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第一篇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阶级性 B有组织性 C有等级性 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中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A辟雍 B瞽宗 C序 D庠 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 B国学和乡学 C官学和私学 D上学和下学 6对“辟雍”解释正确
2、的一项是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 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 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A辟雍 B泮宫 C瞽宗 D庠 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 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 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 B儒家和道家
3、C道家和墨家 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 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 B仁 C德 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 的概括。 A教育对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作用 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 B仁 C孝 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 B立志乐道 C克己内省
4、 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A庄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 B性善论 C性三品 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 B信、爱、敬、惧 ) C仁、义、孝、忠 D仁、义、礼、智 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4“反求诸己”是由 提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 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16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7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A大丈夫 B仕人 C鸿
5、儒 D大儒 18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 A诗 B书 C易 D春秋 19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 提出的A墨翟 素丝说 B韩愈 性三品 C荀子 素丝说 D韩非 性三品 2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 A教学的三种方法 B判断言谈的三条标准 C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D一种数学方法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
6、的态度是 A批评 B赞成 C不作回应 D默认 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A韩非 B庄子 C老聃 D荀子 。 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孔子 荀子 B孟子 荀子 C荀子 韩非 D韩非 孟子 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29以下教育论著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 B四书 C学记 D乐记 30“藏息相辅”是 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二、辨析题 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简答题 1简述私学
7、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 3孔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 4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 A. 唐代 B.汉代 C
8、.秦代 D.周代 4. 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5以下哪一个不是太学的法定教材 A诗 B礼 C乐 D易 6我国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是在 形成的。 A西周 B唐代 C秦朝 D汉代 7察举制是 时期得以确立的。 A西周 B唐太宗 C汉文帝 D汉武帝 8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A四门学 B太学 C鸿都门学 D国子监 9董仲舒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是 A师说 B劝学 C春秋繁露 D聊斋志异 10董仲舒的人性论属于 A性三品 B性善论 C性恶论 D素丝说 11以下教学方法不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是 A强免学问 B节博合宜 C兼程中衡
9、 D专一虚静 12论衡是哪位思想家的代表作 A王充 B王阳明 C韩愈 D董仲舒 13王充的思想中,与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不包括 A天道自然 B性有善恶 C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D人死神灭 14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区别最大的是 A韩愈 B董仲舒 C王充 D孟子 15 王充把人才分为四等,其中最理想的一类人是 A鸿儒 B文人 C通人 D儒生 16王充所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博通百家 17在处理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上,王充提出的观点是 A师云亦云 B问难与距师 C师道尊严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简答题 1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2试分析董仲舒的“性三
10、品”学说及其教育作用。 3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选择题 1“重振儒术,兼融佛、道”是什么时期的文教政策? A汉代 B隋唐 C宋代 D魏晋 2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A国子监 B太学 C教育部 D文部省 3我国历史上教育成为独立的部门是始于 A西周 B汉代 C隋唐 D北宋 4以下唐朝的学校中,不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是 A太学 B广文馆 C律学 D医学 5唐朝府学的性质是 A中央官学 B儒学 C私学 D地方官学 6唐朝各类学校中,属于东宫管辖的是 A弘文馆 B崇文馆 C广文馆 D国子学 7唐朝五月份放的长假称为 A旬假 B田假 C授衣假 D月
11、假 8隋朝 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A进士 B秀才 C明经 D明法 9科举生源中,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 A乡贡 B举人 C进士 D生徒 10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隋唐科举中最高、最难考的一科是 A进士 B秀才 C明经 D明法 12隋唐科举考试中,由考官任揭经书的某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露出中间一行,再裁纸为帖,贴盖其中的数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方法是 A帖经 B墨义 C策问 D诗赋 13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考试方法
12、是 A帖经 B墨义 C策问 D诗赋 14以下哪一向不属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A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使选士与育士结合 D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15中外文化交流中以中国输入为主的是 A中日 B中朝 C中突 D中印 16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和学习双重任务的是 A留学生 B学问僧 C遣唐使 D观光客 17唐代被称为“振兴儒学的卫道者”的思想家是 A柳宗元 B韩愈 C王安石 D王充 18韩愈在人性论上主张 A性善轮 B性恶论 C素丝说 D性三品 19从性三品出发,韩愈认为不可教,须施以刑罚的是 A上品之人 B中品之人 C下品之人 D都不可教 20韩愈的代表作是 A劝学 B
13、师说 C论衡 D春秋繁露 二、简答题 1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2分析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教育作用观。 3简述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宋朝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罢察举,重科举 B取士名额增加 C增加恩科 D增加考试方法 2宋朝科举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 A策问 B经义 C口试 D殿试 3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兴学称为 A庆历兴学 B崇宁兴学 C熙宁兴学 D庚款兴学 4熙宁兴学是由 主持的。 A范仲淹 B蔡京 C王安石 D胡瑗 5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的教学制度称为 A苏湖教学法 B三舍法 C朱子
