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已打印.docx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已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已打印.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已打印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一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一、新闻写作的涵义:新闻写作是一种以报道或评论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主旨的写作。 二、新闻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性 1、新闻写作是对采访所得素材的加工、表达 关于“七分采,三分写”。对于写而言,采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新闻作品的面世而言,写是尤其重要的。 2、新闻写作是围绕采写所进行的思维的总成:通过写作素材实现了其价值、通过写作思维成果得以汇总、通过写作面世的文本得以传播 3、新闻写作是整个新闻业务中的重要一环:采、写、编、评,不能缺少写作一环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特殊性 一、与文学写作
2、的比较 1、真实性内涵不同:新闻真实性所要求的是报道严格地符合于对象的实际情况。 2、价值的取向不同:新闻写作的宗旨是凸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文学写作的目标是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3、写作的手法不同:文学写作可使用各种表现手法:象征、隐喻、曲笔、反语、影射、渲染等。新闻写作通常并不如此。举例:微型小说爱情ABCD 4、言语的方式不同 二、与广告写作的比较 新闻真实性、文学真实性与广告真实性 关于虚构:新闻绝不允许虚构;文学通常都离不开虚构;广告在某些情况下可虚构。某防震手表广告。 关于夸张:文学写作离不开夸张;新闻写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夸张;广告写作在使用夸张修辞格时须视具体情况而论。 关于想象
3、:文学写作不可没有想象;新闻写作在运思时需要广义的想象,但不可将想象的内容写进新闻作品。广告写作需要丰富的想象 三、与公文写作的比较: 行文上:严谨性方面的比较 写作上:规范性方面的比较 处理上:程序性方面的比较 结论:力戒新闻写作公文化 绪论二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相对报纸媒体而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对于广播和电视媒体而言,新闻业务还应当包括摄像、制作和播出。无论哪种,采访和写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
4、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一个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作为它的基础。新闻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严肃的写作,才谈得上负责任的传播。离开了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传播就会成为不实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人际传播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其消息来源,可以是传播者的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有所耳闻甚至仅是道听途说。人际传播所传播的信息,不一定全部都具有新闻价值。而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传播者对于事实的新闻价值,是通过调查采访发现的,在进入
5、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1 新闻采访与写作 2、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其中一部分也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采访所得素材,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直接进入新闻作品内容层面。在文学创作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创作者所接触的人物,有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是创作的原型;创作者所遇到或听说的事,也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是文学作品情节的一部分,或只是进一步艺术加工的基础。创作者在一
6、次所获关键性素材外,还会调动以往积累,融合在一起。处理素材时,想象力发挥很大的作用。 3、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写成新闻报道或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而报道之事发生时,记者往往不在场,为真实报道,须在第一时间赶至第一现场,且很快进入角色,就事件展开调查采访,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一种职业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所不具备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新闻采访与党政机关工
7、作人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的相同之处: 一是都体现了深入实际,通过询问、倾听或文献检索等手段逼近对象实际的努力;二是都以有效的调查方法为占有与特定对象有关材料的基本手段;三是都要在占有材料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对对象的真理性认识。 新闻采访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差异: 首先,前者的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或供领导层了解情况作决策参考;而后者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或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更好地指导工作。其次,前者所关注的是可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须致力于发现、了解和收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后者所关注的是具有认识价
8、值的现象、问题、经验、教训。最后,前者所形成的成果为新闻作品,用于通过新闻传媒刊播;后者可能形成正式的成果,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是为了掌握情况或供内部使用,如用于发表,则需按新闻作品的要求作较大的修改。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没有新闻选择就没有新闻写作。没有新闻写作就没有新闻传播。正是写作所形成的相应文本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依凭。新闻传媒不可能只是传播记者的采访笔记或原始材料,即使是广播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新闻传播。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成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
9、用文本形式体现出来,经编排后由报纸媒体刊发,或经加工制作后播出,使受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较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新闻写作是无可取代的。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记者最基本的、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新闻采访和写作。是否从事新闻采访和写作工作,构成了新闻记者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记者的新闻采访有别于机关人员的基层调研,有别于作家的采风,而是围绕事实和事实的变动而展开,刻意观察了解、询问、记录真实的人、物、事,所关注的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在进入新闻写作阶段后,记者的工作在于向受众真实地报道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是真实地报道事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变动。新闻写作方
10、式是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写作的特点之一: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不可或缺的认识论基础,两者的功能是有着明显区分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都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开始。它们有着相同的起点:正确地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新闻采访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掌握与客观对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
11、得的素材,进一步发掘其新闻价值,寻找独特切入角度,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过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新闻采写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1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真实和有深度的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浅尝辄止的报道,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关系。假新闻屡禁不绝,原因多种多样,一个原因是有关人员作风浮躁,采访马虎草率,甚至没到过现场,没对有关人进行过采访,而只是根据道听途说报道,或在报道中加入了凭空
12、想象的内容。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2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在反映对象方面,存在着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一个因素 2 新闻采访与写作 必不可少:调查采访的深度。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努力向纵深处开掘,以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尚未有人发现的材料,或能从材料中发掘出别人所没有悟出的深意。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总是和深入的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采访满足于浮光掠影,因此新闻写作在深度方面无疑受到新闻采访的制约。 3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有的新闻作品如人物通讯,写得有血有肉才不仅具
