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顶尖优秀学生家长成长经验分享交流会.docx
《与顶尖优秀学生家长成长经验分享交流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顶尖优秀学生家长成长经验分享交流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与顶尖优秀学生家长成长经验分享交流会与顶尖优秀学生家长成长经验分享交流会 马老师: 一个孩子的培养过程跟种树是一样的,两者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其中有一点就是不可逆性,不能说这段时间没有做好,我回去把树重新种一次,那是不可能的。同时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它的成长过程是很微妙的。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也一样,对于教育来说,我们不单要使力,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力往哪使。在做教育这几年中,我也在一步步的成长,期间跟很多专家、教授们探讨过。而在整个过程中,跟我交流最多的就是张老师,他有着独特的智慧,并且比我更多了一个优势,就是他有小孩,所以会更有经验。我经常和张老师探讨,期间也谈到
2、深圳的一些情况,一直想请张老师来深圳讲一讲,张老师也一直惦记着深圳这边的情况,今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深圳,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彩留给张老师! 张老师: 大家好!我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个半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时候马老师提醒我一下。因为有的时候做老师有个缺点,一拿到话筒就不想停下来。在讲之前,我想问大家一点问题,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好不好? 今天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座的爸爸妈妈们,认为未来十年,整个中国的升学,小升初也好、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这个形势是越来越缓和还是越来越激烈?认为越来越激烈的举手,大家可以看一下,请放下。认为越来越缓和的举手。好!大家看一下,有五六个,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会更激
3、烈。 今天我从两方面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看看是激烈还是不激烈。我们通过找规律的方法去看。大概十几年前,在我读书的时候,包括在座的爸爸妈妈们,那个时候有没有家教,有没有辅导班?。没有是吧,有的话也是极少。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报班,尤其是好学生不报班,是这样吗?那个时候没有辅导班,只有家教,谁有家教呢?当时我们班的那个万元户,属于家里比较有钱的。然后这个爸爸说,我一直都是吃没有文化的亏,所以我一定要给你请一个好老师,然后就请家教。而现在的情况是好学生都报班,对吧。那时候好学生不报班,好学生谁去报辅导班啊,现在是好学生 谁不报辅导班啊,正好反过来了。 另一方面是关于东西方
4、文化的差异,其实报辅导班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整个亚洲都有这个现象。像我们中国的台湾、香港,去过香港的都知道,铺天盖地的教育类广告,地铁里面也很多。那么亚洲其他地方呢,像韩国、日本都非常火爆。韩国的教育部门有一个专门保护青少年的规定,夜里10点以后不准给孩子补课。还有比较夸张的是新加坡,据说中国最早的辅导班是七点半上课,七点半啊,那是非常夸张的。那么新加坡比中国还要夸张点,他们最早的辅导班是早上五点钟开始上课,因为火啊,火到报不上,只能早开课。 这样一种状况,折射出一种东方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崇尚学习的这样一种文化,跟西方的,例如美国和欧洲的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在西方,在美国也有辅
5、导班,里面更多的是以华人为主的亚洲人。这样一种文化的差异折射出一种问题,是我等会儿要提的,就是我们最后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盲目的培训,盲目的报班,就会产生很多教育问题。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一下,到底优秀的孩子、优秀的尖子生,该如何去培养,跟大家交流一些基本观点。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三个基本的教育观点 第一个观点:一个小学生能不能成为优秀的孩子,80%取决于父母 小学生能否成为优秀孩子,80%取决于父母,初中生是否成为优秀生差不多50%取决于父母,高中生取决于父母的因素大概只有20%了,他那时候自己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主要是小学生,80%需要引导,因为小学生