14、读书法 D实学教学法 6“三舍法”是北宋 兴学期间,用于太学的教学改革方法。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7崇宁兴学时期的 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A书学 B美学 C画学 D国学 8三经新义中的“三经”是指 A诗、书、乐 B礼、乐、易 C诗、乐、春秋 D诗、书、礼 9“三舍法”是 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 A范仲淹 B王安石 C蔡京 D胡瑗 10在太学中,初入学者为 A外舍生 B内舍生 C上舍生 D下舍生 11苏湖教学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 B科举制 C分斋教学制 D选拔制 12 创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必修选修制度 A王安石 B范仲淹 C蔡京
15、 D胡瑗 13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东林书院 D集贤殿书院 14朱熹担任洞主,亲自掌教的书院是 A东林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嵩山书院 D岳麓书院 15 创立的 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A朱熹 白鹿洞 B顾宪成 学海堂 C顾宪成 东林 D朱熹 东林 16诂经精舍的创立者是 A阮元 B顾宪成 C胡瑗 D朱熹 17以下几种私塾,哪一个属于义塾 A三味书屋 B有钱人家为孩子请家庭教师 C村里的医生捐钱办的一所简易学校 D全村人凑钱办的学校 18以下蒙学教材,哪一个不是唐宋时的? A三字经 B急就篇 C千字文 D百家姓 1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的
16、是 A蒙求 B训蒙诗 C千家诗 D唐诗三百首 20四书的作者是 A孔子 B颜元 C朱熹 D王守仁 2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 的描述。 A教育的作用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22朱熹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 A学事 B明理 C学经 D锻炼意志 23“心外无物”的观点是由 提出来的。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4 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5在教育内容上,王阳明的主张是 A六经皆史 B博习百家 C提倡儒学 D反对读书 二、简答题 1介绍北宋的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3什么是苏湖教学法? 4宋代书院产生
17、的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是什么? 5简述王阳明对教育作用的分析。 三、分析论述题 1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 一、选择题 1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一般特征? A批评传统 B包容广大 C崇尚西学 D提倡实用 2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教育目标是 A治术之士 B实德实才之士 C统治人才 D明道之人 3颜元是 时期的教育家。 A宋代 B元朝 C明清 D隋唐 4颜元认为治国安民的根本是 A礼教 B人才 C劳动 D科技 5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是 A“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齐家、治国、平天下”
18、 D“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 6颜元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 A“三事、六府、三物” B“正德、利用、厚生” C“六德、六行、六艺” D“金、木、水、火、土、谷” 7颜元的分斋教学中,没有设立的斋舍是 A理学斋 B艺能斋 C治事斋 D帖括斋 8颜元晚年创立,采用分斋教学的学校是 A应天府书院 B湖州书院 C漳南书院 D颜氏书院 9颜元的漳南书院中有两斋是应时局的需要暂时设立,待时机成熟就会关闭,指的是 A文事斋 帖括斋 B理学斋 帖括斋 C经史斋 理学斋 D经史斋 帖括斋 二、分析论述题 1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答案 第一篇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
19、成 一、选择题 1A 2C 3C 4A 5B 6A 7B 8A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答: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西周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府”、“官安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设在都城以外的地方。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高在王宫
20、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西周教育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
21、期的辉煌。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A 2D 3C 4D 5C 6C 7.C 8.B 9.A 10.D 11.B 12.D 13.B 14.C 15.A 16.C 17.D 18.C 19.B 20A 21.C 22.B 23.B 24.A 25.B 26.A 27.C 28.D 29.B 30C 二、辨析题 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
22、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
23、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地位: 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3孔
24、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 答:孔子对教育作用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
25、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 4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孟子的教育目标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像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 要
26、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1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2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3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4反求诸已。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是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27、答:孟子的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其教学原则如下: 1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他说:“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28、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盈科而进 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这是一种激励他人奋发的方式。 4专心致志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 答: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
29、,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
30、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答: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31、。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为一段: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 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试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3教育教学的原则 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
32、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
33、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其教育思想丰富而详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他的“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另外一个是“忠恕”的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 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
34、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
35、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
36、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孔子的教学思想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作了调整,提出他的“六艺”的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诗、礼、乐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37、。 缺陷: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和知识技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差异,以实现共同目标。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启发诱导 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