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恨有风情.docx
《一篇长恨有风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篇长恨有风情.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篇长恨有风情一篇长恨有风情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一点考证研究 陈湘元 二零零七年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长恨歌一千二百周年。一千多年来,长恨歌流传海内外,脍炙人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人们盟誓爱情的经典语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成为人们感叹爱情悲剧的绝唱。长恨歌堪称歌颂爱情的不朽艺术巨作。 伴随长恨歌的流传,关于它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汉皇重色思倾国”,首句就颇寓讽意;长篇铺陈,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死故事;借托蓬莱仙山畅述爱情盟誓与长恨。寓讽喻,赞爱情,说故事,白居易把三者完美地统一在一篇长恨歌,表明白居易当时的创作思想可能包含了多个因素。由于作者巧妙
2、的艺术构思,和创作中感情的纵横驰骋,快速转换,使人们难于全面准确把握它的主旨。不过,尽管它有多个主旨因素,应该有一个是主要的。 爱情的美丽必须寄托在相爱者的人格美丽上,白居易为什么要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样一对招致社会物议的人如此花费笔墨?为什么把他们并不那么高尚坚贞的爱情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旖旎动人?笔者对长恨歌作了一点考证研究,从白居易的生平和诗集中发现,白氏写长恨歌前刚刚结束一段热烈深沉而又没有成为婚姻的爱情。这段情缘为他提供了现实的爱情伤痛体验,并由此形成了深刻的爱情理念和强烈的爱情追求。这时恰好遇到写长恨歌的机会,迸发而出,感事抒怀,移花入木,诗虽然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为题材,实际内容相
3、当多的部分却是白居易借此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和思念,沉淀自己对已逝爱情的追忆,抒发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是作者“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兴于咏叹”1的真情所寓。这不是笔者的杜撰或牵强附会,其根据就见于白居易的诗集中。 一 白居易在一生两千多首诗作中,对长恨歌情有独钟。他在首次编成十五卷诗集后写的“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廿”的诗中写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2 他对诗集的自负溢于言表,尤其是第一句便是“一篇长恨有风情”,既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之作,也点出了诗中有寓意很深的“风情”。
4、风情,应作为理解研究长恨歌的切入点。 读白居易的诗集,会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他的诗大都题旨明白,某年某月遇某人、游某地,写得明明白白,赠人怀人都写明对方的名字。包括他中年后蓄养声伎,写给自家声伎的诗,赠给官伎或朋友家伎的诗,代妓女写的诗,甚至赠给小女尼小女冠的诗,都毫不避讳。但早年也有些诗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情深意浓而所指不明。早年叙写与情人相爱寄托感情的诗,有两首写了湘灵的名字。近代许多学者如顾学颉、王拾遗、谢学炜诸位先生都对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作了详细考证,确认了这段情缘的存在3。其实读白居易的寄怀湘灵的诗和其他一些朦胧诗,不仅可以了解白氏早年恋爱情缘的脉络,更可以明显察觉他写长恨歌的
5、动因,以及长恨歌如何承载了他的感情寄托。这就是“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所寓。 了解白居易早年刻骨铭心的爱情,首先可读四十七八岁时在江州时所写的感情: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4 诗的意思很明白,作者在晒衣物时,看到了昔日情人赠给自己的鞋子,引发了感情的漪澜。这个情人是故乡的东邻女。“婵娟子”,表明她的形象在白居易心中是相当美好的。白居易与“婵娟子”当时已经盟誓
6、终身,但却未能成婚。乡间女子历来用自做的鞋子作为爱情的信物,这双鞋更是“婵娟子”精心制作,连里面都有绣工。白居易一直带在身边,从河南带到秦中再到江州,地有三千里,时隔二十年,足见极为珍惜。“色黯花草死”,不只指鞋已陈旧,可能诗人知道“婵娟子”已嫁或已死。鸳盟未成,双履仍在,鞋犹如此,人何以堪?写此诗时诗人虽已年近半百,怀念仍是很深沉的。 “东邻婵娟子”是谁?白居易诗集中有两首青年远游时的诗作: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可以推断东邻婵娟子就是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5 寄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6 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在
7、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间,即二十六岁到三十岁曾几次离家远游,这两首诗应是此时在旅途中的相思之作。还有两首凉夜有怀与上两首诗意境极为相似: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7 凉夜有怀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 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暗凝无限思,起傍药栏行。8 凉夜有怀 前一首自注是“并未应举时作”。可以佐证寄怀湘灵都作于应举以前。两首凉夜有怀感情相同只是时序不同。作者与情人早春相别,转眼到了秋天,相思入梦,情意万千,醒后怅惘,只好傍栏踯躅以待天明,情意何等真切!白居易还有一首花非花,是记叙与情人幽会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
8、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9 诗人的幽会如梦如云,是很浪漫的。以上几首诗,表明白居易与湘灵已有十分亲密的交往。贞元十九年,白居易授校书郎,他要去长安任职。贞元二十年从河南苻离徙家于秦10,他写了生离别潜别离两首诗。生离别是告别“骨肉”同胞,是公开的。而告别湘灵,只能是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11 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以独栖鸟被锁喻双方因阻力不能结合的无奈,以连理枝被断喻双方爱情不能成功的心伤,都表达了近似长恨歌的
9、感情。“不得哭”,“不得语”,极写其别之痛;“两心之外无人知”,极写其情之密;“彼此甘心无后期”,极写其恨之长。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文字,与一年后作的长恨歌可说一脉相通。 有一首夜雨,自注是在渭村时所作: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2 白居易家从苻离徙秦定居于渭村,白居易只身任职长安与周至,当常回渭村。夜雨和长恨歌都写于此时段内。白居易怀念远在苻离的湘灵,乡远人渺,相思不已,秋雨残灯,只有寄托佛法以求解脱,正是极写相思之苦。后来元和六
