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
《《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复习与思考 1.用图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
2、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1所示,d1,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21中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图2-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
3、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将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做专门的介绍。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
4、由*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
5、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配置资源的领域,是*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提供公共物品与市
6、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
7、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
8、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9、,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
10、收费最低。 5.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参见图22。 图22*和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关系 我们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
11、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Z%,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点上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其次,*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这套有效率的政治制度就是“公共选择”制度。然而现实的困
12、难是,公众的愿望并不完全一致,公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存有差异,因而体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决策机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评价方法
13、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繁多,而且性质各异,对不同项目必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下面只是简略地介绍通常应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XX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地方*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间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例如,*有建造一座体育馆、建设一条公路和建设一所中学3个方案,由于其效果不同,投资额也不同,因而通常认为不可比,而成本效益分析法就试图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
14、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估结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这种折现率值一般比私人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高。这是因为社会折现率是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对其投资所应达到的收益率标准,它不但要考虑该项投资在当代的收益,还要考虑下一代人的获益,即使不考虑下一代的因素,私营部门也往往较为短视,因而将投资的收
15、益率估计过低;公共支出项目往往会带来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也要纳入项目效益之中。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将影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使资源配置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
16、,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首先是根据已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几种备选方案;其次是分别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如果是多年持续的支出项目,还要采取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最后是按费用的高低排列顺序,供决策者选择。 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
17、体系是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3E原则”是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所证实了的财政支出评价的有效原则,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充分借鉴这一原则,使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一个高的起点。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对财政支出管理关注重点的直接体现,为此,指标设置的选取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又要注意指标选取的兼容性,也就
18、是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指标的衔接问题。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财政支出效益做出判断,而定量分析则是判断的客观依据,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层次分明,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定量分析,力求定性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依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但是,如上所述,财政支出项目执行的结果,有的不能用量化标准进行衡量,或者量化指标难以明确显示效益的状况及其程度,如公众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等,对这类支出项目不必勉强依靠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出判断。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一项评价工作开展来看,指标设置越细,评价结果越趋于合理,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
19、因素的制约,如有些数据无法取得,有些数据受时间限制无法完成等,所以设置具体评价指标以及选取指标的数量还要考虑现实性及可操作性。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由于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复杂性,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设置必须遵从*的宏观性方案以及部门既定的工作目标,一个单独的评价指标应该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相联系,而且通常每个工作目标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指标。 根据前面所讲的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可以考虑设计支出规模、支出结构、项目及部门(单位)效益四个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子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可设置以下指标体系:规模效益指标体系: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占GDP的比重=当期财政支出(分类
20、别支出)当期GDP100;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贡献率=当期GDP的增加值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总额100;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公共物品产出率=当期公共产品总额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100。结构效益指标体系:本级财政支出占本区域财政支出的比重=当期本级财政支出总额当期本区域财政支出总额100;各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当期某类支出总额当期财政总支出100;各项目支出类别的比重=当期某项目支出总额当期类别支出总额100。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支出项目的成本收益率期间支出项目的经济收益期间项目支出总额100;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率财政支出项目成果财政项目支出总额100。这两个指标仅提供了一
21、种思路,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中,还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等,针对不同支出项目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此同时,还要找出各有关支出项目的外源性制约因素,以期能提供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的模式,建立起科学的支出项目评价指标子系统。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履行职能的标准成本率=履行某项职能的实际成本履行某项职能的标准成本100;政策目标(计划)完成率=政策目标(计划)数量政策目标(计划)完成数量100。对公共部门(单位)的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无论是行政管理成本的高低还是政策目标(计划)的完成情况,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且
22、具有不确定性。“标准成本”的制定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状况,因而要进行准确的评价,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7.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的经济职能、避免*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的干预或调节,然而*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非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二 财政支出 基本理论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