13、有说服力,而且具有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既要写得有血有肉而又不能虚构情节和合理想象,惟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有些新闻作品写的枯燥、干瘪,往往是因为记者采访工作不够深入,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满,写作缺乏扎实的基础。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收集材料,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表现新闻事实,是对前一个阶段所作的升华。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大致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到
1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三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要进行这样一种升华,必须立足于采访所获得的材料,而非天马行空、凭空想象,也不是离开材料进行主观臆断。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个新闻记者应具备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锐的政治判别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任何时候坚持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操守;在业务层面,新闻采写也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1、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
15、异常: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生活中的新事物,或原有事物出现了新的变动,它们是新闻之源。生活中出现了某种有别于以往事物的事物则应引起记者的关注。靠记者以慧眼去加以发现,有责任心的记者总是能通过贴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等有效方式,及时获得新闻线索从而发现新闻。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必须强调敏捷,报道新闻讲究时效性,确保新闻传播的迅速快捷。 2、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记者的发现能力,还应表现在能迅速、准确地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上。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注意两个问题:a、注重于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新闻价值所衡量的是事实的信息满足
16、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所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有益程度。b、进行瞬间判断;运用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新闻题材进行选择是必要的、重要的,对新闻题材加以恰当的处理同样是必要的。 3、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注意导向、道德。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低级趣味的“奇”和“异”,不应当成为孜孜以求的对象。要做到关注异常但又不一味搜异猎奇,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的统一,坚持高品位的可读性。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生活每天都会涌出许多新鲜的事实,但记者如果采用固定的套路去报道新闻事实,尽管事实的形态多种多样,内容多姿多彩,但报道很可能会刻板、乏
17、味。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尖锐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新闻作品要写的有吸引力、有深度,就离不开创新思维。首先,对于记者来说,常常需要突发奇想,有了突发奇想的冲动,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有望独辟蹊径。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新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但采写并不排斥“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极大的拓展人们的四维空间,思维创新也就增加了可能性。再次,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 1、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新闻记者
18、不仅是“记”者,而且应是“观察”者、“思考”者和“长于“与人沟通交流”者。记者与人接触,常常只是三言两语就能将对方引到自己想谈的话题上。记者善于通过言谈消除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相反,记者不善于和各色人等进行接触,或胆怯、口讷、害羞,存在心理和语言障碍,就不具备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条件。通过聊天,寻找与对方的共同语言,发现对方谈话的兴奋点,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有效地实现沟通交流。 2、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在与人“聊天”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能抓住这些线索进行深入采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新闻记者就应当是具有新闻敏感的、“有意”的 “听者”。 3、善于与
19、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记者还应该具备“问”的能力,通过“问”获得所需素材,并与采访对象碰撞出思想火花。记者所提的问题,不是无的放矢的问题,也不是上级领导对下属所提的问题,更不是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所提的问题。这是一种在双方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问题,目标是搜集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体现访谈双方的智慧。 3 新闻采访与写作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1、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新闻文体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叙述是其基本表达方式。必须学会叙事,用简洁的语言将很复杂的事实叙述清楚,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谙熟于叙事,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新闻中的叙述,不同
20、于文学中的叙述。文学中的叙述,文字较舒展,不必拘泥于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可以包含较多主观成分。新闻中的叙述,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虚构事实,不添加情节。如进行夸张,须严格限于新闻真实性所允许的范围。新闻文体中的叙述,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观武断的推断、有违新闻真实性要求的抒情,都是不许可的。新闻中的叙述,是文字简洁的概括叙述。 2、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新闻语言应是相当准确。其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
21、新闻叙事的语言应当是准确的。报道中的叙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叙事,即由记者本身来叙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二是间接叙事,即借用有关当事人所说的话来叙事。无论是直接叙述还是间接叙述,都有一个用语准确、避免失真的问题。直接叙述用语准确,主要是指叙述语言对事实的交代、表现与记者采访所得的材料相符,与事实的原貌相符。间接叙述用语准确,主要是指所引用的有关当事人的语言准确。 新闻的抒情语言也应当是准确的。在消息中,抒情这一表达方式使用得较少。这是因为出于增强客观性的考虑,报道者对情感性因素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使想要抒情,也将它隐含到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文字背后。当然情况并非一概如此。在涉及大是大非问题
22、时,消息也应体现出明确的立场和强烈的情感倾向。 通讯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在通讯中,记者常会较多地使用抒情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时,情来自于报道对象;有时,情来自报道者的主观感受。报道者的情与报道对象的情两者的融合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目的都是增强通讯作品的感染力。新闻语言的准确与严谨紧密相连。而文学语言在精确度方面要求并没有这样高。 在新闻中也常会使用模糊语言。在新闻作品中,有时须对有关人和事加以议论。议论的语言也应当准确。在消息、通讯和新闻评论中,都存在着议论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准确的评论语言,应当是正确揭示新闻事实本质的语言,
23、是对报道对象以及有关人和事的评价恰当的语言,是语气得当的语言。 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用生动语言实现良好传播效果:新闻语言既应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消息的语言也应当力求生动。 五甘于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现有的新闻采访定义: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已打印 丁柏铨 新闻 采访 写作 复习 笔记 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9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