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docx
《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 1、机体依靠肌肉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2、分类: 静力性力量: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 动力性力量: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 向心收缩力量:肌肉在向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力运动能力。 离心收缩力量:肌肉在离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力运动能力。 等速肌肉力量: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 超等长肌肉力量:肌肉在拉长-收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分类: 绝对力量: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2、 相对力量:指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根据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类: 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快速肌肉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 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 1、肌源性因素: 肌肉生理横断面: 肌肉力量与其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最大用力收缩时为3-8/。 肌纤维粗细、数量和排列方式。 肌纤维增粗主要是肌原纤维数量增 加和收缩蛋白增加。 肌肉内结缔组织肥大 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和其它内含物增加 肌纤维类型 肌肉的长度和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骨杠杆的机械
3、效率:关节角度 关节周围的组织。 2、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中枢激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元 放电的频率和同步化。 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表现为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和对抗肌的放 松能力。 对有训练者的脑电图和肌电图的研究发现, 练习时动作电位十分集中,兴奋与抑制区域十分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可导致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大量释放,提高肌肉收缩力量。 如关键时刻可以加大神经冲动的强度。 牵张反射可以加大肌肉收缩力量。 3、其他因素: 年龄 性别: 激素作用: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的原则 1、超负荷
4、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只有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 超负荷是指超过过去已适应的负荷,而非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即肌肉在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时,才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 机理肌纤维募集的体积原则: 指运动单位的体积与其兴奋阈的关系。体积越大,兴奋阈越高,而当其兴奋时产生的肌肉力量也越大。 低负荷或已适应的负荷刺激,只能动员小体积的运动单位,产生的力量小。 大负荷或超负荷的刺激,能激活大体积的运动单位,产生的大的肌肉力量。 说明: 必须清楚的问题是:肌肉整体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的数量。 经常被使用的肌纤维不仅能增加其体积和肌球蛋白含量,进而增大收缩力,而且还
5、可产生一种“痕迹效应”,使其更容易动员。 研究发现:氨基酸转运至肌肉直接受肌肉紧张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可加快肌肉对氨基酸的摄取。 2、渐增阻力原则:在力量练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的加大力量负荷,才能是力量素质不断提高。 使肌肉处在一种连续的不间断的超负荷刺激过程中,而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 负荷的加大必须是渐进的,不仅是肌肉更容易产生适应,同时可避免因阻力的突然加大而造成扭伤、拉伤等反效果。古人有抱小牛练习。 3、专门性原则: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原则。 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
6、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一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练习肌群的专门性:分析技术动作和练习的结构,找出主要发展的肌肉和练习方法。 如A、引体向上使用肱二头肌,俯卧撑和卧推则主要使用胸大肌,提铃耸间可发展斜方肌等。 B、资料:投掷饼时成绩与某些肌肉力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肌群 相关系数 力量训练比例 肩带肌 r=0.735 45% 躯干肌 r=0.629 15% 腿肌 r=0.680 25% 练习形式的专门性:力量练习应与正式动作的结构和发力特点相似。表现在身体的姿势,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等方面。 例:A、腿捆沙
