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7.docx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7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 7 第七章金匮要略 一、金匮要略问答 1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强调诊察疾病时,务必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深入分析脏腑经络病机,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做到治病求本;在防治疾病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既治已病,又治未病,重视人体正气的恢复与抗邪作用,正确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旨在全面提高防治效果。 2金匮要略重视治病求本,请举例说明之
2、。 张仲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治病求本的例子在金匮要略中比比皆是。例如泻心汤所主治病证虽以吐血衄血为主症,但治疗上并不使用止血之药,而是根据造成吐血衄血的病因病机(邪热亢盛,迫血妄行)采取清热泻火的方法以达到降逆止血的目的。因清其热则血自宁,不止血而血自止,此乃治病求本,釜底抽薪之法。又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分析其病机,呕吐是因胃中有痈脓而致胃气上逆,正气抗邪,病势欲越的外在表现,呕吐仅为病之标,痈脓方为病之本。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以消除痈脓为治本之法。若见呕止呕以治其标,不仅痈脓不能排除,反致病邪滞留于内,“关门留寇,”势必加重病情而引起他变。因此特别强调“不可治呕”的治疗禁
3、忌,其目的就在于突出治病求本。“脓尽自愈”是指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痈脓,一旦痈脓排除干净,拔除病根呕吐则会自愈,绝不能以消极态度坐等脓尽,否则将会错失良机,贻误病情。 3金匮要略首篇关于预防疾病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首篇在预防疾病方面主要提出了未病预防和已病早治防变两方面,具体措施根据原文归纳如下。 (1)未病预防措施有:“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这说明人在未病前要注重预防,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同时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遵纪守法,避免意外伤害,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适度的节制,只要做到“不遗形体有衰”,保持“五脏元真通畅”
4、,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无病。 (2)已病预防措施有:倡导早期治疗,消灭疾病于萌芽状态。具体措施如“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重视“治未病”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既要重视治疗已病之脏腑,也要重视调治未病的脏腑,使之正气充足,抗邪有力,从而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截断传变途径,防止病势发展蔓延。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则是“治未病”之例。 4金匮要略首篇提出了哪些治疗原则? (1)治未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2)虚实必须异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不足,损有余”,勿犯“虚虚实实”之诫。(3)表里当分缓急:表里同
5、病时当根据表病与里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先后,一般而言,表病较急的当先表后里,此乃常法;里病较急的当先里后表此乃变法;表病与里病缓急相当,势均力敌的则采取表里同治的方法。(4)新旧宜有先后:先治新病(卒病),后治旧病(痼疾),但治新病时应注意照顾旧病,以免雪上加霜。(5)攻邪当随其所得:即强调审因论治,治病求本。 5痉病如何辨证论治? 张仲景将痉病分为刚痉、柔痉和阳明痉病三种类型。 (1)刚痉:因外感风寒表实,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所致;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甚至颈项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用葛根汤温散表邪,疏通经脉。 (2)柔痉:因外感风寒表虚,内有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
6、;症见发热,恶风,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甚至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用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生津濡筋。 (3)阳明痉病:因阳明里热成实,热盛灼津,筋脉失养所致;症见胸腹胀满,便秘,口噤不开,卧不着席,脚挛急,龋齿;治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 6湿病的主症、治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湿病的主症是:发热身重,肌肉、骨节疼烦。湿病有内湿和外湿之分,金匮要略所论以外湿为主。外湿多挟风寒,侵犯肌肉关节所致。治则以发汗散邪为主,但是,使用汗法只宜微微发汗。治疗内湿或内湿与外湿相合之湿痹,则以利小便为主,小便通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也得以祛除。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无论是发汗
7、还是利小便,都应照顾阳气,同时要注意切忌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7治疗风湿为何只宜采用微汗法? 风湿为病,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卫外之气痹阻不通,则一身尽疼痛。治疗风湿之病只宜采用微汗法而不能大汗。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发其汗则风去湿存,不仅不能病愈,反徒伤卫阳。而微微发汗,保持药后持续小汗,不仅能祛除病邪,还能使阳气充溢于肌肤与关节之间,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能鼓舞正气抗邪外出,使风湿俱去而病获痊愈。这是治疗风湿病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 8湿病如何辨证论治? 湿病主要有寒湿与风湿两大类型。寒湿有两个证型。(1)头中寒湿者,症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
8、痛鼻塞而烦,脉大,治疗可取瓜蒂散或辛荑散纳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2)寒湿在表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疼重,治疗用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微汗除湿。风湿有五个证型:(1)风湿在表者,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无汗,治疗用麻杏苡甘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2)风湿兼气虚者,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治疗用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化湿;(3)风湿兼表阳虚风邪偏重者,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治疗用桂枝附子汤通阳解表,散风除湿;(4)风湿兼表阳虚湿邪偏重者,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治疗用白术附子汤温经通阳,行水化湿;(5)风湿并重表里阳虚者,症见骨节疼烦,
