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doc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 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2020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0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一#一二九运动爆发以后,斯诺与海伦多层次、多渠道地联络英美媒体,以引导国际舆论支持学生运动,推进运动持续发酵。斯诺本身就是纽约太阳报每日先驱报等媒体的驻华记者。同时斯诺夫妇不断加强与密勒氏评论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亚细亚杂志、合众社华北分社及北平路透社的联络。另一方面,李敏、黄华、黄敬、陆璀、张兆麟等学生为斯诺夫妇提供学运动态的第一手信息,这也使英美媒体更愿
2、意从斯诺夫妇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胡佛研究所收藏了斯诺、海伦与学生在一二九运动期间大量英文书信和报信字条,但部分纸条由于手写字迹难以辨认,而且学生们英语掌握程度不一,并存在化名、代称、缩写的情况。例如海伦的主要报信人李敏又称Matsuhara;黄敬的称呼有Willy、David、Yu Chi-wei;黄华的称呼有王汝梅、W;史沫特莱的代称为Ariyoshi、AS或A;宋庆龄的代称为Suzie;海伦和斯诺的代称分别为Hirota与Doihara。为此,海伦曾写下学生运动笔记黄敬书信笔记,对其书信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斯诺和海伦注意掌握国际舆论的变化。海伦收集了1935年到1936年大量英美媒体
3、报道学生运动的剪报,仅路透社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通讯就达上百份。为了抢占舆论制高点,12月9日当天,斯诺立即向外国媒体传送报道。12月10日,每日先驱报发表三千北京示威者力促反抗,城门关闭,“我们是日本殖民地吗?”。12月12日,在斯诺建议下,龚普生、龚澎等学生在燕京大学临湖轩召开外国记者招待会,介绍学运情况。一二一六游行的第二天,斯诺也顺利地在每日先驱报登载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九运动前后斯诺夫妇及其友人对于学生运动的报道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否认学生运动与中共的关联,强调学生运动的自发性。直到1936年7月,海伦在亚细亚杂志发表的*中仍强调学生与任何党派没有联系。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性
4、是虽然与斯诺夫妇接触过的姚依林、黄敬皆为中共党员,黄华与陆璀等学生也在1936年1月相继入党,但是他们都向斯诺夫妇隐瞒了政治身份,斯诺夫妇始终不知学生与中共的联系;第二种可能性是斯诺夫妇猜测或逐渐了解学生骨干与中共的联系,但出于某些原因,在舆论上需要强调学生的自发性。从材料推断,第二种可能性较大。1936年3月海伦在向胡蛮介绍学运近况时提到:“许多学生深入冀南农村,还有其他人加入红军当然是秘密地。”可以探知,斯诺夫妇至少在1936年3月知道学生入党的事实。而且处于新闻风暴口的斯诺夫妇对于中共与一二九运动的关联没有敏感度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对学生运动自发性的强调有出于与对手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考虑
5、,并通过此方式保护学生。学运爆发后,日本方面指责一二九运动的背后有政治势力暗自推动,极力引导国际舆论怀疑学生运动目标的单纯性,并给予国民政府压力。12月10日,日本驻北平武官高桥坦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厄尔利夫及斯诺分别在天津华北明星报以及纽约太阳报报道了高桥坦的采访,并且陈述内容一致。高桥坦警告北平当局,学生游行已违背了何梅协定。他认为领导学运的积极分子出自于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国民党分子,因此把学生运动归因于“坏” 国民党的阴谋。而“坏”的国民党与“好”国民党的区别在于是否与共产党合作。对此,斯诺特别在评论中声明学生运动“幕后没有操纵”。他说:“对学生领袖的访谈中没有发现学生背后有任何权谋操纵的线
6、索记者通过与5到15人的学生松散小组以及与学生会负责人的聊天中获知, 示威和目前的运动是学生自发的,出于爱国的动机,学生既不支持国民党,也不支持共产党人和日本人。”1935年12月13日,海伦在向密勒氏评论报发送新闻稿时,也向鲍威尔强调了学运的自发性:请把照片还给我。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他们, 他们相当难找到。 这篇报道是通过目击者进行完整阐释的,我见证了一二九当天的全过程我认为, 登载标语是分析这一运动的最好方法。这是一场自发的学生起义, 这场运动有左翼学生参加,但他们纯粹是业余的。学生运动还在不断发酵, 我可以给你更多的细节紧接着,1935年12月19日,鲍威尔在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发表*分析冀察
7、政权对学运的态度。鲍威尔批评“日本傀儡”宋哲元指控共产党正在推动最近学生示威反对华北自治的运动。1936年1月21日,海伦再次向鲍威尔说明:“中日勾兑反对左翼反对派的行动将会开始如果把学生作为中共党员而关进监狱, 这将是相当可悲的, 因为他们已经刻意避免成为某具体派别的成员, 避免违法和被斩首, 并试图保持独立的法律斗争。”1936年1月,北平学联和天津学联共同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一二九运动由学生运动向民众运动转变。与斯诺、海伦熟悉的学生大多加入了南下宣传团的第三团。该团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学院等校学生组织,领导者为黄华和清华大学蒋南翔。南下途中,黄华等学生在返校
