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docx
《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中国古代人才观之精华与启迪 X 学术思潮 中国古代人才观之 精华与启迪 吴文昌 在中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方略中 , 以重才 、 辨才 、 选才 、 用才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观 ,占有特殊重要的位 置 。这种既符合传统伦理道德 , 又适应经邦济世需 要的人才观 ,内容广泛 ,寓意深刻 ,论述精辟 ,利国益 民 , 曾对中国历代社会的政局稳定 、 经济发展 、 社会 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 ,我们联系现实 ,从古 代人才观中汲取积极有益的成份 , 深刻地领会江泽 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选拔干部 ,必须全面 贯彻德才兼备原则 , 坚持任人唯贤 , 反对任人唯亲 , 防
2、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的重要思想 ,推进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 。 有关中国古代人才观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 海 。本文择其要者试加分析 。 一、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的重才思想 尊贤重才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历代 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 , 都把人才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来对待 。早 在西周时期 , 太师姜尚就提出了 “治国安家 , 得人 也 。亡国破家 ,失人也” 的思想 。管子在总结古之圣 王、 暴王兴亡成败的教训后 ,得出结论说 ,圣王之治 , “非得人者 , 未之尝闻” 暴王之败 “非失人者 , 未之 ; , 尝闻”
3、“人 ,不可不务也 ,此天下之极也” 墨子认为 。 。 王公大人治理国家 ,“国有贤良之士众 , 则国家之治 厚 ; 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薄” 。吕不韦观 春秋 , 认为自鲁隐公至哀公十有二世的安危荣辱 , 根本原 因只有一条 “得贤人 ,国无不安 ,名无不荣 ; 失贤人 , : 国无不危 , 名无不辱” 。一代英主 、 唐太宗李世民集 前人人才观之大成 , 结合自己的治国体会 , 提出了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的著名论断 ,这是当时对人才 重要性的最高概括 。明太祖朱元璋则更重视人才群 体的作用 。他对礼部臣僚们说 :“为天下者 , 譬如作 大厦 , 大厦非一木所成 , 必聚才而后成
4、 , 天下非一人 独理 ,必选贤而后治 。故为国得宝不如荐贤” 。清圣 祖康熙皇帝干脆对人才问题来了个总结 , 指出 :“自 古选贤任能 , 为治之大道 。” 因此 “致治之道 , 首重 , 人才” 。这些论述 ,从不同的侧面 ,揭示了天下兴亡 、 社稷安危 、 国运盛衰 , 皆系于人才的道理 , 使我们今 天读起来仍觉获益匪浅 。 我们历览前贤的人才观 , 不仅要学习前人重视 人才的思想 , 更要学习前人重用人才的实践 。自古 以来 , 历代开明君主 、 有为帝王 , 都把尊贤重才作为 治国之本 ,奋力躬行 ,有的甚至到了 “求贤若渴” 的程 度 。汉高祖刘邦曾亲下 求贤诏 宣布 :“贤士大
5、夫 , 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重之 ,布告天下 ,使明朕意 。” 唐太宗李世民在 荐贤举能诏 中说 :“朕遐想千载 , 旁览九流 , 详求布政之方 , 莫若荐贤之典 。” 大声疾 呼有才能的贤人“务尽报国之义 , 以副钦贤之怀 。” 此外 ,像宋英宗赵曙颁布 令中外选举人者务在得人 不必满所限之数诏 朱元璋 、 访求师儒敕 康熙皇 、 帝定 治国圣训 , 都是求贤选才的实际举动 。值 等 得一提的是 ,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为了尽快发现和 选用人才 , 曾连下 求贤令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 、 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一时间贤才竞进 , 集于帐 、 下。 古代明君英主尊贤重才的举措 , 大都得到了丰 厚
6、的回报 , 也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 重用商鞅 、 李斯 ,变法 、 、 治国 图强 ,国势日盛 ,终于灭 六国 ,四海一 ,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秦王 朝 ; 刘邦重用张良 、 萧何 、 韩信 , 依靠他们出谋划策 , 治政安民 , 带兵打仗 , 战胜了刚愎自用 、 轻视人才的 项羽 ,最后以汉代秦 ,终成霸业 ; 李世民重用魏征 、 房 学术思潮 X 玄龄 、 杜如晦 , 政通人和 , 国力大增 , 遂有“贞观之 治” 这些都是古人重用人才的典范 。 。 这里需要说及 的是 ,这些人才之所以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主要是因 为他们的思想 、主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根 本利
7、益 , 重用了他们 , 得民心 , 顺民意 , 正合 “得民心 者得天下” 这条历史定律 ,这就是人才在治国中发挥 重大作用的道理所在 。 二、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取才标准 古代圣贤明君都十分重视用人标准 。李世民曾 对魏征说 : 用得正人 , 为善者皆勤 ; 误用恶人 , 不善 “ 者竞进 。” 可见 , 用什么样的人 , 是关系到吏治民风 和政权安危的大事 。 要全面看人 , 慎选贤才 。荀子提出贤才需是 “谏 、 、 、 争 辅 拂之人”这种人能除 , “国之大患”是 , “社 稷之臣 , 国君之宝” 。孙武总结用兵之道 , 提出为将 者 , 必须具备 “智 、 、 、 、 的基本素
