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总结.docx
《《金匮要略》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匮要略总结金匮要略 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黄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衍义 一、痉病:因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1、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葛根汤 2、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 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栝蒌桂枝汤 二、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基本治法:发汗;利小便。 1、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 宣泄寒湿
2、瓜蒂散塞鼻 2、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麻黄加术汤 3、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风湿有化热倾向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 益气固表化湿 防已黄芪汤 5、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助解表以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 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术附子汤通阳利水化湿 6、风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温阳补中,
3、散风除湿 甘草附子汤 三、暍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1、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清暑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2、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 行散暑湿 一物瓜蒂汤 四、百合病: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不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而成。 1、病初 心肺阴虚内热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百合地黄汤 2、误汗后 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百合知母汤 3、误下后 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滑石代赭石汤 4、误吐后 养阴和中 百合鸡子汤 5、变渴: 清热生津补液 百合地黄汤内服配合百合浸汤外洗 口渴仍不解 清
4、热生津,滋阴潜阳 栝蒌牡蛎散 6、变发热: 养阴润肺,清热利水 百合滑石散 五、狐惑: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 1、侵蚀咽喉为惑 清热燥湿 甘草泻心汤 2、侵蚀下部二阴为狐 燥湿解毒 病在前阴用苦参汤外洗 病在肛门用雄黄熏洗 狐惑酿脓者 清热行血解毒 赤小豆当归散 六、阴阳毒:感染疫毒所致。 1、阳毒:面赤斑状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升麻鳖甲汤 2、阴毒:面色青,咽喉痛,身痛如被杖 解毒散瘀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七、疟病:感受疟邪所致。病位在半表半里,归属少阳,疟病以弦脉为主脉。兼脉可见弦迟、弦数、弦紧、弦小紧、浮大等。 1、疟母:疟病迁延日久,反复
5、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 虚实夹杂 消征散瘕、扶正祛邪 鳖甲煎丸 2、疸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 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 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3、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清里热,解外寒。 白虎加桂枝汤 4、牝疟:素体阳虚,复因疟邪痰阻所致,发作时以寒多热少为特征。 祛痰通阳截疟 蜀椒散 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九、历节病: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 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4)过食
6、酸咸,内伤肝肾;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1、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历节: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乌头汤 十、血痹: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 1、轻证:肢体局部麻木,脉象表现为微涩,寸口、关上小紧。 针刺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 2、重证:证见寸口、关上脉微,尺中脉小紧,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 十一、虚劳病: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芤微紧或极虚芤迟,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
7、交。 虚劳失精证。 2、小建中汤: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 虚劳里急证。 3、薯蓣丸:诸不足,风气百疾。 十二、肺痿:寸口脉数,吐浊唾涎沫。 1、虚热肺痿: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 麦门冬汤 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2、虚寒肺痿:频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遗尿,头眩, 甘草干姜汤 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十三、肺痈:外感风邪热毒,肺生痈脓。 表证期即肺痈初期,表现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脉浮数等; 成痈期也称酿脓期,表现咳嗽喘满,口干咽燥不渴,胸痛,咳吐稠痰或腥臭,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 溃脓期,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形如米粥,腥臭异常等。 1、邪实壅滞:
8、证见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嗽上气,喘不得卧,鼻塞清涕,不闻香臭, 葶苈大枣泻肺汤 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血腐脓溃:证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桔梗汤 排脓解毒 十四、咳嗽上气: 1、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2、痰浊壅肺:咳嗽气喘,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 皂荚汤 涤痰除浊 3、饮热迫肺: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 越婢加半夏汤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4、寒饮夹热: 1)饮热偏于上近于表 厚朴麻黄汤 散饮除热,止咳平喘 2)饮结胸胁而偏于里 泽漆汤 逐水消饮止咳 十五、奔豚气: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奔豚
9、汤: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 功用: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组成:芎?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 十六、胸痹: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1、主证: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痛 栝蒌薤白白酒汤 通阳宣痹 2、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栝蒌薤白半夏汤 通阳宣痹,消痰逐饮 3、虚实异治: 1)偏于实者,多是阴寒痰浊偏盛。由于阴寒痰浊上乘,凝聚其间,其脉必以阴弦为著,且感心胸满闷,膨膨然气不得出等。 通阳散结,降逆除满 枳实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