8、取钱时把消息传递给李敏,斯诺夫妇主要从留守学校的李敏处获知宣传团的消息。1936年1月11日李敏给斯诺夫妇的信中写道:我收到了村里那些同学的来信 (黄华带回了信)。他们告诉我, 他们对村民们的反应感到满意, 一些村民听到学生们说的话就哭了。学生们演的戏剧也收到良好效果。学生们唱了工人之歌等歌曲这个团体的成员超过五百, 包括天津和北平的学生。他们现在正沿着保定铁路行进。固安的城门被二十九军关闭了。然而, 这让他们有机会在乡村集市上遇见更多村民。1月14日,第三团抵达高碑店后,被军警围困并强制返校。16日,第三团在燕京大学开会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青年团体。18日,李敏对斯诺夫妇说:第三团的学生已经
9、成为一个永久的组织, 名为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在这个组织中, 他们计划阅读社会哲学和经济学的书籍, 以增加他们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了解。更成熟的成员将被选入其他一些组织(机密, 不要发布此消息)。这里李敏提到的“其他一些组织”可能为共青团或者中共。同时,第一、二团在南下过程中也组成了抗日青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2月1日,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与民族解放先锋队合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海伦、厄尔、鲍威尔对南下宣传团的活动作了连续报道。华北明星报分别于1936年1月1日、3日、4日、5日、6日、12日、13日、27日报道了南下宣传团的活动进展。海伦于2月22日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宣传战争及以后
10、,报道了学生在南下宣传时的困境,并在文中穿插了学生在农村活动的五张照片。鲍威尔在1月4日的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将平津南下宣传团形容为“儿童十字军运动”。他在题为中国学生向日本发起讨伐:数千人参与长途跋涉的大朝圣一文中描述:“一支包括二百余学生的朝圣先锋队, 今天离开北平徒步去中国首都南京, 抗议政府容忍日本渗透华北。明天早上还有四百人将会陆续跟进, 类似的规模将持续在每天早上增加, 直到几千人行进在路上。北平学联计划派遣3.7万名学生进行这次朝圣, 以避免亡国。就像著名的儿童十字军运动一样, 成千上万的男孩和女孩, 充满了深厚的激情、责任感和爱国心, 开始了类似的运动”。鲍威尔用“朝圣”“儿童十字
11、军运动”等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和想象的方式进行比喻,以扩大传播和影响。除了关注北平学生运动发展动态,斯诺、海伦也密切观察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其他城市学生救亡运动的情况。根据美国杨百翰大学收藏的书信档案,斯诺、海伦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与身居上海的史沫特莱保持着紧密联络,并向其传递北平学生运动的最新消息,史沫特莱也将上海的学运发展告知斯诺夫妇。如1935年12月18日,史沫特莱在致斯诺的信中,将北平学生一系列游行活动比喻为“一个长距离的高尔夫大百发球杆(Big Bertha)”,形容北平学生运动引起上海学生及知识界的强烈反响。同时,史沫特莱是斯诺夫妇与宋庆龄在一二九运动期间的联络人,斯诺夫妇通过史沫特
12、莱向宋庆龄转递书信,汇报一二九运动的最新发展情况。再者,史沫特莱把从斯诺夫妇或学生处获取的信息发送给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之友社(American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1936年1月至7月,中国人民之友社刊物今日中国连续刊载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评论*或新闻报道。一二九运动期间,斯诺、海伦对国外新闻媒体的联络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对比斯诺报送给每日先驱报的报道与实际刊出的新闻可以看出,斯诺关于一二九运动的大多数新闻未被刊登。即使刊登,其内容也被大量剪裁。学生南下宣传后,海伦完成了一篇总结学运的评述,希望发表在具有影响力的亚细亚杂志。1936年2月6日,
13、海伦给亚细亚杂志主编威尔士写信说道:“我希望所附的一二九运动的*是可用的。你可以随意编辑或裁剪它, 而不用咨询我第十七号图片, 相当令人兴奋。平津南下扩大团的学生们报告说,农民们正在被启蒙, 学生们得到了农民惊人的回应。这在中国乡村是一个非凡的场景。”1936年3月19日,海伦再次给威尔士去信:“这个学生运动也许并不重要,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新革命时期开始的记录。五四运动开始的中产阶级革命, 现在已经完全结束了。现在很多人都在仔细研究这个运动的起源和政治基础。比如公使馆和中国专家。”但是,纵然与斯诺、海伦相熟,1936年3月31日威尔士还是以“大量报刊已经对此报道”为由婉拒了海伦的*。他表示:“
