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docx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出自孔子的儒学,而是在春秋末期的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下,整个社会需要从动乱中走出并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行。恰在这一时期,孔子通过借鉴和整合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一整套治国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也就在这个时候,儒学的创始者意识到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出来做官,辅佐君王并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便渗入到了文人们的基本信条中。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 虽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在动乱中国并无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也并不为各国诸侯、大夫所欣赏,但他们毕竟代表传统的礼制,这在天生具有
2、保守性质的中国士大夫的形而上领域里有着一股无法割舍的情节,并在此情节的作用下使得孔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受到极高的尊重。可惜的是,孔子所希望的其个人抱负的施展与自我的实现并没有因为诸侯、大夫的礼遇而得以实现。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之后,圣人还是亮明一个正统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的一个可以立为万世典范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儒学,应该说,它是由齐鲁文化与楚文化为主导,其他多个文化支派共同汇集起的一个巨大的华夏文明。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刚性规定既保证了中国文人的特殊利益,同时也为他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又正是将文人的
3、地位捧得过高,在他们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又难免不在精神上沉沦,走向另一个极端。屈原是楚国王室的旁支,在楚国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深得楚怀王的信赖。从对楚国的热情程度上来说,屈原不亚于任何楚国的九卿大夫。从史记中我们不能窥测到他针对当时楚国制定了一些变法的措施。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终究是一个文人,同样犯了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通病,即专心政务而不攻君主的性情、心计。因为在君权的社会里,只有控制了最高的统治者的意志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才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生命价值的所在,一旦他们丧失了这样一个权利,也就等于失去生存下去的意义。这也正是屈原在遭到冷遇,流放,继而接连听到君王
4、、国家的噩耗后走向极端的一个原因所在。 战国晚期,荀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已经开始意识到经纶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韩非或因为口讷,或因为他毕竟脱胎于儒家门庭,总还是多少带有对政治天真的理解。虽然在他的著述中显现出了一个政治老手的权术和谋略,但他仅将其停留在了理论的层面上,最终不免为李斯所害。而李斯也终因没能很好地学习他这位同窗好友的理论,重“法”,重“术”,却在二世即位后逐渐失“势”,被赵高陷害。李斯的失“势”或可归咎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秦代较完善的行政体制,致使自身发展受到很大钳制。但这也多少反映出了文人永远都无法摆脱掉自身的奴性,最终
5、只是帝王打理天下的工具而已。 与荀子不同的是,另一支儒家学派依旧尊奉圣人教条,本着大无畏的卫道精神,希求在中国一统后仍能够恢复西周分封的制度。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终于在一次秦始皇的宴会上就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上与李斯进行了公开辩论,并最终因为这一事件使儒生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从焚书坑儒中我们不难看出,被坑杀的儒生实际上是四百六十多名方士;至于焚书,虽则保留了种植、医药、卜筮、法家著作、秦国历史的书籍,但毕竟是一种文化高压政策,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文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为惨重的损失。总的来说,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士子也因此事为后代史官所不容,同时也反映出了淳于越之流的不识时务
6、,穷究教条的形而上一面。并且这一点也是中国文人两千余年中始终无法根除的痼疾。 汉初的叔孙通表现了儒士与皇权的充分合作,这也多少为后来儒学在中国树立正统地位提供了前提。但自那时起,所谓犬儒哲学也就处于滥觞时期了。 关于贾谊,与其说他是屈原的继承者,倒不如说他是新一代文人的代表。一则他出身寒门,缺少政治根基;二则年纪轻轻,文章大气磅礴,又深得皇帝赏识,难免不有所轻狂任性。但是文章锦绣毕竟不能做出对国家具体事务的处理。在治国的总方针确立之后,最琐碎的事情还是落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操作程序有关的具体问题上。而这又只能靠有多年从政经验的人去办理。加之贾谊对政治天真的理解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集团为其做后
7、盾,他就像温室中的花草,在纷繁芜杂、各种关系极 其复杂政局中根本无法保护自己。只可惜他并没有认识到汉文帝对他的良苦用心,整日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由于西汉初期对先秦文献的整理与宽松的文化政策,使诸子思想在汉初得到充分发展,但它不利的一面也暴露出来各执己见,让人不知所循。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当时各家思想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整合。既强调了皇帝的绝对的权威,又将道家、方士中的天人合一,气数的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可以说,董仲舒的思想无不有着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在里面,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对叔孙通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为以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定下了一个主基调。所说的中华文明也在此时正式定型。 讲
