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表现技法》.docx
《《透视学表现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学表现技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透视学表现技法一、填空选择: 1、十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蒙特提出的“平行线向远处透视必然相交于一点”的基本理论,从而引出一词的出现。 2、我国早在时期,就有了极为精辟地论述透视现象及其规律的文字记载。 3、用线条或者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叫做透视,也就是说,透视是一种将三维空间的形体转化为具有立体感的空间画面的绘图方法。 4、通常人们所指的透视是透过一个透明的来观察客观物体,把观察到的视觉印象描绘在该上,这样得到的叫做透视图,简称透视。 5、在两点透视中,两个消失点成(直角)关系。 6、自然空间的物体其近大远小最后小到一点,这点在上。 7、在画透视图时,人眼对景物最大的观察角应该是,也叫
2、。如果超过这个观察角度画面将出现形变状况。 8、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是视距,视距越远,视域的范围就越,视距越近,则视域的范围就越小。 9、在一张室内透视图中,我们的视平线越高,所表现的地面越大,视平线越低,所表现的越大。 10、在一点透视效果图中,画面中视平线上的灭点越靠左,所表现的画面中面的墙越多。反之画面中视平线上的灭点越靠右,所表现的画面中面的墙越多。 11、视点与被视物体各点的连线叫。 12、严格的说,人眼的视域范围是一个横向椭圆形,但为方便实用,透视作图时就把视域范围作。 13、在60视角所形成的圆周内,是透视图形所在的。 14、视高就是在平视时,作画者的眼睛到的高度。 15、传
3、统西画构图多以单一固定视点观看景物,称为透视或一点透视,也称为静透视或定点透视;中国画中场景较大或幅面过长的立轴和长卷,是将画者在走动中众多视点所见场景经营布置在一幅画中,称为散点透视,又称为动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16、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称为(视平线),也是中视线交画面于心点,过心点所引的横线。 17 透视原理在传统中国画中已经得到运用。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 18、地平线居于画幅的上部,则该画为构图。 19、圆的透视为形,同时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20、在方体的成角透视图中,其三边线的透视方向为:。 21、线透视主要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及在平面上表现的规律。 22、画草图的要
4、点就是要快速地表现出。 23、地砖反光性很强,需要用强烈对比的笔触来塑造,注意倒影的笔触一定是。 24、提白的工具有涂改液和提白笔。修正液用于大面积提白,提白笔用于细节(精准提白)。 25、在手绘效果图的表现中,(线)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造型因素之一。 26、彩色铅笔在手绘效果图中起添加环境色、(过渡色)和局部提亮的作用。 27、马克笔上色讲究(快、稳、准)三要色。 28、可以用马克笔表现相互(亮、灰、暗)三个素描层次。 29、画面加重主要作用是,使形体更加清晰。 30、在造型艺术中,只要有空间图形便有(透视)存在其中。 二、名词解释 1、透视规律: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空间平行直线
5、透视消失于一点 2、平行透视:画面中的物体,水平线平行于画面,竖线垂直于画面,斜线消失于视平线上的一个点,即称为一点透视也称为平行透视。 3、扫笔:扫笔就是在运笔的同时,快速地抬起笔,用笔触留下一条“尾巴”,多用于处理画面边缘和需要柔和过渡的地方。扫笔技法多适用于浅颜色,重色扫笔时尾部很难衔接。 4、蹭笔:蹭笔就是用马克笔快速地来回蹭出一个面,这样画的地方质感过渡更柔和,更干净。 5、视角: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夹角,绘画上通常采用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三、问答 1、 设计中透视绘图的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经常需要将构思方案立体直观地表现出来,以便进行分析比较
6、,讨论研究,确定出最佳设计方案。在作品的提交过程中,立体表现图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晰、直观、立体的效果往往比语言和工程制图更有说服力。当设计者与消费者、委托人沟通时,立体表现图无疑是最直观、最具感染力和最经济的途径之一。 2、 成角透视的含义? 答:凡是在方形物体六个面中,上下两个面与地面平行,其它没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两个消失点,一个角边近离、贴切画面,凡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平行线要消失在距点上,凡是与画面成0到45度角之间的平行线要消失到外余点上,凡是与画面成45到90度之间的平行线要消失到内余点上,与画面垂直的线永远垂直,只有长短之分,没有透视变化 3、透视图的主要特点: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透视学表现技法 透视 表现 技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