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不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的无为不争.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子的无为不争“无为不争”的老子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的宇宙观,通过对“道”的特征的描述以及其创生万物的规则与过程,把其形而上的世界观应用到他所在生活时代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当时动荡的社会寻找一条普遍遵循的准则;以其“无为”的思想和深邃的辩证法谈及当时的政治、人生、经济、军事等问题,本文以其“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思想的展开论述。 关键词:自然无为,寡欲知足,柔弱不争 正文: 老子一书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是成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由于考古不断发现老子这本相继有马王堆帛书甲、乙两个版本,郭店楚简的版本,王弼的老子注本,又称通行本,现在学界多数采用王弼的
2、通行本。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争夺天下霸权,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当时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正是看到统治者的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过分的欲望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已被异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张:统治者按照“道”的要求,让致虚守静来消除各种欲望冲动,使人有望恢复到本真的状态,为政应以自然无为化解各种心智诈巧,
3、用柔弱不争来削弱各种逞强好胜。 一、“自然无为”的提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大道像汜水似的到处都可以流经到,万物依恃它化生但它不推辞,有了功绩成就不说是它是自己的,养育着万物,万物归顺着它,它没有自以为主。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没有加之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干涉万物,任凭万物顺应各自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发展。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在那个时候就深知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
4、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臆意地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曾与当时百姓谈话,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怕虎?”答:“虎食人是
5、个别而已,苛政食人是无一幸免的。” 于是夫子叹日:“苛政猛于虎焉。”面对当时诸侯纷争,食客们向统治者提出各种如何争霸天下的心智诈巧的学说,正是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心智诈巧人为地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而在当时老子主张1 “无为而治”,呼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无疑是顺应当时平民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无为”的实现途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同惑”。 “将欲
6、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也包含双方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而存在;又是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到彼的桥梁,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且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者道之动”这一思想成为老子观察纷纭的世界现象和处理人生、政治等社会问题的法宝。老子以他惊人的观察力
7、觉察到万事万物的这一矛盾规律,知道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对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把握不当,例如没有利用好这一条件,没有抓住机遇促使事物向好的质的方面发展从而错失事物质的飞越,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物矛盾的存在,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在,人为地过分地妄为,导致事物发展的结果适得其反,大相径庭。老子告诫我们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认清矛盾双方的性质与相互转化的条件,要善于利用促使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学会去彼取此,抓住时机使向其有利的对立面发生量变
8、到质变的发展。面对当时统治者,他们穷奢极欲,穷兵黩武,逞强好胜,高傲自负,对平民社会的过分干涉,制定的不合理,不人道的政策,所以老子主张寡欲知足、处下守柔,认为这样才能够处上,变刚强,莫能与之争。 1、 寡欲知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里老子并不是完全反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而是揭示了当时奴隶主贵族的奢侈腐化、纵情声色,追求感官强烈刺激的生活,导致他们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严重程度,否定的是他们的贪欲,他们的不知足,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必倾,不如适可而止,否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祸莫
9、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不知足”会招致祸害、灾难,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统治者夏桀,商纣贪婪残暴,纵情于声色引起社会的动荡,导致国家的灭亡,如果他们有遵守老子的这一辩证法则,知足,知止,收敛其奢侈腐化的生活,减少对百姓的压榨,就不会身败名裂,国家可以更长久。因此想要做到少思寡欲,必须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黑格尔也说2 过:“凡一切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度,超越这度就会招致毁灭。”这是先哲给我们后人提出的忠告,对于前人的前车之鉴,而反观现在,仍然不断地有人在犯这样贪欲的错误,如刚审判结束的三鹿
