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实验.docx
《三年级科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实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实验实验名称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 实验材料: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步骤: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实验结果: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注意:除表格中所列内容之外,学生发现的其他有关塑料和木头的特点也要填入观察记录表内。 实验名称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
2、水、空水槽。 实验预测:塑料杯遇热会变软。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注意事项: 1、小心被热水烫伤,注意安全。 2、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证据的思想,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不同,遇热后,塑料瓶的形状变化不一定是一致的,很可能有的没变化而有的发生了形状
3、的变化,要求学生要如实记录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名称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材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步骤: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
4、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注意事项:手套口不宜过大,可以用皮筋将手腕处的手套口轻轻扎住。 实验名称4: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原理:振动发声是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声音可以听到,物体的振动可以看到,触到,还可以通过振动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表现出来。只要物体在发声,它一定是在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选择不同的发声物体,进行多次实验,便可以使学生归纳出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钢直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步骤:
5、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6、生的。 实验名称5:物体传声的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原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等弹性媒介中都能传播。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其它媒质传播的可能,只保留其中一种媒质起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纸杯、细绳、针、火柴棍、两个小石块、两块砂纸、收音机、塑料袋、塑料胶带、大水槽、水、绳子、棍子。 实验步骤: 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方法一: 制作土电话:取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把两端各穿入一个纸杯的小孔内,在线头处打结或绑上一根火柴棍,不让线脱出来。
7、就做成了一副土电话。 三人一组,甲乙两人将土电话拉开,线要绷紧,乙将土电话筒紧扣在耳朵上,丙站在乙旁边。甲对着土电话筒,用丙听不到的声音发话,让乙说出甲讲了什么话。由此证明固体是可以传声的。 四人一组,将土电话两副在水平方向呈十字拉开,线相交处用线扎紧,以保证两根线接触良好。一人对着电话筒小声发话,其余三人都可收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实验注意: 1、做土电话的筒或杯,底部要薄,越薄越容易振动,传声越好。 2、做电话线的材料越紧密越好,例如细金属线比粗棉线传声效果好。 3、通话时线要绷紧,导线与筒底接触要良好。 方法二: 一个同学用手轻轻地挠桌面,保证其他同学在离桌面较远的地
8、方听不到,让另一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看能否听到挠桌面的声音。如果能听到,说明固体能传声。 实验注意事项: 1、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操作过程。 2、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 3、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方法一: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注意: 1、两石块或两砂纸摩擦,用力要适当,要以站在一边的同学听不到,只有将耳朵紧贴在水槽上才能听到为宜。 2、小组成员要轮换操作,使每个学生对液体传声都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9、。 三、声音在气体、液体中传播 1、将收音机打开,调到一个收音效果最佳的波段,放至最大音量。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学生耳中的,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2、把收音机装入塑料袋,用塑料胶带将袋口封死,将它悬挂在水槽上面的棍下,使其浸在水中。学生依然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这时声音传播的路途中有一段是靠液体传播的,由此证明液体也能传声。 实验名称6: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实验材料:圆形的容器、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步骤: 1、用圆形的容器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做鼓面,用橡皮筋将它绷紧在鼓身
10、上。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7:制作小乐器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材料: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 实验步骤: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第一个瓶装满水,第二个瓶比第一个瓶稍微少装一点水,第三瓶比第二瓶少装一点,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 3、用铅笔或钢笔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4、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实验结论:瓶内的装水量、敲击瓶子的力度使得声音的高低、大小都
11、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8: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材料:每组三块厚纸板、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
12、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
13、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名称9: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 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
14、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步骤: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上的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白纸之间。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并做记录。 实验现象:玻璃能让光全部通过;毛玻璃、矿泉水能让光部分通过;书本、卡纸不能让光通过。 实验结论:透明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类。 实验注意:
15、1、手电筒照射时要与桌面平行。 2、手电筒与物体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更换被测物体时,应使手电筒与被测物体的距离保持不变。 实验名称8:影子的形成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有挡光的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白纸。 实验步骤: 1、拿手电筒对着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2、使手电筒发光,在手电筒和白纸之间不放置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 3、让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在铅笔后的白纸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实验现象:手电筒不打开,对着铅笔,没有影子;打开手电筒,没有铅笔,没有影子;打开手电筒,对着铅笔,白纸上才会有影子。
16、 实验结论:有光,没有挡光的物体,没有影子;没有光,有能挡光的物体,也没有影子;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才有影子。因此,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是产生影子的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要有一个能显影的地方,如屏幕、白墙等。 实验注意:此实验最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实验效果才更明显。 实验名称9: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白纸、直尺、铅笔、橡皮泥。 实验步骤: 1、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 2、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 3、在硬纸板与镜
17、子之间垫一张白纸,可以观察到呈现在白纸上的一条直线光束。这时请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用尺子比着画出镜子反光的路线。 4、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让学生动态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实验现象: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单缝板照到平面镜上之后改变了原来的传播路线。 实验结论:光遇到镜子等强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被反射后的光线仍沿直线传播。 实验注意: 1、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 2、带有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 实验名称10: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
18、、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实验结论: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实验名称11:彩虹的成因 实验目的: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9、和实验能力。 实验原理:色散是指复色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实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0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