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苏教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
2、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
3、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了解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
4、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
5、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活动过程: 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6、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2组织学
7、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肥沃的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
8、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
9、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做肥料袋。 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动手制作肥料
10、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教师提示: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土壤的保护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
11、: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
12、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2、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植物和我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2
13、、 3、 4、 5、 1、 2、 3、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学生回答。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小组讨论。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
14、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2、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
15、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
16、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2、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1、 2、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
17、实交流实验方案。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验。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根和茎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2、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18、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2、 3、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2、 3、 4、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2、 3、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小组讨论。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
19、三题。 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2、 3、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学生交流。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的呢? 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4、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2、 3、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
20、的花。 进行分类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3、 1、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么来的吗? 氧化碳,
21、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2、 3、 4、 5、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
22、传粉的几种途径。 1、 2、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陈袁滩陈滩小学 王鹏梅 教学目标: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0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