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docx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孝道一直也是历朝历代大力提倡,促进和谐社会的一大瑰宝,对于当今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孝敬父母都是天经地义的。 中华孝道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孝道源于自身和谐, 然后推衍到家庭和谐,在此基础上达到社会和谐。孝道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孝道体现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孝可使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中国孝道,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将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孝道
2、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古代圣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
3、,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斩荆披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
4、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第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地球上自从有
5、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小乌鱼喂瞎了眼的老乌鱼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
6、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孝源于自身和谐 不论是自然界、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人们共享安乐。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3因此“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凭。”4孝子不要登上高的地方,不要走危险的地方,深的地
7、方也不要靠近。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5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一个孝子还要“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不随便说笑,不随便指责别人,不答应给人家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不居高临下的指指划划。如果这样,就可以“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那种想说你坏话的人开不了口,气愤不满的话涉及不到自己。尤其强调“不兴险行以徼幸”,不做那种危险的事来寻求不该得来的幸福。 当然这种身
8、体保全与精神保全不是绝对的。例如需要为国捐躯时,就不应考虑“全而归之”。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孝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中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9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
9、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10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11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孔子教育弟子时,多次说到孝,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12“事父母,能竭其力”,13尽最大努力为父母做事。“父母唯其疾之忧”14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还说过家中养着父母,也养着狗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对待狗马有什么不同呢?15孝行最好的孔
10、门弟子曾子孝敬父母有几个方面,如:其一,奉养父母:曾子奉养父母,经常有酒肉。吃完以后,问问还有吗?一定说还有。16关心天气寒温,在饮食上、穿戴上对父母时时关心。17其二,尊敬父母:父母喜欢的动物,不敢随意杀;父母放的东西,不敢随便去掉。18其三,取悦父母,瞻养父母。养其心即不违背他们的意志。让父母经常听到好听的,住到安稳处,使父母时时心情愉快。19其四,思念父母。子女在外,时时思念父母。父母死了以后,更应不断地思念。20上述对父母的孝敬,显然有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满足,二是精神上的愉悦。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对这两方面说的更详细,“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洁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孝道 和谐社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