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及教案教学目标 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文化水平的标志。 为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提高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新一代公民。与此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又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
2、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依据上述总目标和任务,确定义务教育七年级第一册的教学目标是: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操作,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 4、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 教材分析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与人类历史上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教学难点是对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正确理解。 本章共有四小节: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信息及其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二节信息社会,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信息社会的含义及特征、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第三节认识计算机,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性能和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第四节信息与二进制编码,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数据”在计
4、算机中存在的形式、计算机所使用的语言和国际标准字符编码ASCII码。 第二章 WINDOWS98操作系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的意义及其特点,掌握此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操作程序。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windows98的窗口和能正确的启动和退出程序;教学难点是能较为熟练的掌握汉字的输入。 本章共有四小节:第一节进入windows98世界,要求学生正确掌握windows98的启动和退出方法,并能熟练的掌握鼠标的使用。第二节 windows98桌面与窗口,要求学生知道“桌面”、“任务栏”、“菜单”等名词术语,为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能正确的进行操作而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三节启动应用程序
5、,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windows98中启动应用程序的几种方法,并能正确地退出应用程序。第四节 汉字输入法,向学生介绍汉字输入的几种方法,且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一种汉字输入法。 第三章 系统资源管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windows98中怎样管理文件与文件夹,了解怎样管理磁盘。本章大教学重点是对于“文件”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是熟练地掌握“文件”的操作方法,并能运用实际操作当中。 本章共有四小节:第一节 文件与文件夹,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在windows98中,对文件的命名是有规定的。了解文件的扩展名的意义和文件类型与图标的意义。认识windows98中“资源
6、管理器”。第二节 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建立、查找、打开、移动、复制、删除文件与文件夹,并能对文件夹与文件重新命名。第三节磁盘管理,让学生知道磁盘容量的概念以及软盘、硬盘、U盘容量大小的比较,并格式化软盘和把有关文件复制到软盘上。 第四章 计算机安全: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安全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知识产权问题、有关计算机病毒的问题和计算机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有关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方面的知识;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计算机安全防范,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本章也有四个小节: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安全,要学生了解计算机仍旧不是十分完美的,它存在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
7、等方面的缺陷;要懂得网络方面的安全;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第二节计算机知识产权,主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知识产权,并懂得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第三节 计算机病毒,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懂得利用有关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处理。第四节计算机安全防范,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主要有实体安全、系统安全、程序安全、信息安全、人员安全等。 教学进度 根据本册教材内容和学期教学时间,对教学进度特做如下安排: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安排2课时。即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安排一课时;认识计算机、信息与二进制编码安排一课时。预计在第二周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章 w
8、indows98操作系统 安排7课时。即进入windows98世界、启动应用程序分别安排一个课时;windows98桌面与窗口安排两个课时;汉字输入法安排三个课时。预计在第九周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章 系统资源管理 安排5课时。即文件与文件夹安排一个课时;文件管理安排三个课时;磁盘管理安排一个课时。预计在第十四周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章 计算机安全 安排2课时。即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知识产权安排一个课时;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安全防范安排一个课时。预计在第十六周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新授课时为16个课时,安排两节机动课时预计全面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需要18课时。 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共有三个班,约
9、有学生110人。根据我乡小学生的情况,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极个别学生在网吧里“玩”过,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对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从“0”开始,从最基本入手,用一定的时量赶紧授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教学措施 根据我校现有的设备设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如下教学措施: 1、 对于一些理性的知识,教师采取讲授的办法,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练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与此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在教学过
10、程中,教师要多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要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指导学生通过教材,达到自学信息技术的目的。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讲授的理论是为学生在实际操作得到运用。 5、 信息技术教学应突出本学科的特征,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外界信息来学好本学科,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之中。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无论在哪里,都会听到人们谈论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问题,如“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的确,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不断改变我们的
11、生活、工作和学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2、 懂得什么是信息,信息在人们周围的表现形式。 3、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信息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身边的“信息”,从而得出“信息”的重要性,并懂得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几种形式的信息,并定义“信息”。 1、时间信息、新闻信息、知识信息、社会信息 2、信息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文字、符号、图像、数字、声音、情景等,它们所表示的内容都包含了信息。 3、信息的定义。“信息”一词源于拉丁文,英文为Information,原意为
12、通知或消息。我们把“信息”定义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通过物质载体所产生的消息。 计算机出现以后,我们把数据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都称为信息。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谈到的信息是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以及经过采集、存储、复制、检索和分类处理后得到的信息。 二、 计算机的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XX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叫埃尼阿克,英文名ENIAC,意义为“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它是也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40千瓦,5000次加减运算/秒。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带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计算机的
