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目 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 1 毫针刺法 . 2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 3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 4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 5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 6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 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 8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 13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 14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 15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 19 穴位注射法 . 20 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 22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 24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 35 针刺麻醉疗法 . 37 口唇针疗法 . 38 浮针疗法 . 39 二
2、、灸类疗法技术. 45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 46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 47 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 49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 50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 52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 53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 56 三、刮痧疗法技术. 58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 59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 60 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 61 四、拔罐疗法技术. 63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 64 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 65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 66 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 67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 67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 69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 70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3、72 针刀技术操作流程 . 73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5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 76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 78 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 80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 81 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 82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 83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5 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 86 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 89 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 91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 92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 94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 96 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 97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 101 九、肛肠类技术. 105 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 106 痔结扎
4、技术操作规范 . 107 挂线疗法操作规范 . 108 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 . 110 十、其他类技术. 112 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 113 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 . 114 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 . 115 脐疗技术操作规范 . 116 割治疗法操作规范 . 117 1 一、针刺疗法技术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二、禁忌症 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
5、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
6、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
7、组织受压。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2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及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二、操作方法 治疗盘、无
8、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
9、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臵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
10、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及适应症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1、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2、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术
11、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一般留臵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
12、5碘伏,预4 防感染。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疗 技术 操作 规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