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
《《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瑜伽师地论提要瑜伽师地论提要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造,是唯识宗的根本论籍。 一、本论的制造和传译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说: 昔者如来在王舍城告诸比丘:当来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当捨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從座而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
2、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 弥勒、梵言梅呾利耶的讹译。梵言梅呾利耶,此翻慈氏。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此后无著决心弘扬大乘。为了取信于人,又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踰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由于弥勒的亲自演说,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传开了。 关于弥勒的著作,汉地传说有五部,除瑜伽师地论,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其中以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
3、至二十二年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 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2、刘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三一年,译有菩萨善戒经九卷。 这二种译本,都没有出乎唐译菩萨地的范围。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间,译有决定藏论三卷,是唐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的异译。 与奘译相比,这几种译本,不但内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涩难读。 二、内容提要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5、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
4、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中说: 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摄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摄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这是说: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一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下面根据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欧阳竟无认为: 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
5、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放。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呬多地及非三摩呬多地,是辨别和修学禅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境呢?因此,我觉得摄在行中较妥。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个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识、末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的所依。五识
6、身相应地、意地反应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持点是: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自体,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以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1、界施设建立:由数、处、有情量、有情寿、有情受用、生,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7、 4、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5、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呬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呬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巧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
8、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三、独觉习,四、独觉住,五、独觉行。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
9、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菩萨的发心,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菩萨的修学法门。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征: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二、方便善巧,三、饶益于他,四、无倒回向。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
10、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究竟住。上述七地反映了菩萨修行的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
11、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十七地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读者检阅,现将本论目录及卷数列表如下: 二、摄抉择分;抉择本地分的深隐要义。此分共有十六地,十六地的名称同本地分。下面依次提要: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在八识中,着重谈了阿赖耶识,从八个方面证明阿赖耶识的实有:谓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这八个方面假如离开阿赖耶识都无法成立。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 在法相方面:广辩种种不相应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种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
![《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_第1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1/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1.gif)
![《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_第2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1/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2.gif)
![《瑜伽师地论》提要.docx_第3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1/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33bd8c7b-1567-4756-90b5-6627706caaca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瑜伽师地论 瑜伽 提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