8、质 。他指 信 仁 勇 严” 出 : 智者 , 先见而不惑 , 能谋略 , 通权变也 ; 信者 , 号 “ 令一也 ; 仁者 ,惠抚恻隐 ,得人心也 ; 勇者 ,恂义不惧 , 能果毅也 ; 严者 , 以威严肃众心也 。五者相须 , 缺一 不可 。” 司马光在概括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 出了 “道德足以尊主 ,智能足以庇民” 的人才标准 ,其 中 “道德”即今天讲的 “德” “智能”即今天讲的 , “才” 。明朝刘斌在复仇疏中提出选才的标准有 三 “一曰德 ,二曰量 ,三曰才 。” : 只有三者皆备 ,才能 当大任 。明朝高拱则进一步提出 “才德兼者上也” : , “若夫钧衡宰制之任 ,必
9、德才兼备之人 ,而阙其一者 , 断不可为也” 。这些关于用人基本标准的论述 ,直到 今天 ,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古人主张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 , 并不是将 德与才等量齐观 , 而是非常重视德对才的统帅和主 导作用 , 把德放在首位 、 帅位 。司马光曾在 资治通 鉴 ,针对世人不辨才与德异 ,通为之贤 ,因而用人 中 失当的教训 , 给德与才下了这样的定义 :“夫聪察强 毅之谓才 , 正直中和之谓德” 。进而指出 :“才者 , 德 之资也 ; 德者 , 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之谓 圣人 , 才德兼亡之谓 愚人德胜才之谓 ; 君子才胜德之 , 谓小人 。 ” “君子挟才以为善 , 小人挟才以为
10、恶” , 所以 “与其得小人 , 不若得愚人” 可见 , 德是何等重 , 要 。司马光在 论选举状 , 将 中 “德帅才资” 的思想 表述得更为明确 、 具体 , 指出 : 取才之道 , 当以德行 “ 为先 ,其次经术 ,其次政事 ,其次艺能” 。朱元璋下诏 求天下贤才 ,强调 “有司察举贤才 ,必以德行为本 ,文 艺次之” 。以德为先的用人思想在这里进一步变成 了皇帝诏书 、 金科玉律 ,有了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 。 康熙在 治国圣训 ,根据切身体会 ,深刻阐述了德 中 的重要性 。他对吏部说 “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 : 事 ,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 “朕听政有年 ,见 。 人或自恃有才
11、辄专资行事者 , 思之可畏 。朕意必才 德兼优为佳 , 若止才优于德 , 终无补于治理耳” 。古 人重德 ,尤其崇廉 。因为古人讲的德 ,是择官选吏的 标准 ,主要讲的是官德 ,而廉洁问题是官德中的首要 问题 。魏征在给唐太宗的对策中 , 论及德才关系时 指出 :“设令此人不能济事 , 只是才力不及 , 不为大 害。 误用恶人 ,假令强干 ,为害极多 。 元朝大臣揭 ” 斯曾这样论述 :“夫今谓善政者 , 亦曰廉而已矣 。廉 非为政之极 ,而为政必自廉始 。惟廉则欲必寡 ,欲寡 必公 ,公则不匮 。” 清康熙在论择官时强调 “节操清 : 廉为最紧要 , 即如部院堂官 , 朕皆信其清操而委任 之
12、 ,堂官于司员亦应任其清操而委任之” 。正因为康 熙择官重廉 , 故其臣魏象枢在奏疏中大讲 “周官六 计 , 咸冠以廉” 曰廉善 、 , 曰廉能 、 曰廉敬 、 曰廉正 、 曰 廉法 、 曰廉辨 。并进而指出 :“上有好者 , 下必有甚 焉 ,若上以廉求 ,而下不以廉应 ,臣知其必不然也 。” 廉在德中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 。 应当指出的是 ,古人主张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的选人标准 ,并不是不加分析 ,一味片面强调德的重 要 ,而是根据治理国家的实际需要 ,灵活掌握选人标 准 , 使选人服从 “治世” 。曹操在 举贤勿拘品行令 中就主张乱世之时 ,要敢于起用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
13、” 的人 。魏征则进一步指出 :“但乱世惟求 其才 , 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 , 必须才行俱兼 , 始可任 用” 。囿于历史的局限 , 这种论断显然有偏颇之处 , 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也是不容忽视的 , 它对我们在改 革开放时期选人用人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三、 察言考行 ,去伪存真的辨才方法 在古代人才思想中 , 辨才之法居于非常重要的 位置 。这是因为 ,辨才是取才 、 用才的前提和基础 。 在辨才这一环节上如果出了问题 , 误用了恶人 、庸 人、 、 愚人 小人 ,就会乱世 、 、 。因此 ,古人不 误国 害民 仅十分重视辨才的意义 , 而且十分讲究辨才的方 法。 第一 ,听其言 ,观其行
14、 。孔子曾经说过 “始吾于 :X 学术思潮 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 行 。 荀子认为 “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 。 ” , 口不 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 也 。口言善 , 身行恶 , 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 , 受其 器 ,任其用 ,除其妖” 。孔子与荀子主张的听言观行 , 是识别人才最基本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宋朝开明 宰相王安石在 上皇帝万言书 , 专门阐述了 中 “察” 的问题 ,实际就是辨别人才问题 。他说 “所谓察者 , : 非专用耳目之聪明 , 而私听于一人之口也 。欲审知 其德 ,问以行 ; 欲审知其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人才观 精华 启迪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