7、袋跑练习。 B、拳击运动员的快速平推杠铃练习。 C、排球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掷实心球练习。 D、跳高运动员负重单足起跳练习等。 E、100米短跑时要想获得最佳的后蹬力量,需要在膝关节角度为120。时进行力量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跑的过程中由于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力量训练中应尽可能缩短肌肉发力时间,才能较好地符合专项运动的需要。 4、安排练习原则: 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频率应符合训练和比赛计划的要求,在训练周期中所占比重应根据专项力量需要和影响成绩的比重来确定。 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对不同肌肉的练习必须有合理的练习顺序。 力量练习的安排,必须是大肌群练习前,小肌群练习在后。 原
8、因: A、大肌群是完成动作的主力,必须保证大肌群的训练。小肌群易疲劳,先练小肌群会影响大肌群的训练。 B、人体运动时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活动规律,决定了人体运动时的发力顺序。 不要在两个相继的力量练习中使用同一块肌肉。 5、系统性与间隔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力量训练应全年系统的安排。 有人用“用尽废退“解释,也有人称之为肌肉力量适应的“可逆性”。长时间停止力量训练,力量会逐渐消退,同时表现出“消退速度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 实验表明:A、训练20周,每天训练,力量增长100%,停训练后30周完全消失。B、训练45周,每周训练一次,力量增长70%,但停训后70周尚未完全消失。 间隔性是指力量训练的安
9、排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其目的是使训练后的肌肉能完全恢复。 一般是“隔时上力量好”,但不能时间延长,否则力量增长较慢。 实验表明:运动新手每日训练,10次后增长47%,隔日训练,10次后增长77.6% 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1、等长练习:肌肉在紧张或收缩用力时,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的抗阻力量练习。 特点: 1.省时,能耗少,器械简单。 2.能有效地发展静力最大力量和静力耐力。 3.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持续兴奋能力。 4.对肌肉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红蛋白的增加、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有良好影响。 5.能较好的发展身体处于某一位置时的力量。 6.不足之处是影响动作速度和协调性,不易与正式动作相
10、结合。 7.易引起血压,循环障碍,少几不易。 静力性力量练习取得显著效果的条件是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合理匹配。 2、动力性力量练习: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的等张性力量练习。 特点: 能有效地发展动力性力量,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发展肌肉体积。 易于正式动作相结合,对提高速度性力量较明显。 动力性力量练习的负荷一般较静力性力量练习的负荷小。 分类: 向心练习:肌肉克服外阻力而缩短的力量练习。 如负重深、半蹲起,负重体前屈起、手持哑铃屈轴,退捆沙袋跑等。 是动力性练习的首选和典型形式。能较好体现动力性练习的特点。 离心练习:肌肉抵抗阻力时被拉长的力量练习。 如肌肉在完成慢慢放下重物时,肌肉是在用力状态
11、下慢慢被拉长。 特点:A:肌肉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向心张力大40%,因此离心练习可抗更大负荷。 B:同样负荷的离心练习与向心练习时,训练效果无明显差异,但离心练习更易使肌肉产生酸痛。 超等长练习:肌肉先被迫迅速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转为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 特点: A:与正式动作的发力特点相似。 B:能发挥出更大的肌肉力量。 C:能较好的发展速度性力量、弹跳力和支撑力。 D:不足之处是如果运用不当易造成运动损伤。 等动练习:利用等动力量练习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 练方法。特点: A: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都产生较大张力的收缩,可训练关节处于任何角度的力量。 B:能快速发展力量,特别适合游泳运动
12、员的陆上力量训练。 C:限制了动作速度和爆发力,不适合大多数的专项动作要求。 D: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基层不宜。 三种主要力量训练对力量增长的效果比较 3、电刺激法:是指通过电刺激代替大脑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力量练习方法。 将专门仪器的电刺激至于有关神经部位或固定表面,通过一定频率的 不使感到痛苦的电脉冲使肌肉收缩。 特点: 可以提高最大等长力量,肌肉体积无明显增大,肌纤维增粗但脂肪减少。 可使常规方法得不到训练的肌肉得到训练。 常用于伤病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不足之处是其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可以干扰和破坏机体自身感受器的 自动调节和保护功能,对协调性产生不良影响。 4、振动力量练习法 震动
13、力量练习法是一种近年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通过给人体施加一定 频率(2560 Hz)和强度的机械震动来保持和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国 内外研究表明,这种肌肉力量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一般人、瘫痪病人乃 至优秀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因此受到运动训练和康复医学等相 关领域的关注。 震动力量练习法通常是与一般的力量训练同步进行的,即作为一种附 加训练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一般的肌肉力量 练习过程中,大约有60-90的运动单位直接参与活动,此时给参与活动的 肌肉施加震动可以刺激肌肉本体感受传人,反射性的激活潜在的更多的运 动单位参与活动,从而提高肌肉抗阻运动的能力。 影响力量训
