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docx
《《经济地理学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导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对象 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 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科学性质:自然科学 边缘性科学 特性:地域性、综合性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 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臵、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
2、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
3、分类法 3生产结构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演变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三、工业化过程与工业结构 工业化: 第一,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第二,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第三,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第二节 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一、产业布局模式 1.增长极模式:
4、 主要是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2.点轴开发模式: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3.网络开发模式: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包括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扩散,国家亦可来取分散化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
5、 二、产业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 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1 一、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济布
6、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 二、优化产业结构问题 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所在。 三、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 在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利用增长极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型开发模式。 四、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调控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区域组织政策亦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
7、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区域调控政策是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概述 自然条件的涵义:自然环境里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和动态性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前提条件 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成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
8、要因素 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第二节 技术条件 一、技术的涵义: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1.影响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2.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愈益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4.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经营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
9、迈进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含义和特点 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3.距离衰减原理及其在生产布局中的应用 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及其变化 2.人口素质与结构 3.人口分布与迁移 三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市场条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五体制、政策、规划和法律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 第四节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一、 产业布局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变化 产业布局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 产业发展目标的动态变化 二不同产业在布局中对条件因素的要求 三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原则 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
10、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P5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P56 第四章 第一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矿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一、农业生产的涵义与特点 农业的涵义: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 农业生产的特点 1.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二、农业布局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布局的概念:是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各部门及其各个生产门类、项目的地域分布,
11、以及农业各部门及其各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组合。 农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2.农业部门布局; 3.区域农业总体布局 生产布局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2.实行区域化布局 3.城镇、工矿区附近建立菜篮子工程 4.合理开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业资源 5.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 P63 技术条件 1.农业技术装备拥有量与需求量; 2.当地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宜性; 3. 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效果和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技术过程的作用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条件 ;2.
12、工业和城市条件; 3.交通运输条件;4.经济地理位臵 5.原有农业基础 6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作用 四、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a.环境和物种结构 b.空间 c.时间 d.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 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对环境的干预;对植物的干预;对动物的干预; 对微生物的干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 应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 2, 3, 4, P
13、76 农业环境污染与保护 1.面临的重大农业生态问题 2.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农业布局,保护农业环境 3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利用 一、土地的概念、属性和特点 概念: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特点:1.数量有限 2.位臵固定 3.功能不可代替 4.肥力不可再生 二、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类型的评价: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土壤植被的集合体。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类型和土地结构 2.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和,水平评价 3. 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1.与种植业有关的指标 2.与林业 3.牧业 4.林业
14、5.采集副业 6.农业经营管理 土地潜力评价:1.土地光合生产潜力 2.光温 3.气候 4.经济 P82 规定的若干利用方式或指定的管理措施及其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四指标 土地的经济评价:土地的经济评价,就是以土地经营投入产出为标准,评价土地利用及其适宜性。 三、土地资源利用 1.土地资源的开发 P84 2. 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的方式;土地资源区位选择;土地资源的原则 3.土地资源保护 四、土地利用调查 其核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管理、地籍管理和利用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管理。 第三节 农业生产布局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
15、论,系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农业区位论最早而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创的。 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1.现代的农业区位理论 2.辛克莱模式 二农业部门布局原理 1.种植业布局 2.林业 3.畜牧业 4.渔业 5.郊区农业布局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农业地域结构:实质是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而进行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的交换,从而表现为农业生产在地域间分工的关系,这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农
16、业地域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不同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使每个地区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实行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农业劳动专业化,使劳动者在明确的专业方面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精益求精,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地域专业化的集中生产有利于合理配臵农
17、产品加工工业,节约农业原料的运输,提高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域专业化便于许多作业项目实现社会化专业经营,促成作业专业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四、农业产业化 第四节 农业区域开发 二、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区划 农业区域开发的含义、特点和与原则 1农业区域开发的含义 2.农业区域开发的特点 1,外延性 2长期性 3.风险性 4.商品性 5.区域性 6.整体性 3. 农业区域开发的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矛盾 2.因地制宜,分类开发 3.适度开发,持续利用 4.量力而行,逐步开发 5.有偿开发,节约资源 6.全面讲求综合效益 7.既要开发,又要保护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
18、1.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等级和内容 3. 农业区域开发的知道思想与方法步骤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方法 编制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步骤 4.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常用指标体系:开发规划指标的作用 开发规划指标体系的分类 5. 农业区域开发重点的选定农业开发重点地区的选定重点开发项目的确定 6.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 第五章 第二产业布局 第二产业,应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分 第一节 工业布局特点与制约因素 一、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 集聚展开、不平衡平衡的格局发展,沿着点线网的基本形态演变,形成诸如据点式、钟摆式、沿线式、网络式等基本布局模式。
19、 二、工业布局制约因素条件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 技术条件 1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布局向新的广度和深度的领域发展 2.科技进步使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加复杂,模式更加多样化 3.科技进步是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和量的物质不断调整 4.科技进步是原材料对对工业布局日趋弱化,为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提供机遇 5.高科技的诞生,高科技工业园涌现 经济条件: 农业;运输业;商业;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基础 社会条件:人口、劳动力、城镇居民点以及第三产业等 第二节 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 主要包括工业的部门结构和工业的地域结构。工业的部门结构,是指社会分工体现在按产品用途、
20、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多方面的同异,纵向划分许多工业部门和行业。工业的地域结构,是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或地域分工,是从横向的角度划分工业,其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以便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 一、开采工业布局:煤炭工业;森林工业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石油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三、制造工业布局:机械工业;轻纺工业 四、高科技工业和农村工业 五、工业部门结构的内在联系 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关系;开采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关系;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能源工业和耗能工业的关系;高技术工业和传统工业的关系国有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5 第三节 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 工业地域结构就是
21、工业布局的地理空间组合的表现形式。 工业地域类型,通常按等级层次可以划分为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 P130 第四节 工业布局理论研究的总述 一、西方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 本世纪20 年代以来工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近30 年来西方工业区位研究动向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布局理论研究成就 第六章 第三产业布局 第一节 第三产业概述 一、第三产业及其划分 本质上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导论 经济地理学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