10、至九年,白居易在母死后丁忧曾再在渭村住过一段,那时的心情就不可能写这样的诗了。 白居易记叙与湘灵的爱情,有一首最动情的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13 这首诗是白居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写的,他是代湘灵抒怀,或者本来就是记录湘灵的自白。湘灵与白居易是苻离邻居。苻离埇桥为白氏旧居,诗中的洛桥,如实指洛阳桥,白居易早年根本未在洛阳住过八
11、年。如果洛桥为泛指埇桥,则空间上符合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十五到二十三,八年相恋。白居易从贞元六七年到贞元二十年在苻离住了十多年,时间上也是可以相容的。湘灵与白居易的爱情有重重阻力,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是一对情人共同的深深的祈愿,希望上天保佑,能如比肩兽、连理枝成为夫妇。最后四句,已是长恨歌结尾的雏形。长相思实际上是白居易与湘灵的长恨歌!读了这首诗,完全可以明白白居易早年的恋爱情缘与写作长恨歌之间的思想和文字的渊源关联。 就在写了长相思后不久,白居易还写了一首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14 据王拾遗先生研究,此诗
12、是元和元年秋天,白居易在周至寄给湘灵的,有感于二人的婚事成空15。诗中表达了对湘灵的深切思念,燕影蕙香都惹动诗人的深深相思,恨不能像燕子一样,回到苻离和湘灵在一起;惋惜与湘灵相爱的时日,耽误了湘灵的青春,不能成就佳期。感秋寄远作于长恨歌前几个月,它为写作长恨歌作了感情、情绪、文字表达等一切条件的准备。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即使是婚姻“成空”之后,也包括写了长恨歌之后,仍不时萦回心头,直至终生。如一组四首伤情诗16: 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 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 昼卧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 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夜坐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黄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
13、,就中肠断是秋天。 暮立 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 唯有衷肠断,无应续得期。 有感 失恋怀念之苦,跃然纸上,言简意赅,伤情之至。这种长恨伴随了白居易的终身。白居易晚年形容自己:“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17。他的一生确实如此。多年以后,还有一首梦旧,似乎仍与湘灵有关: 别来老大苦修道,练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意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18 以上引了那么多的诗来考证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力求再现这个故事的梗概。所引的有些诗,白居易没有写明是给湘灵的,而且也不知白居易为什么不再在后来写的感情诗题上点出湘灵的名字?合理的推测是:随着白居易与湘灵感情的发展,爱情生活深
14、化,阻力明显增加,湘灵处于非婚非嫁、非妻非友的尴尬地位,白居易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不便也不必要在诗题上一再明写湘灵的名字。好在我们只是要考证白居易与湘灵的情缘,是如何为写作长恨歌提供了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并且导致了创作长恨歌的激情冲动。即使以上诗作中有一首或几首不能实证是写给湘灵的,或者另有些可能是写给湘灵的诗没有引入,都不是十分重要了。 白居易青年时期在苻离,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白居易称颂母亲是慈母,对几个儿子“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19。当时白居易年已三旬,与湘灵相爱八年,甚至达到枕席之亲,其母
15、应是知道或者默许的。白居易与湘灵之间可能也有婚姻承诺。但最终为何没有成婚,据谢思炜先生考证:一种可能是白居易在外做官的父亲或父族不认可这门亲事。因为白氏是仕宦人家,在当时重门第婚姻的习俗下,他们要求子弟婚姻要配高门第,这股强大的势力阻杀了这门亲事。二种可能是女方原因,女方虽然门第不高但可能家境较好,而白居易当时家境清贫,在父亲死后一度还较窘迫,以至于要到浮梁大兄处“负米还乡”。女方在不能为妻的情况下,不能接受为妾的安排,甚或根本不愿与白家通婚。20女方到二十三岁才中断交往,实出无奈。后来,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有一首井底引银瓶,自注是“止淫奔也”,其中有几句: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
16、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黣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21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不妨看作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人生体验的一种反省。但是白居易在感情上从来没有背弃湘灵。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结束后,已经三十五六岁了,写长恨歌后不久,白居易调离周至任职京城。元和二年秋天至迟三年春天,与好友杨汝士的妹妹结婚。杨家是当时的高门第,白居易官居翰林,“仕为清望官,婚配高门第”,符合当时青年士子出身的最好标准。杨氏不识字22,二人虽然白头到老,却只是“平庸的家庭关系,并以蓄养声伎为补充”23。绝对比不上白居易与湘灵的激情、深情与痴情,这就是白居易
17、心里的“长恨”! 二 有了以上的考证,可以了解白居易是带着自己的爱情伤痛写长恨歌的,他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恋爱情缘融入诗中,丰富和深化了长恨歌的内容。 长恨歌写作的主要依据是民间传说。杨贵妃死后,她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时隔五十年,流传必然会有若干不同版本。比如,杨贵妃死后归道成仙或是未死东逃海外,肯定有多种不同说法。白居易当时家于渭村,在骊山华清宫东不足百里。任职的周至,在马嵬坡西也不足百里。他权摄过的昭应县,正是华清宫所在的县。白居易完全可能听到不同版本的传说,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的爱情观点的归仙说来进行艺术创作。 长恨歌不仅是爱情故事,也是历史故事。作品不能不体现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历史观点。白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篇 长恨有 风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9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