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孝道一直也是历朝历代大力提倡,促进和谐社会的一大瑰宝,对于当今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孝敬父母都是天经地义的。 中华孝道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孝道源于自身和谐, 然后推衍到家庭和谐,在此基础上达到社会和谐。孝道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孝道体现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孝可使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中国孝道,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将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孝道
2、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古代圣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
3、,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斩荆披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
4、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第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地球上自从有
5、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小乌鱼喂瞎了眼的老乌鱼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
6、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孝源于自身和谐 不论是自然界、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人们共享安乐。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3因此“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凭。”4孝子不要登上高的地方,不要走危险的地方,深的地
7、方也不要靠近。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5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一个孝子还要“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不随便说笑,不随便指责别人,不答应给人家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不居高临下的指指划划。如果这样,就可以“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那种想说你坏话的人开不了口,气愤不满的话涉及不到自己。尤其强调“不兴险行以徼幸”,不做那种危险的事来寻求不该得来的幸福。 当然这种身
8、体保全与精神保全不是绝对的。例如需要为国捐躯时,就不应考虑“全而归之”。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孝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中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9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
9、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10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11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孔子教育弟子时,多次说到孝,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12“事父母,能竭其力”,13尽最大努力为父母做事。“父母唯其疾之忧”14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还说过家中养着父母,也养着狗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对待狗马有什么不同呢?15孝行最好的孔
10、门弟子曾子孝敬父母有几个方面,如:其一,奉养父母:曾子奉养父母,经常有酒肉。吃完以后,问问还有吗?一定说还有。16关心天气寒温,在饮食上、穿戴上对父母时时关心。17其二,尊敬父母:父母喜欢的动物,不敢随意杀;父母放的东西,不敢随便去掉。18其三,取悦父母,瞻养父母。养其心即不违背他们的意志。让父母经常听到好听的,住到安稳处,使父母时时心情愉快。19其四,思念父母。子女在外,时时思念父母。父母死了以后,更应不断地思念。20上述对父母的孝敬,显然有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满足,二是精神上的愉悦。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对这两方面说的更详细,“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洁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
11、,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他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三、孝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1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22就是说
12、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孝经中又说,那种不爱自己父母而爱别人的人,称作悖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别人的事,叫做悖理。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23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24“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
13、,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25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26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
14、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违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27 四、孝可使人们的素质提高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8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9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
15、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中国古代孝与德从来联系在一起。汉朝皇帝提倡以孝治国,每个皇帝死后的谥号均加个孝字,东汉时选拔官吏时,首看孝行,称作“孝廉”。古代孝、德联系最典型的当推远古的氏族首领虞舜了。舜母早死,其继母不贤,父亲瞽叟糊涂,继母生弟象要夺他的财产。继母和弟多次设法害舜。舜得知几次脱险后,对父母依然孝敬不减。30此事让尧知道舜在家能孝,在外就能给百姓办好事,遂把执掌天下的大权让给他。孔
16、子说“舜其大孝也欤!”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为什么?因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1还有一个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其父因鞭打芦衣,知其后母对其虐待,要赶走后母。闵子骞苦苦哀苦,父亲饶了后母,全家和睦团圆。孔子深有感慨地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32别人称赞他对父母兄弟之间说的话并无异议。就是说人们对其因孝造成家庭和睦的事实予以认可。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33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
17、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曾子说过孝“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放诸四海而皆准”。孝经中记孝的美德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34是说孝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尽管各自阐明自己的学说,及想方设法否定别家的学说,但在对孝的问题上,却惊人般的取得一致。如道家虽主张“弃仁绝义”,即主张“民复孝慈”35。墨子把“父慈子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36法家说“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37,他们的孝更实际。甚至秦始皇严酷执法,也主张孝,汉代太平经中也
18、有“人亦天地之子也。”如果父母“老无所依”,谓之“不孝”。38汉代传到中国的佛教徒,主张一出家便无家,无父母,后世同样出现目莲僧救母的故事。由此可见,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百善孝为先”,孝为天下道德之先,确实不假。 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 孝可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44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45除
19、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46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精忠报国,并将这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孝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晋人陶侃母,多次教导儿子廉洁奉公,勤于政事。陶侃身体力行,以廉洁、勤政闻名于世,其行为既是孝于
20、亲,又是忠于国。中国古时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到起到积极作用。 孝可促进经济发展
21、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47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中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新世纪中更放异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