9、掣痛不得屈伸,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治疗用甘草附子汤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9治疗暍病应注意什么?伤暑热盛证如何治疗? 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故治疗暍病时以清暑化湿为法,但必须注意兼顾气阴,使暑湿去而气阴不受伤。同时还要注意,不可妄用发汗、温针和攻下等法。 伤暑热盛者,症见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10诊断百合病的临床主要依据是什么? 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阴虚内热,热忧心神,百脉失和。因此,诊断百合病的临床主要依据是根据心肺阴虚,虚热内扰所引起的心神不安,饮食行为失调等
10、恍惚不定之症候,如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身形如和;其次是阴虚内热所致的口苦,小便不利,脉微数等不变之症。当然,诊断百合病,恍惚不定之可变症候不必悉具,而不变之症则不可或缺。 11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服百合地黄汤后为何有“大便当如漆”的反应?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是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百合地黄汤有清心润肺,滋阴安神作用,故百合病用百合地黄汤主治。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何也?仲景于此是用一“漆”字来描述大便的颜色与性状。此“漆”是特指黑颜色的漆,其性状是半流状或稠糊状。以漆类比大便,可知大便颜
11、色漆黑,质地溏薄。这是因为百合、地黄均属甘寒而润之品,能软化大便致溏;地黄汁色黑必将大便染成黑色,故有此反应。服药后见大便如漆时,说明阴已得复,热已得泄,药已奏效。只要停药,大便即可恢复正常,故见此反应,医者应明示患者不必惊恐。 12狐 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辨证论治? 狐 病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为特征,临床上还可见发热,默默欲眠,饮食不佳,恶闻食臭,卧起不安,目不得闭,面色乍赤、乍黑、乍白,声音嘶哑等症候。 狐 病是因湿热虫毒蕴结所致,治以清热化湿,杀虫解毒为原则。若虫毒上蚀咽喉者,用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以燥湿杀虫。蚀于肛门者,用雄黄熏之以杀虫解毒
12、。无论是蚀于前阴还是后阴,在外洗或熏蒸的基础上,配以甘草泻心汤内外兼治,则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狐 虫毒酿腐成脓者,用赤小豆当归散渗湿清热,解毒排脓。 13试述历节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仲景描述历节病有“诸肢节疼痛”,“历节疼不可屈伸”,“身体魁羸,脚肿如脱”等,说明历节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个关节甚至遍历关节疼痛或肿大,变形,甚至僵硬,活动受限为特征。历节的病因病机有三种:其一,肝肾亏虚,汗出入水中,湿热内郁;其二,阴血不足,外感风邪,血为风动:其三,气虚湿盛之体,饮酒汗出当风。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外两端。内因为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外因为风寒湿邪侵犯,内外相合,渐成历节。 14风湿
13、历节、寒湿历节各有何临床特征?如何治疗? 风湿历节:症见诸肢节疼痛,发热、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治疗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行痹清热。 寒湿历节:症见关节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遇冷加剧,不可屈伸等,治疗用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15治疗虚劳病为什么要重视脾肾? 虚劳病虽然证候繁多复杂,但总不离气血阴阳之不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之不愈,必当求之脾胃,建立中气以化生气血,扶助正气。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五脏之病,穷必及肾。故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脾肾症候表现较为明显,治疗虚劳亦自当重视脾肾。建立中气可以生气血,复阴阳,和营卫,调寒热;
14、补益肾气,可助阳之弱,滋阴之虚,培根本而防病进。因此,建立中气和补益肾气是虚劳的两个治本大法。 16虚劳病如何辨证论治? 虚劳病可按如下六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1)虚劳失精证:症见男子失精,少腹弦急,阴茎头部寒冷,目眩发落,女子梦交等,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2)虚劳里急证:症见腹中拘急而痛,心悸,衄血,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治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3)虚劳腰痛证:症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治用肾气丸益气补肾;(4)风气百疾证:症见气血阴阳俱不足,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风气百疾等,治用薯蓣丸调补脾胃,扶正祛邪;(5)虚劳不寐
15、证:症见虚劳虚烦不得眠,治用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宁心安神;(6)虚劳干血证:症见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治用大黄蜇虫丸缓中补虚、活血化瘀。 17肺痿如何辨证论治? 肺痿分为两型:(1)虚热性肺痿:症见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脉数无力,治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止逆下气;(2)虚寒性肺痿:症见频吐涎沫,不咳,头眩,遗尿,小便数,治用甘草干姜汤温阳散寒,温肺复气。 18肺痈脓溃有何症状,如何治疗? 肺痈成脓,痈溃外泄时可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治疗用桔梗汤排脓祛痰,清热解毒。若与千金苇茎汤合用则解毒排脓之力更大,临床疗效更好。 19奔豚气
16、病如何分型论治? 奔豚气病有三个证型,其证治如下:(1)肝郁化热奔豚:病机为肝郁化热,肝气夹冲气上逆;症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治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2)阳虚寒逆奔豚:病机为汗后阳虚,寒邪入侵,阴寒内盛,寒气冲逆;症见针处肿起而赤,气从少腹上冲心;治疗外用艾灸核上以温经散寒;内服桂枝加桂汤以调和阴阳,平冲降逆。(3)阳虚饮动奔豚:病机为下焦素有停饮,汗后伤阳,水饮内动,逆而上冲;症见脐下筑筑动悸,欲作奔豚上逆之势;治疗用苓桂甘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20、请举例说明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 治胸痹心病,仲景用药规律有如下三大特点:(1)凡以栝蒌、薤白为主组成的方剂,是专为治