14、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观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或由此引发的更大的事件。”4月3日,威尔士再次致歉海伦,表达他“仍然对学生运动的更深的影响和未来的可能性感兴趣”,但是希望作品能够顺利转投别处。目前没有发现海伦对此的回应信件,不过在4月24日,威尔士的态度又出现转折,告知海伦“这篇*的修改完全符合我的批评意见我将尽快使用这篇*”。威尔士将海伦的原标题中国的学生革命改为起义的学生,排在1936年7月刊予以发表。一二九运动是斯诺、海伦通过其人际关系影响中共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起点。1936年以后,正是以斯诺、海伦为代表的跨国记者、学者、技术人员、外交人员在中国与世界的频繁流动,推动中共由点成线、由线成网地编织起
15、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人际网络。同时,这一跨国群体活跃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保卫中国同盟等跨国组织之中,为中共争取国际舆论、国际援助支持,并深刻影响了英美政府对华政策。#2020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心得感悟二#又是一年“一二九”,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闪回到193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去寻访那位鲜花儿一样的女学生1935年的12月9日,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由爱国的北平学生首先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如星火燎原,席卷全国,成为后来的全民抗战的雄壮序幕,历史上称之为“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对“一二九”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
16、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陆璀,就是这场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和幸存者。1935年一二九运动,被阻在西直门外的清华、燕京等大中学校的学生举行群众大会。陆璀(当时是清华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四年级学生)正在手持话筒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上海,主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邹韬奋先生立即起而响应。邹韬奋是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大众生活用大量篇幅和照片报道了运动情况,邹韬奋先生亲自连续撰文,热情赞扬和全力支持学生救亡运动,称之为“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
17、光!”认为“这个运动实在是全国大众对于救亡的坚决的意志之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当时大众生活的行销量突破16万份,为当时所有刊物之最。它对学生救亡运动的热情支持,对同学是极大鼓舞。1935年12月21日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封面和封底,用的就是陆璀在“一二九”运动的当天,在西直门外一个站台上,手执大号筒向学生和市民群众讲话的照片。当时邹韬奋先生并不知道这个女学生是谁,只是收到有人给他寄来这两张照片后,觉得它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了它,并且在封面上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张照片竟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被后来的有关书刊和展览广泛采用。可惜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两张照
18、片的拍摄者是谁?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斯诺。在12月16日那天陆璀被警察逮捕时,斯诺正在现场,他跟踪到警察所。在警察的包围中,对陆璀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并当即发出了一条“独家新闻”,用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标题:中国的贞德被捕了。这篇报道在美国的大报上登出后,确实起了一点轰动效应,为我们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主张作了有力的宣传。斯诺对“一二九”运动的积极支持和巨大帮助,也就是他对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作出的第一个重要的贡献。斯诺本人也从“一二九”运动这段经历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为他后来访问我陕北红区进一步打下了思想基础。陆璀,1914年生于浙江湖州。1935年在清华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纪念 一二 运动 85 周年 心得 感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