13、诞生虽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经历了四个时代:即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极其迅速,每隔半年就要提高一个档次,预计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朝巨型化、微型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三、 计算机的诞生背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国防科技上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多得十分惊人,于是人们开始想用一种机器工具来代替繁杂的人工计算。计算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最初应用在国防上,后来人们把它应用到各行各业,逐渐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机器。 正因为计算机得到广泛运用,人们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手段就得到进一步的发
14、展。这就有了“信息技术”一词,准确地讲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其中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整个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扩展人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科研、交通、商业、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 第二节 信息社会 教学目标: 1、 知道信息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2、 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 知道人类社会的几次信息技术变变革。 教学重点:信息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难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比较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
15、的特征 工业社会 时间及标志:100多年英国人瓦特发明XX年美国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了蒸汽机。 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人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以煤、石油、电力为主要能源,以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工物质资源,创造较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能源和物质财富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最大的支柱产业。 征。 二、 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社会的许多行业都是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来传输信息。 列举股市与超市的商品条形码。 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涉及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成为继能源、物质资源之后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社会 三、 几次信息技术革
16、命 人类社会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时 间 35000XX年前 公元前XX年 公元XX年 标 志 语言的使用 文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发明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的发明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19世纪XX年代 与普及 计算机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结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XX年代 合 第三节 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逻辑构成,知道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 2、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难点:了解计算机的逻辑组成。 教学过程: 一、 引言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作为信息时代的工具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广
17、泛应用,成为继语言、文字之后,第三种对每一个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通用智力工具”。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一般都是微型计算机,简称为微机,也叫个人计算机。 二、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好比一个人的躯体,是能见能摸的物理实体。 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等 运算器 中央处理器CPU 控制器 存储器 内存储器 外存储器 随机存储器RAM:断电数据丢只读存储器ROM:断电数据不丢失 计 计算机硬件依靠软件才需要重点说明: 1、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其中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负责分析、解释程序中的命令,并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运算器则负责进行各
18、种运算。CPU不同则标志了计算机的类型不同如常说的486、Pentium、PII、PII、PIV等指的是CPU的型号。CPU的速度决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主要因素,而反映CPU品质的重要指标是其主频和字长。 2、主板也称系统板或母板,是计算机主机箱内最大最主要的电路板。 3、随机存储器RAM用来存放等待处理的初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还存放进行信息处理的程序等。它随断电而丢失信息。它也是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信息时是先把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信息读进内存储器后才能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内存储器容量越大,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只读存储器ROM是一种只能读不能写的存储器
19、,它一般存放与计算机硬件直接有关的最基本的输入输出程序。 4、衡量计算机外存储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存储容量。在计算机中,用来衡量容量大小的单位是字节,一般有KB、MB、GB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GB=1024MB 1MB=1024KB 1KB=1024B。在计算机中,一个英文字母占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 硬盘是计算机重要的外存储器一般固定安装在计算机主机箱内,现在有一种可移动硬盘。软盘有1.44MB、120MB、200MB等几种规格。光盘容量一般有650MB,目前有三种类型,即只读性光盘、一次性写入光盘和可读可擦光盘。 综合上述,计算机的性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而
20、应看它各个的性能。 三、 计算机的逻辑构成 微型计算机是根据著名科学家冯诺依曼的存储原理设计的,其逻辑结构如下: 原始数据 输出结果 四、 多媒体计算机 1、什么是多媒体:一是指存储的载体,如磁带、磁盘、光盘等媒体;二是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实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 2、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是指能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的计算机。它必须具备大容量的存储器、声音和图像等媒体的输入和输出接口和设备。 控制器 输入设教学目标: 1、 知道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懂得计算机的语言是二进制数。 3、 初步了解计算机中的字符编码。 教学重点:知道计算机中的数据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来表示
21、。 教学难点:对计算机中的字符编码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教学过程: 输运算器 第四节 信息与二进制编码 出设一、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0”和“1”来表示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中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文字、声音、图片等。如果我们要用计算机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先将它们转化为“0”和“1”,即信息数字化。 二、 计算机的语言二进制 我们人脑可以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计算机处理信息也有自己的语言,它的语言是二进制。 二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我们平时在数学科目里接触到的数据大都是十进制数,它由09十个数字组成,特点是“逢十进一”、“借一当十”。二进数它只有“0
22、”和“1”两个数字,所以它“逢二进一”、“借一当二”。 计算机语言为什么要用二进制而不用十进制的原因:这是因为计算机是有电子元件构成的,它们工作时只有两种状态:即“通过”与“没有通过”或“有”与“无”,或“亮”与“不亮”。二进制数刚好只有两个数字“0”和“1”来表示电子元件的工作状态,而十进制数有十个数字,可以表示十种状态。因此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是最稳定与最简单的。 三、 计算机中的字符编码ASCII码 为了让计算机能识别字符,必须将字符转换成二进制代码。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字符编码是ASCII码。每一个编码占7位二进制位,共有128个编码。例如: B:01000010 b:011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信息技术 教学计划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9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