14、练效果的因素: 1、负荷P: 力量负荷的Rm表示法: Rm:表示用某一负荷进行力量练习时,能重复的最高次数。 Rm仅代表能最大重复多少次时的重量,而不反映重量的绝对值。如5Rm表示对抗某负荷只能连续举起5次。 研究表明: 5Rm:可使肌纤维增粗、提高力量和速度,不能提高耐力。适用于举重和投掷等项目。 6-10Rm:可使肌纤维粗大,提高力量和速度,耐力提高不明显,适用于短跑、跳跃等项目。 10-15Rm: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耐力均有提高,适用于中跑 16-30Rm: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耐力提高明显。适用于长跑。 资料表明:8-12Rm循环练习法,能较好的发展力量、速度。发展绝对力量
15、时,可采用1-5Rm循环练习法。 2、完成重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次数:通常以Rm的最高次数为准。如10Rm,每组均练习10次,但负可循环渐进。如第一组用10Rm1/2,第二组用10Rm3/4,第三组用10Rm。 一次重复练习的时间:完成练习的时间长短对肌纤维类型肌线立体的影响不同。 速度性项目的力量练习应快些,一般5-15s内完成。 耐力性项目的力量练习时间较长,20-50s, 3、训练频率:指每周训练的次数和一次训练课的练习组数。 每周训练3-4次为宜。 每次训练可以3-6组为宜。耐力性力量训练由于强度较小,组数可适当增加。 4、每两组练习间的间隔,:一般为1.55min较好。耐力素质的分类
16、 1、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依靠糖和脂肪有氧氧化供能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2、无氧耐力:是指人体依靠无氧代谢供能,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收缩和运动的能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力和骨骼肌的氧化能力是决定运动员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氧运输系统。实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1、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心输出量:是决定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 实验表明:心输出量由5升/分30升/分时,摄氧量则由250ml/min增至6000ml/min,提高12-20倍。一般人最大心输出量为20升/分,VO2max为3升/分左右,运动员最大心输出量为30-
17、40升/分,VO2max可达6升/分。 运动性心脏肥大左心室容积增大为主。 关于心脏离心性肥大和向心性肥大: A、耐力运动员的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不仅左、右心室均显著扩大,同时还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称离心性肥大。 B、力量项目运动员的心脏肥大主要以心室,特别是左心室心壁增厚为主,左右心室腔的扩大都不明显,称向心性肥大。 心肌有氧代谢能力增强 心肌收缩力和每搏输出量增加。 静息心率下降安静时心率缓慢,加大了心力储备能力。 肺通气与肺换气功能: 肺容积增大,肺通气量提高。 呼吸膜的面积、通透性显著增加。 肺通气/血流比值较稳定,吸氧效率高。 血红蛋白含量和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 2、
18、骨骼肌的特点肌肉的氧化能力 肌纤维类型 肌肉内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及毛细血管数量。 肌肉内氧化酶的活性和氧化脂肪能力。 肌肉内糖元含量和肌红蛋白的含量。 长期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即以肌浆体积占优势的肌现象肥大。肌肉中非收缩成分如糖元、磷酸肌酸、肌红蛋白、线立体以及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等。 3、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大脑细胞对长时间刺激的耐受力和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的节律性转换的能力。 各中枢间的协调性 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 1、最大吸氧量: 概念: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 最大
19、吸氧量反映了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表示方法: 绝对值法:L/min。一般人:2-4L/min,运动员4-6L/min。 相对值法:ml/kgmin 一般人为45-55 ml/kgmin, 运动员约为60-90 ml/kgmin。尤以越野滑雪和长跑选手为最大。 女性较男性低10%左右。男子在18-20岁达到峰值,能保持至30岁。女子在14-16岁达到峰值,一般能保持至25岁。 研究表明,耐力跑的成绩与VO2max显著正相关。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耐力训练可促进最大吸氧量的增长。VO2max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综合指标。 训练对VO2max中央机制的影响 训练使静息心率下
20、降,提高运动员的心率储备。 训练可提高每搏输出量。 实验表明,SV的提高对CO更重要。SV由80ml增至100ml时,VO2max可由2.5L/min增至3.5L/min。 A、使心容积增大。 研究表明,心容积与CO的相关系数r = 0.762。 B、提高心肌收缩力量,使心室排空能力增强。 改善心脏自身供血能力 训练对外周机制的影响 可提高慢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量、增大线粒体的体积。 增强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的活性。 提高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和肌红蛋白的含量。 可使快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向慢肌转化。 改善血液的重新分配,增加运动时肌肉内的供血量。 2、无氧阈 无氧阈的概念 指人体在递增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身体素质 生理 基础 及其 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0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