大治了。 第二点:仁者爱人 孔子所讲到的“爱人”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爱自己的亲属,而是爱天下之人,也就是
8、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在马厩失火后,孔子首先关心问候的是人而不是马。此外,孔子还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关于怎样对待他人的一种基本方法,也就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他人去做,而怎样对待自己也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孔子看来,只要每个人都设身处地的去体谅他人,那么每个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助和情感上的沟通,并且能将个人的思想伦理进一步向社会整体靠近,将每个人的个体性统一在社会的群体性的范围内,人的心理和伦理就能达到真正的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情感化、思维化的道德规范和普遍约束力,将个体完全消融在了这样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统一之中。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史 复习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