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ao.docx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a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ao.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ao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三字经、百家姓、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及娱乐体育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诗词诵读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中华河流、政治人物、五个单元。 “曲艺与杂技”部分介绍了“相声与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与木偶戏”、“杂技”几个方面。 “诗词诵读”部分的内容包括代出自蓟北门行、满江红、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从军行、渡汉江
2、、月夜忆舍弟、杂诗等几首诗。 “中华河流“重点介绍了黄河、长江与大运河。 “政治人物”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唐明皇”“成吉思汗”“康熙”与“乾隆”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
3、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
4、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
5、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分享: 1 第六单元 曲艺与杂技 第19课 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材分析: 本
6、课介绍了相声与口技的起源,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口技与相声的关系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
7、是捧哏逗笑; 2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组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拓展活动: 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附:板书设计: 19 相声与口技 说、学、逗、唱 第20课 山东快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
8、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 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
9、动下,扩展了其影响。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拓展活动: 1、找
10、一找: 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4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板书设计: 20 山东快书 发源地: 山东临清、济宁、菏泽 武松转 第21课 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
11、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 5 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
12、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
13、、末、丑五个类别。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
14、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
15、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拓展活动: 做一做: 6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21 皮影戏与木偶戏 起源:陕西 角色: 生、旦、净、末、丑 第22课 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
16、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杂技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教材分析: 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
17、征。 教学过程: 7 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
18、。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变几套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第七单元 诗词
19、诵读 第23课 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标: 8 1、使学生会认“蓟j 、鲍bo、淳chn、殉、羁j、殇sh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教材分析: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 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 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学习孩子们
20、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简介作者: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
21、露了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 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 9 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 欣赏别云间: 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幼时即善辞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其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
22、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将在天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帜。 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讨论: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3 代出自蓟北门行 国殇:为国而死的人 爱国之情 第24课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阙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上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两遍,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 hao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0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