6、,他的朋友、他的老师,都是父母给选的。不能说这是老师的事情,因为老师也是父母给选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孟子,它的妈妈为了培养孟子,光搬家就搬了三次,所以古代有个成语叫“孟母三迁”,家长们应该都听过。孟子他们家原来住的地方不好,是一片坟场,所以小孟子经常在坟场看到有人哭、祭奠、磕头、跪拜、烧纸,小孩子最强的就是模仿能力,所以孟子没事就学那些人,跪在地上磕头、嚎啕大哭,像祭奠的样子。孟子妈妈一看环境不行,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会,就会磕头,这样怎么行。于是他们就搬家,搬到一个集市附近。孟子就在集市到处转,看到商人的尔虞我诈,看到一些人为了利益争吵,又学屠夫砍肉。孟母一看,这环境肯定不行,会把孩子带
7、坏的,于是就搬到了第三个地方文庙。文庙有很多文人,附近都是读书人、官员,可以看到别人是怎么待人接物的、怎么说话的,孟子于是就喜欢了读书,日后就成了一个亚圣,成了一个圣人。 其实这样一个故事说明父母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学生,影响特别大。你给他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目不能自视,当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看看孩子的缺点就知道了,多少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父母的观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影响特别大。 其实升学也是这样,比如说,学而思来深圳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来深圳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马老师跟我说,很多华杯赛顶尖学生都已经在学而思报名。那么你会发现,好
8、学生的家长有几个共通点: 第一个特点是,信息特别灵通,有的家长两年前就知道学而思,为什么呢?虽然我们没有在深圳推广,但是大家通过“奥数网”已经知道了,他会通过互联网来搜集这个方面的信息。与之相对应的,可能大家知道,在深圳华罗庚金杯是个比较出名的比赛,有的家长的孩子已经小学毕业了,还不知道华罗庚金杯是干嘛的,“什么杯?跟世界杯有什么区别?”,你会发现信息是截然不一样的。 第二个特点是,好孩子的家长抱团,就是有一个圈子,他的信息特别灵通,一个人的信息,基本上一个圈子里面的家长全部共享。 第三个特点是,好学生的家长特别挑老师,就像孟子妈妈一样,他会到处去看,永不满足,不知道啥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好老师。
9、上完这个老师的课,还要到处看,还在找更好的老师,直到发现这个地球上最好的老师为止。所以这个就证明了,好学生的家长全职的比较多。我前几天在广州讲了一场,听说广州有个最好的学校叫做华师附小,类似北京的中关村一小,不知道深圳最好的小学是什么。听他们说那个学校一半以上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照顾孩子学习。 这个问题得两方面看,其实不一定要全职,但我们为孩子的成长投入的这些关注和精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给大家讲讲我自己。我生活在农村,不是城市里面出来的,尤其不是大城市出来的。虽然学而思是从北京做起,但我是长在江苏的一个农村,家里是属于很穷的那种,我爸爸是个农民,我妈妈也是个农民,两个都是农民。后来我爸爸找了个
10、工作,我妈妈就不做工作,天天看着我。他们也教不了我什么东西,因为我爸爸是高小毕业,所谓高小就是小学高年级,五年级毕业。我妈妈学历比他低一点,小学二年级,旧社会,两个人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他们不能教我知识,我妈妈就劝我好好学习,然后就是看着我,不让我跑到河边去,我经常会缠着她给我讲故事,讲故事其实是很好的,后面我会跟大家分享。 现在有一种观点,大家很多时候认为花钱就可以,花钱报很多辅导班,或者送到一个好学校,这是需要的,但是不是绝对的,父母的作用是所有老师跟机构不能替代的。上次我在广东的时候有个老师跟我说,在广州有个爸爸给孩子报了十个辅导班,我听了都觉得傻了,不可能啊!怎么可能十个,他说周六、周日
11、全天,周一到周五所有的晚上,我就觉得,这个有点悲剧了,我问马老师深圳是什么情况,马老师说,七八个是有的,我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 事实上,一个辅导班就够了,不需要报这么多。其实最终妈妈爸爸对孩子花精力,不是让他去报很多辅导班,而是我们在哪些地方需要加以关注。所以说到这里,我就跟大家讲讲,关注的重要性,就像刚刚举的孟母的这个例子,是说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很多家长全力的把孩子送到一个好的学校的理由,我们要把孩子放到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比如像北大,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讲一个北京的例子,北京最好的学校是人大附中和北京市四中,相当于我们的深圳中学和深圳实验学校。大家都知道有的中学
12、生是会谈恋爱的,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差别,我们听家长说,四中好学校啊,也有谈恋爱的。他们谈什么呢,他们会说,最近你在看什么书啊,虽然他们是在谈恋爱,但是他们讨论的是这个问题,他们会讨论莎士比亚,讨论雨果。在四中附近有个学校,那个学校我就不说了,是个比较差的学校,普通中学,他们的学生也谈恋爱,他们之间会谈到什么话题呢,他们会说,今天晚上去什么歌厅呢? 这就是环境,所以说我们的爸爸妈妈给孩子选择的是一个好的环境、好的老师,给他正确的观念,这是第一个观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重视,怎么都不过分,尤其是小学阶段。 第二个观点: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问各位爸爸妈妈一个问题,各位会辅导孩子学习的举手,就是他
