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简答.docx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简答.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简答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答 第一讲 先 秦 五、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
2、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辞达”说、“文质”说;“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
3、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
4、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试从诗歌创作实践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
5、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
6、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4、试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考见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
7、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
8、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9、。 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
10、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5、试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的体现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政”观,主张“性善论”,在君主和百姓的关系上,其立场偏向百姓一边,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批评统治者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
11、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都可以看出他的民本思想。在文艺思想上,孟子主张“与民同乐”,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他认为,古乐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而“今之乐由古之乐”,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与民同乐”,则“今乐”犹如“古乐”,都可以欣赏。这种“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基于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是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的。 6、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
12、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10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既然言不尽意,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庄子
13、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以说明。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
14、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7分析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养气”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知言养气说的养气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用语,知言养气是说,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即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
15、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的说法。孟子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8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
16、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9、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
17、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忘言”说,用“得意忘言”来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所谓“得意忘言”就是要求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但又不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利用语言的有限表达的,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以获
18、得“言外之意”。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往往以少总多,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庄子的“得意忘言”,正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这些奥秘,道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的艺术效果,实际上正是揭示了后世意境论的一些内涵。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在魏晋之后被引入文学理论批评,对后世有极大影响,有助于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传统的形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古代意境说的理论基础,并启示了后世诗文理论家对意境理论的继续探索。 第二讲 两 汉 五、问答题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从两个方面来谈: “发愤著书”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启发了
19、唐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 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试举司马迁以后的例子加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进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它鼓舞和激励后世作家在精神上引先贤为精神同道,越发有足够的勇气和信
20、心承受生活的磨难,以写作作为抗争的手段。具体到文论思想上,唐李白有“哀怨起骚人”的诗句,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柳宗元“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其励”,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陆游“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清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无不是受到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的影响。“发愤著书”说成为黑暗社会里进步文人从事写作的共同特点。 3司马迁的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
21、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
22、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2 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
23、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华美。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4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在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构思准备:“伫中区以玄览”。指老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
24、。 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构思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这是高度活品。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