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
2、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
3、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第 1 页 共 9 页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 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实践关系。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认识关系。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
4、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就是说,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就在观念上、理论上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认识的本质。 答: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论是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
5、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唯心主义从思想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第 2 页 共 9 页 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
6、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英国的休谟认为人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知道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虽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他认为人只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自在之物”,人是无法认识到的。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7、 答: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作是消极的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对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超越,它把实践观点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答: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8、。 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
9、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第 3 页 共 9 页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识记:感性认识的含义。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的形式。 答: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含义。 答: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情认识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的形式。 答: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领会:感性认识
10、的特点。 答: 理性认识的特点。 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答: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 4 页 共 9 页 答:必须
11、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
12、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答: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简单应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第二 认识 本质 及其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