13、不会的题目我会跟他讲。 大家可以相互看看,事实上大家都是负责任的家长,所以第一个观点,我说了这么多,大家都做的很好。但是现在需要一些改变,作为爸爸妈妈不应该辅导孩子具体的课堂知识,父母是不需要教孩子知识,那教什么?教做人!父母只有一个义务,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具体知识不教,那谁教呢?要老师干嘛,对不对?学而思的课堂是开放的,家长可以旁听,不是让你去记笔记去教孩子的,是让你去听这老师讲的好不好,然后不好就可以退费。我们就知道哪个老师讲课讲的不好。 有人会问,张老师,我不教他,他不会怎么办?有个好办法是,让他来教你。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他去听课不是你去听课,是他去考试不是你去考试。所以,每次让他
14、听完课后给你讲,这个时间你要拿出来,你报三个辅导班还是一个辅导班,不如你按照一个体系去把他搞明白了,让她去给你讲。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个题目给你讲明白了,那他还会不明白吗?所以今天马老师跟我讲了一个观点,就是这次我们这个暑假班所有的课,学生一定要学明白后才能回去,所以说暑假这三个小时,他听不明白,我们可能会留他的,这里先打个招呼,到时候不要怪我们。搞明白了才能回去,然后他才跟你讲,他跟你讲明白了,如果他不明白了,你说怎么办,你教他吗?不教!家长没有教孩子的义务,让他去问老师,问完了回来接着给你讲,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根本。 他现在是小学还可以教他,到了初中、高中,你越来越难做到了,到了高
15、中住校,你怎么教他。你从现在开始教他,造成的是一种依赖性,没有培养他的独立性。我很幸运爸爸妈妈没有教我什么,你说小学二年级能教我什么,什么都教不了,所以我必须自己学,自己学会向同学去学习,去请教别人嘛,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平时去教他,不是帮他而是害他呀,这正是我们爸爸妈妈的一个误区,彻底的放弃这一点,让他来教你,他会获得成就感,“哎呀,妈妈这个不懂,你能不能教教我,给我讲讲。”很可怜的样子,然后他会觉得他很强大,他可以教你。不然他到了初中联赛、高中联赛,你全都不懂,很少有懂的,除非自己就是搞竞赛的。不奇怪的,你希望他有天超过你,你就要放开对他的这种控制。我知道有的妈妈,我们上课要求爸爸妈
16、妈们听课只能坐在后面,不要干预孩子的上课。你会发现有的家长上课很投入,老师一提问,他跟学生抢着回答,有吗?有的,有这样的家长的,他觉得这种东西他知道啊,他懂啊,他不说出来,会觉得很难受,他太投入了。还有的妈妈跟孩子坐一块,她看见孩子不会做很着急,有的时候脾气上来了,啪的一下扇他一巴掌。“你这个笨蛋,这都不会!” 其实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他将来去考试,跟你没关系,在座的不知道有没有老师,其实在学校里面的好的老师是不教自己的孩子的,教自己孩子的老师反而还只是一般。所以好的老师和老师之间,异子相教,老师教自己的孩子是教不好的,所以教知识不是爸爸妈妈的任务,那是老师的事情,有事就问老师去。要是学而思
17、的老师不会做,就问马老师去。我不教他知识,那干嘛?让他跟你讲,讲明白就好了。 原来广州有个刘老师跟我讲,他以前有个学生,在人大附中那个最好的清才班,那个班就是百分之百的清华北大,一个班几十个人都考入北大清华的,一个学校就100多人,他在全年级排前5,很厉害。他就报一个辅导班,睿智的家长会怎么做,他会先去听课,他会选老师,这个老师讲的不错,他就会报这个班,然后孩子回来就会让孩子跟他讲,讲不明白就会圈起来,让他去问老师,让老师跟他讲,那么讲清楚之后,他过一个月还会让他再讲一遍,过完半年之后还会让他再讲一遍。经过这几遍之后,有个好处,他孩子的知识点就没有盲区了,这个孩子后面就很完善。反过来那些报三个
18、班、五个班、八个班的,坦白说,你没有时间去消化。把不会的东西弄明白了才是提高的过程。反过来说,你去做重复的劳动,报很多班的时候,最后就搞的自己很累,然后效果不好,所以顶尖的学生很少报几个辅导班。这是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个观点:在小学阶段,爸爸妈妈要学会给孩子讲故事。 这一点很重要,对孩子的升学有帮助,关键是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有帮助。其实我的母亲没什么文化,但是她有一点很好,就是会给我讲故事。我也不知道她哪来的这么多故事。故事对一个学生来说相当于什么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叫信息量。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孩子脑子里面积累的素材少,那他很难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人
19、。为什么?因为他的信息量少,那他的内心世界就不够丰富,所以他写作文时写不出东西来,没什么话说,他做事的时候没有方法。这样的人即使学习很好,也是个高分低能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把一个小孩从小到大关在一个屋子里,什么事也不让他干,他长大了会怎样?基本上就是一个白痴,脑子里没有信息量。所以我们会讲,见多识广,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希望孩子多看书,见的多就会的多。问题是如果他不喜欢读书,这对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是很枯燥的事情。他就会排斥,会拒绝,这时用什么办法来增加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他的素材?故事!你会发现故事老少咸宜,从小孩到老人都爱听。对于家长,我们很多时候给予孩子身体的营养,这是
