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脑卒中筛查的临床应用.ppt
《超声在脑卒中筛查的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在脑卒中筛查的临床应用.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声在脑卒中筛查的临床应用,脑卒中筛查,脑卒中筛查10034例,高危人群2139例,颈部血管超声异常者占72.2%,内中膜增厚者63.8%,斑块形成者59.1%,血管中、重度狭窄者4.5%。,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 颈部血管超声异常者 男 73.9%女 26.1%4049岁 男 71.9%女 28.1%70岁以上 男 58.3%女 41.7%,颈动脉的解剖,检查目的,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2.评估各种原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一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
2、的程度。,检查目的,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检查目的,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适应证,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2.对脑卒中、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黑矇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进行评价。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适
3、应证,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手段。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禁忌症和局限性,通常无禁忌症。局限性: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 受检查者。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检查者。,检查内容,二维图像:直观、实时观察动脉血管的走行、管腔、内中膜厚度,形成斑块的部位、大小、性质及对狭窄程度的判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方向、性质(层流、湍流及涡流);有无充盈缺损、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频谱多普勒:观
4、察血流形态,测量动脉血流速度参数,二维图,体位,仰卧位颈部放松头微转向检查对侧,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宽频或变频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低频凸阵探头或小凸阵探头或扇形探头。,颈动脉内中膜,内中膜厚度(IMT):纵断切面上测量后壁内膜上缘与中膜的厚度。正常1.0m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 1.0mm为增厚,颈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部位:颈总动脉 颈动脉分叉水平以下1-1.5cm 颈动脉球部 颈内动脉起始处局限扩张部位 颈内动脉近段 球部以远1-1.5cm处(测量部位应远离斑块部位),颈动脉硬化斑块,斑
5、块形成:局限性IMT1.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内的局部结构变化。,斑块的超声定义,IMT1.5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内的局部结构变化。,斑块构成:顶部(纤维帽)体部(核心部)基底部 肩部,好发部位,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至颈内、外动脉起始段2cm内 颈动脉球部侧壁是最好发部位,很少单独发生于ICA远段。,颈动脉硬化斑块,由于斑块形成的时间及病理组织结构不同,形态及回声表现不相同。斑块的形态学分类:规则型、不规则型、溃疡性斑块。,颈动脉硬化斑块,根据斑块声学特征:均质回声斑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声 脑卒中 临床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