8、求实际的汉武帝意识到董仲舒理论重要性的同时,也深知文人眼高手低的弊病,到底没有重用董仲舒,并对其思想中于汉代统治不利的“气数观”避而不谈。这也表明了中国文人对于理论的过分虔诚与政治手段先天不足之间矛盾。 也正是自武帝始,外儒内法成为帝国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一面重用酷吏,鞭笞天下;一面尊崇儒学,敦化民众。前者在宣帝时得到进一步发挥;后者则在元帝时发挥到了极致。 在此之后的两千年中,唯一的一个叛逆者又恰是先秦儒家的纯粹信徒王莽。他出于对当时社会危机和民众苦难的自觉,天真地希望靠恢复古制来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一世而亡,也为后世企图恢复古制者做了一个反面榜样。 任何一种思想一旦被订为一国的指导思想,上升到
9、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也便开始了它的蜕变过程。“白虎观”以降,中国文人多崇尚空谈和对章句的考究,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不足称道。但对后世文人穷酸、迂腐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以“党锢”事件为先导,至东汉末,在曹操的倡导下,中国文人终于敢走出书斋,勇于面对现实,处理政治。再加上蜀汉的诸葛亮,东吴君臣,无不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在政治上少有的活力。也恰在此期间,中国文人也经受了一场极为激烈动荡的矛盾的心理考验。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北方文人,面对要么庸碌无为一生,使自幼所学化于尘土,埋没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要么起而出山,辅佐曹家父子篡汉的现实。自身所学只为忠君报国,但要实现所学又只能是协助“奸臣”篡
10、位。中国文人的悲哀也就在这手中只有笔秆子,没有枪杆子的尴尬境地中越加涂上了一层凄凉、酸楚的色彩。 同样,在面临政治高压,文化专制的环境下,文人的选择要么苟且偷生;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取义。嵇康死了,也许只是因为他和曹魏皇室是儿女亲家才如此忠君的。但在司马昭的统治下,所谓的耿介之臣也只能通过崇尚玄谈来明哲保身,求得自身一点小小的心理安慰。中国文人的软弱性也可由此窥见一斑。 西晋以后,文人士子们或隐遁山林河川,或寄生于王侯将相身旁,得过且过。偶有不服管束的如谢灵运也很快被惩处掉。遭遇挫折后的软骨病如此纠缠了文人们数千年。以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变成了受到挫折后消极遁世,梅妻鹤子。徘徊在儒与
11、道,出世与入世之间,中间多少无奈自在不言中。 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发展到隋唐便作为一个分界点与东汉、六朝相区别开了。文人们从此避开章句的考究,转而通过体制的不断创新来寻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 陇西的贵族们为显示自己是汉族正统,大兴儒教。但其骨子里终究摆脱不掉军事贵族的背景和习气。贞观君臣摆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务实作风。然而承平日久,儒家士大夫不切实际的积习很快便使盛唐时期官员的整体素质呈江河日下的趋势。 当然,我并不是说盛唐时期官员大多昏聩无能,而是中国文人的特点是:处处以儒家教条为办事准则,缺乏灵活务实的办事作风。为成就一己之名节而不顾全整体利益。甚至因意气之争而互相攻击,乃至不惜颠倒是非
12、黑白曲直,全然不顾国家的真正需要。贪图近利,缺乏高屋建瓴的眼光和对待提出反对意见者的恢弘气度。 如果说张九龄适合做一个道学家的话,那么李林甫才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宰相。中国历史上,继韩非之后真正集法家之大成者绝无出李林甫之右。当时,中国官场上文人气过重,所谓饱学之士,在书斋中做学问行,但真正处理起实际政务来却毫无用处。他们往往动辄搬出圣人教诲,所作所为却不切实际,一切只问是否合情合理,却不管是否有违法度。正因为如此,唐玄宗才用李林甫为相,以期开元盛世能够以法制的形式将其制度化并最终得到巩固。李林甫也果然不负厚望,他亲自主持修订的开元新格和唐六典,使国家政策有法可依,案件处理有法可据。官吏任免
13、都要经过李林甫谨慎的考核之后才能通过。 然而李林甫又是崇尚“术”和“势”的,他在位期间,为了保住自身的相位,一来牢牢抓住京师附近的三镇兵权。二来不惜罗织冤狱,诱惑他人犯错,继而打击一批对他构成威胁的人物。同时他有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势成功地驾御了手下包括安禄山、杨国忠在内的群臣,成为当时政坛上不可撼动的巨石。而其消极意义就是,从此破坏了中国官员层级选拔的机制和中央各部门相互分权、制衡的体系。唐王朝从此转向衰败。 在盛唐另一个值得提及的人物便是李白。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评价他:诗歌盖世,文章也有可以流传千古者,但缺乏政治才干。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对于李白来说还算是公允的。毕竟,治国不像作诗,来不得半
14、点浪漫和浮夸。至于像李白那样终日生活在激情中的人又如何受得了*里循规蹈矩似的生活?须知,治理国家光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他蔑视权贵又追求功名,期求立军功又不清楚高层政治内幕。终至于先被外放,后又追随永王李磷,遭到发配。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寻求仙山,求取丹药。同时也是悲剧的一生,政治追求的无处施展又屡遭命运的游戏。同时也给历代向往仕途的文人们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文人的喜剧地位往往是其悲剧人生的开始。尤其是从一介布衣突然升任中央的决策位置就更成为铸成他悲惨结局的重要因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就是因这样一个原因而导致失败的。更具典型代表的还是北宋中叶以宋神宗和王安石共同主持的“熙丰新法”。
15、确切说,中国的文人一旦从平民身份中走出并快速地升任至显要位置,往往会出于嫉妒心理对朝中元老,士大夫阶层有所嫌忌。他们一般思考时清醒,办事时糊涂;观别人清楚,看自己迷糊。所谓中庸之道只会在其思考问题时注意,真正临到处理实际事务时便全然抛在脑后。其实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争论本为政策性分歧,但出于中国文人“文人相轻”的积弊和动辄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的原因,他们都习惯性地将这种技术层面的政策分歧上升为道德伦理上的对立。从而忽略对方合理的建议,偏执处事。以至于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用了如吕惠中之流的小人。新法的失败也成必然了。而北宋王朝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把文人政治搞得最彻底也是最糟糕的时期。 在唐代,由于儒、释、
16、道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将其进行全面有机地整合需要。至程朱理学的确立,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中国文人从以往通过在政策改革来实现国富民强的努力转为力求内心的修养和对民众强化思想控制上来求得社会稳定了。儒家也从此呈现出一股无法阻挡的反动的发展趋势。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使文人抬不起头的朝代。当时社会分为十等人,介乎于第八等和第十等之中的就是第九等人儒生。 入明以后,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人们也逐渐开始在禁欲主义的束缚下产生了纵欲的倾向。同时文人中反传统,反伦理的事屡见不鲜,且多以此为荣。但归总起来,这些文人也不过是统治者手中的玩偶,只要不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出格,作个小丑放纵一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人 悲剧 命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