17、疗胸痹而设。如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均是治疗胸痹的主要方剂。(2)以栝蒌、薤白与桂枝、枳实、生姜配伍运用的方剂则是治疗胸痹与心痛短气合并症候而设。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心痛合并之证,既用栝蒌、薤白治胸痹,又用桂枝、枳实、生姜治心痛,组成胸胃同治之法。(3)以乌头、附子为主组成之方剂,则为治沉寒痼冷之心痛而设。如乌头赤石脂丸则是治疗阴寒痼结,寒气攻冲所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心痛病,故乌头、附子同用,以攻逐阴邪,散寒止痛。 21、根据原文,试述腹满虚实辨证要点是什么? 原文指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腹满时减
18、,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这三条原文,对腹满虚实辨证作了原则性论述,现归纳其要点如下:腹满属实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拒按),舌苔黄厚;腹满属虚者,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喜按),舌苔淡白。执此辨证之要领,腹满虚实自明矣。 22虚寒性腹满如何辨证论治? 治疗虚寒性腹满,应区别病机,辨别症候,施以不同治法和方药。虚寒性腹满有三个证型,其证治如下:(1)寒饮逆满证:因脾胃阳虚,滋生阴寒,停聚水湿所致,临床表现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主症,治用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化饮降逆。(2)寒饮腹痛证: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饮停聚所致,临床表现以腹满痛,四肢厥冷为主症,
19、兼有呕吐,心下悸,苔白滑,脉沉细而迟等,治用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3)脾虚寒盛证:因脾胃阳衰,阴寒肆虐,上逆胃与胸所致,临床表现有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部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样的块状物隆起,起伏蠕动,上下痛不可触近等症候,治疗用大建中汤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23实热性腹满如何辨证论治? 在金匮要略中,属实热性腹满的共有四个方证。(1)里实兼表寒证:因表邪未罢,邪热入里,化燥成实,表里同病,且里证重于表证;临床表现以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数为主症;治用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疏表散寒。(2)里实兼少阳证:因实邪郁滞于胆胃,少阳阳明合病所致;临床以按之心下满痛为主症,兼有往来寒热,心烦喜
20、呕,脉弦有力;治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逐阳明。(3)里实胀重于积证:因气滞不行,实热内结,气滞重于实积而致;临床以腹部痞满胀痛,大便闭结不通为主症;治疗用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便泻热。(4)里实积胀俱重证:因燥屎内结,腑气闭塞积胀俱重所致;临床上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为主症,兼有腹痛拒按,大便不通等症;治疗用大承气汤荡涤胃肠,攻下里实。 24何谓宿食?怎样治疗? 宿食即伤食,是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消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宿食病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宿食停积的部位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就近以排除病邪,这是仲景治病的特色之一。如宿食在上者,可用吐法,用瓜蒂散涌吐宿食;如宿食在
21、下者,可用下法,用大承气汤荡涤宿食。 25何谓肝着?如何治疗? 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一种病证。肝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初起病轻浅,仅有胸胁部痞闷不舒之感,往往喜热饮以舒展气机,减轻痞闷。病成之后,则以胸胁部痞塞闷滞,甚至胀痛,刺痛,喜欢用手揉按或捶打胸部为主要特征。治疗可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络散结。因肝着的病机是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通”法是治疗肝着的要领,肝络通,气血畅则肝着可愈。 26何谓肾着?如何治疗? 肾着是寒湿侵袭腰部肌腠,留着不去,引起腰部冷痛,沉重的一种病证。寒湿虽留着于腰部,但腰为肾之外府,故名曰“肾着”。肾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身体沉重,腰腹
22、如带五千钱,腰以下既冷且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口不渴,小便自利。治疗用甘姜苓术汤健脾利湿,培土制水。 27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原文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所谓“温药”是指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温性药物。这类温性药物,能温阳扶正,促进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的恢复,气化复常则饮邪自消。“和之”是指温和调理之意,即通过调节和恢复人体生理机能以达到正气抗邪外出之目的,而不是用攻逐之法排除饮邪,实为治本之法。此法名曰“和之”,是要求所选用的温药既不可过于温燥,也不宜专事温补。因为饮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遇寒则聚,得温则化。“温药和之
23、”之法,能振奋人体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通,化痰蠲饮,使旧饮渐去,新饮不生,实为治疗痰饮病的根本大法。 28试以肾气丸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精神。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可用于治疗五种不同的疾病,即:(1)“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中风历节病篇);(2)“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血痹虚劳病)篇);(3)“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痰饮咳嗽病篇);(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5)“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妇人杂病篇)。以上五种不同的病证,其病名不同,症状各异,为何均选用肾气丸治疗?这是因为这五个病证都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临床 医师 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1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