20、看的见的。我们希望他长得又高又大,我们会给他买牛肉,煮鸡蛋,会给他买很多东西,为了他身体能长得好一点,身体健壮一点。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那么故事对于人的大脑,智力的开发,相当于牛肉对于身体,事实上这一点很少有家长关注。 与此相关的,小孩喜欢的东西,比如说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这个事情可不可以呢?不是绝对的不可以,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最好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规定有个时间,适当的让孩子看一些这种课外的东西,对于他智力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你会发现他将来进入社会以后,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故事对于孩子内心世界的充实与丰富,会使他变成一个很有情感的人,变成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人,很有创造力的
21、人,这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否则你会说孩子长大了,没什么想法、没有创造力。你要知道,脱离了这些素材去谈孩子的创造力是不可能的,这都要我们从小去积累。如果离开了这些东西来谈学习,一定要考清华北大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运气好,他会成为科学家,去专门钻研一个东西,在生活上的处理能力会差点。运气不好,他就会成为孔乙己那样的人,他会写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但是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一个人。这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三个基本的教育观点,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培养孩子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让孩子追求完美 什么叫完美?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从小学就是第一名,如果第二名回来就跪地板,然
22、后小升初,然后华杯赛一等奖,进入重点中学,比如说深中,比如说深中超常班,或者进入广东省的省奥校,然后进入北大、清华,然后出国,哈佛。我们给孩子规划得特别完美,问题是有很多家长的世界观不明确。因为我有很多朋友,在事业上或在职场上,有时候我就跟他们聊天,聊孩子教育的事情。我就问他们怎么样,他们就说我的孩子啊,要让他一辈子平平安安的,平平谈谈比什么都好,我心里就觉得这才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观点。但是你又会发现,说完了他就会对你说,听说你跟某某中学比较熟,那有什么办法没,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下让孩子进去,你就会发现他的世界观是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辈子会受到无数的挫折。假如说你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
23、是这么优秀,那是一件非常值得担心的事情,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的优秀,会产生无数的悲剧。大家知道,跳楼不是富士康的专利,北大清华也有一些学生跳楼,我在北大读书的那几年,经常听到有同学跳楼。因为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很优秀,都是全班的第一,到了北大清华,他就不是第一了,他就落后,他就觉得压力非常大,压力大了怎么办,痛快点解决吧。但是不是那么痛快,清华的人就比较痛快,因为清华的楼有二十层嘛,北大的最高只有七层,所以是跳下去了,有时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才结束,所以你说这是一个多么悲剧的事情。当然有很多的学生进了北大清华之后依然很优秀,最后还考上了哈佛,跑到哈佛去跳楼,你说跳楼为什么要出国了,跳楼哪儿都可以跳嘛!
24、我再告诉大家,跳楼也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它也是有些高中生的事情,像北京高考前几天据说也有人跳楼。 那为什么?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这么大,很显然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自己不能承受压力。那就是我们目前培养的孩子,过度的优秀,优秀然后产生失落,从来没有失败过,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一直一帆风顺。当他面对打击的时候,他就无法正常面对,精神上就崩溃了。所以那些小时候一路挫折走过来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坚强。 一会儿会讲讲我自己,其实很多孩子一直很优秀。我就属于这种比较倒霉同时又比较幸运,属于比较坎坷的那种。我小时候也曾经是优秀的孩子,我幼升小的时候也是语文、数学都考一百。因为比较优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顶尖 优秀学生 家长 成长 经验 分享 交流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0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