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初中《日行一善》教程.docx
《万善初中《日行一善》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善初中《日行一善》教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万善初中日行一善教程日行一善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就是倡导、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做好事,使其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让他们有一个道德自律的意识。“日行一善”是一个“知而后行”、“知行合一”、“行而成德”的过程,这个过程长期的坚持,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再到“天天行善”,最终使其“善行一生”。 一、活动目的 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善行长久地坚持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使其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做善人。 二、活动意义 1.用“日行一善”塑造孩子的品行; 2.用“日行一善”促进家庭的和谐; 3.用“日行一善”推动学校的发展; 4.用“
2、日行一善”影响周边的风气。 三、活动范围 1.家庭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时,家庭也是孩子对善有了一定认识后行善、行孝的主要场所。 2.学校 学校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场所。学校要将善的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各科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挖掘善的基本思想,要营造氛围,烘托气氛,制造浓厚的向善、从善、行善的趋向性,从而使全体师生向善、从善、行善。 3.社会 社会是学生践行善德的广阔天地,是检验培养学生是否真正善良的具体环境,也是善文化教育效果的真正显示,所以学生的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利民等善念都必须在这个场所得到实践与弘
3、扬。 四、活动对象 1.学生 学生是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质。因此,有效的组织学生参加“日行一善”活动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2.教师 作为“日行一善”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参与此项活动,对深入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参与此项活动主要分为两点:一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是活动的榜样示范作用。 3.家长 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方法、民主氛围等对孩子的成长及品德的形成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家长参与到“日行一善”,对深入开展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4.市民 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吸引越来越
4、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五、活动内容 知善 1.释义 知善的方法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知善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了解道德名词。知善的目的是要学生将所学“善”的知识内化融通,逐步从内心产生崇善向善、愿意做好事的善愿,能够心存善心。 2.目的 通过不同途径、多种方式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并理解“日行一善”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掌握行善为善的内容、要求、方法。 3.方法 利用动员大会、主题班队会、各种集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善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学生,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就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每天坚持做一件好事,然后认真去感受做好事、为别人带来方便的同时给自己带
5、来的快乐。将“日行一善”和经典诵读活动结合起来,用中华经典诗文涵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班会、板报、宣传窗、图片、集会、网站等各种形式,给学生讲解行善的内容、要求、方法等;创作行善拍手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让他们在经常吟唱中感知善、理解善并规范自己的品行;在学校和教师帮助引导下,积极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在感知善言善行的同时,激发学生崇善向善的高尚情操。 行善 1.释义 何谓“行”?就是知善后,善念、善心、善愿的外显过程。“行,道也。”行,是行善道,行善念,行善心。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的实践,德的积累,都是在点点滴滴的“行”中得来的。 怎样“行”?行有三法:一效前人
6、而做,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善行义举;二效榜样而做。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效仿身边典型人、典型事;三效书理而做,即教育引导学生按照书上所讲的道理去做。 2.目的 坚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阵地,积极开展“三合一”式的“日行一善”教育活动,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自然形成学生的三“善”:善心、善言、善行。 3.方法 围绕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师互助、在社会奉献他人的活动要求,积极搭建广阔的“日行一善”活动平台。 在家庭广泛开展孝敬教育活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孝敬教育活动,开好家长会,达成家校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发“孝行积分卡”、“笑
7、脸图”等可具操作性的孝行评价工具,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督促帮助下,按照孝行评价工具提出的指标,努力践行孝敬长辈、关心父母、自立自理等要求,定期在班级展示,并作为评选“小孝星”的重要依据;实践“五个一”活动,即在休息日和寒暑假想一下父母在干什么,每天做一件孝敬实事,每学期写一则孝敬日记,假期当一天家,每学期计算一次自己的开支帐;开展“三比”、“五心”为内容的系列活动,“三比”即比学习、比孝敬、比奉献,“五心”即积极上进让父母舒心、学习勤奋让父母称心、生活自立让父母省心、遵纪守法让父母放心、报效社会让父母开心。 在学校积极开展敬师互助活动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教育活动有三:一是教育学生
8、尊敬教师、体谅教师的甘苦;二是教育学生勤学善思、成就学业回报教师;三是教育学生学习教师业精于勤、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在社会参与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引导学生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进行慰问、清除街道小广告、打扫社区卫生、扶助孤寡老人、为社区办黑板报等活动。邀请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到学生德育活动中。 扬善 1.释义 “扬,举也。”善不扬不显,德不彰不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扬好人好事,可以起到“以一带十”、“以点带面”的作用。 2.目的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的表彰和弘扬,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影响身边人,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先进
9、典型为榜样,不断培养向善崇善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3.方法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文化墙、光荣榜、故事会、板报、校刊、网站、举行事迹报告会、征文、绘画、以及手抄报比赛等形式营造扬善的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将善的理念传播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坚持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的善行好事,鼓励学生撰写善行日记、报告等。建立学生之间定期善行交流评价机制,如班主任可利用晨读、班队会等方式交流总结学生善行,以形成人人向善、人人扬善的良好氛围。在校园中开辟专栏,宣传典型人、典型事。利用各类社会媒体,通过定期的各级各类表彰活动,积极宣传、表彰活动开展以来涌现的好人好事、创新案例等。 乐善 1.释义 以善为乐,方能持
10、久为善。只有使广大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愉悦和轻松中践行善德,才能促使活动的长期开展。 2.目的 通过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就充分体验到做好事的快乐,培养学生们自觉行善乐善的品质,使学生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存善心行好事的良好品质,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天天行善”再到“处处行善”,最终实现“终身向善、终身乐善”。 3.方法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融入先进理念和时尚元素,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让学生在行善的过程中体会到做好事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和荣誉感,进而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做善的传播者。 六、活动方法 做善文化人 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必须要挖掘人类文化中的善文化
11、,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耳濡目染,接受善文化的熏陶,使其对学生文明行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善文化的氛围之中。 知行合一 倡导、鼓励学生持之以恒的践行“日行一善”。不管是“知”的环节还是“行”的环节,都要生活化且能持之以恒,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善、践行善。 七、活动载体 主题活动 各班充分利用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有步骤、多方位的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传播善文化,践行善文化。 经典读物 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使其真正做到“立人”先“立德”。 校本教材 将“日行一善”活动与本校校本教材相结合,一定可以推动“日行
12、一善”活动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八、活动内涵 继承 善,是传统道德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塑造人们“至善”的道德人格,培养具有理想品德的“君子”。它的目标是现实的,方法是注重实证的,途径是偏重于启迪内心觉悟而达到行为自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要求人们接受道德教育,认识理想的道德观念,并在行为上表现出君子的美德,达到知善和行善的统一。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日行一善”活动的推广中都要积极地继承。 创新 “日行一善”活动的开展,核心是践行,模式要创新。要紧密把握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摆脱狭隘的思维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个性,逐步转变旧有的德育形式,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行一善 初中 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9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