10、奶粉事件,本来在奶粉加少量的三聚氢胺是不会对婴儿健康造成危害的,也可以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但过量地加入三聚氢胺就会导致婴儿肾结石,尽管知道这样做会危害到婴儿的身体健康,但有些人铤而走险,因为通过在少量的奶源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氢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以降低奶源成本可以从中谋取暴利,他们就在金钱利益面前起了贪欲,做出违法的事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是最鲜活的例子不过了。 2、处下守柔: “处下守柔”来自于老子对“水”的性质的理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处下:这里老子以拟人的手法,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溪流的王,
11、是因为江海的地理位置处于百川溪流之下,百川溪流地都会汇聚在江海,像百姓归顺于君王一样。老子认为这是江海的一种谦下不争态度的表现,水往下流是因为水顺应其自身的本性受地球重力作用而不妄为,水养育世界万物而与万物不争,水的这一性质几乎比得上“道”。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通过对水的性质的理解,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没有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那么自私,能为适当地别人着想一下,先敬人而后自己,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以
12、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因此圣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而老子极力反对那些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君王,认为他们这样恃能、居功自傲、锋芒毕露、自我膨胀,忘乎所以都会自种祸根,自受其害,而且 百姓往往也遭到其祸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是不会通晓事物而自明的,自我夸耀有功的人是会夹失其功劳的,总是自高自大的人因为骄傲而导致落后,所以不会长久的。因此老子主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处下,处后也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的态
13、势,给自己观察事态作好应付准备留出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如在武打片的打斗场面,武功高强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全部招式地都使出来,而是先处于守势,试探对方的实力,了解其招式的弱点,可能先挨数拳数脚,一旦摸清对方的破绽在哪,以其致命一击,虽然是后发制人,但能获胜,收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处下不争这个道理不仅在于它在战术方面的应用,在为人处事方面同样重要。老子提倡圣人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像水甘于处于低洼的地方一样谦虚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心像水一样渊深沉静;与人交往友好有爱心;说话如潮水定时涨落般守信;为政善于持正
14、像静水般澄清透明;办事,解决问题像水一样善于以柔制刚;行动像水般随天时顺地利。譬如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3 就业形势非常的严峻,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没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仍然板着大学生的架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职位低微的与自己身份不配,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应从基本的工作做起,到基层去锻炼,在实践上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这样对于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与提拨是受益匪浅的。也许老子的这样一个思想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守柔: “弱者道之用”,柔弱也是“道”的一个特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5、。绵绵若存,用之不穷”,“道”的创生作用虽然微妙柔弱,但绵绵不绝似乎用之不尽,无边广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认为水是一种最柔弱的物质,但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而且从来没有输过给坚硬的东西,如水能滴水穿石;洪水可以冲毁道路桥梁,淹没庄稼田舍;柔弱的水中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柔弱也是一种新生的象征,是生命处在种萌发的状态,拥有勃勃生机,发展的态势旺盛;变坚硬的东西意味着到了生命的尽头,变得衰弱,失去了生机;从这样一个事物发展趋势来看,柔必胜刚,
16、这也是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柔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刚强,而刚强是事物的发展到了个最顶盛的状态,终归要被削弱的。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直接从柔弱与刚强的性质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辩证法思想中事物发展的趋势来论述的,因此老子并没有否定刚强的作用。 三、总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虽然无为的思想可以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符合当时平民阶层的利益,但老子的这个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被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所采纳,到了汉初的几位皇帝从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
17、窦太后,到萧何、陈平、曹参等都不同程度地喜好黄老之学,而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后来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亁盛世都因统治者接受了老子的这一政治观,的的确确地出现了太平盛世的社会。 对于我们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丰富,对各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在这么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里,如何能够保持我们本真的自我,不被所谓的功名利禄所累,如何坚守我们个人高尚的品格,不被世俗的面纱所掩盖;面对欲望知道知足寡欲,为人处事懂得谦下不争,善于守柔不逞强,老子的这些“无为”思想对于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值得深思与学习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老子研究张松辉 人民出版社 XX年8月 2老子辨析及其启示 严敏 巴蜀书社 XX年6月 3老子道德经研究高定彝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XX年6月 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