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监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
2、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
3、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制订环境监测方案: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污染物测定、数据处理和应用。 4、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一章,空气污染、水污染连
4、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在环境评价与保护中的作用;遥感监测技术和简易监测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与作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三、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 环境监测前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后续课程为自我设计课环境监测实践,并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
5、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环境监测”课的特点,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加深对课程重点知识的认识并牢固掌握其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解决对课程难点的理解问题。 2、探索式教学方法。根据“环境监测”课中不同环境要素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3、学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本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特点,
6、采取了教师提出学习提纲、给出查阅资料范围、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教师给出参考问题供学生消化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范例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5、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环境监测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纵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而且比较难懂,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感到时间紧、效果差,更不要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
7、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 6、开放式教学方法。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大量查阅文献,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讨论后具体实施,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 7、关联式教学方法。“环境监测”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环境学概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8、实
8、践式教学方法。“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安排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和拓宽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后续自我设计课里适当安排教师指导下的参观实践、环境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力体现本门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位课,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
9、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据此,我们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重视环境监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国家标准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了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
10、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同意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第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和育人密切结合。 4、体现环境监测的前沿性。 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充满了“最新”的内容: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概念;新出现环境问题的监测;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等。 六、实践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环境监测”的理论课要包含实践性教学;理论课教学中要有实践意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
11、的培养;考核系统要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要和理论教学一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课内实验教学,另列实验教学大纲。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验教学的成效性。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或进行一些综合性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 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教学共126学时,其中理论课66学时,实验课60学时。 理论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20学时)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8
12、学时)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学时) 第七章 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2学时)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9学时)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3学时) 理论课闭卷考试,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实验课成绩评定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八、教材编选原则及参考资料 1、教材选编原则 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部分内容选用国家标准方法作为参考资料。 2、
13、使用教材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3、参考资料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国家环
14、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9相关国家标准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 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环境监测定义 2、环境监测分类 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5、环境标准的分类 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教学难点 1、优先监测污染物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
15、则 考核知识点 1、环境监测定义 2、按监测目的对环境监测进行分类 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是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5、环境标准的分类 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思考题 1、简述环境监测的分类。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3、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4、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5、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6、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7、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8、简述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9、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本节要求: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
16、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定义 2、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3、环境监测过程 4、环境监测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 2、按监测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本节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7、;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1、被动监测 2、主动监测 3、自动监测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环境监测的特点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监测技术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2、生物技术 3、监测技术的发展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1、优先监测原则 2、优先监测的污染物 第三节 环境标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习环境标准的定义,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了解各环境要素的标准。 一、什么是环境
18、标准? 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 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环保设备仪器标准 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四、各环境要素标准 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噪声标准;辐射标准;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 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3、熟悉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4、掌握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 5、熟练掌握
19、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 6、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 7、理解水样的预处理在水质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8、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9、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10、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1、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
20、合物、硫化物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 12、熟练掌握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挥发酚类、矿物油 13、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 14、了解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 3、水样的湿法消解 4、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 5、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加入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 6、水样物理性质的检验:颜色、臭阈值、浊度和透明度 7、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 8、含铬水样预处
21、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原理 9、酸度和碱度的定义及测定计算 10、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 11、含氮化合物水样保存、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 12、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13、COD:测定水样CODMn和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 14、BOD:BOD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 15、总有机碳的测定原理 16、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 17、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1、水体中汞、砷的测定 2、水体的碱度组成及计算 3、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结果计算 4、生化需氧量的稀释接种法测定 5、总有机
22、碳的测定方法 考核知识点 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应用 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 3、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 4、水样的消解 5、水样的保存 6、水样颜色的检验 7、臭阈值 8、浊度和透明度 9、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 10、含铬水样预处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 11、酸度和碱度 12、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 13、含氮化合物水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 14、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15、COD:测定水样CODMn和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
23、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 16、BOD:BOD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 17、TOC:国标法测定TOC的原理 18、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 19、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碱度、酸度、臭阈值、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 2、工业废水的采样频率如何确定? 3、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措施。 4、简述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和步骤。 5、简述碘量法测定水中硫化物的原理。 6、简述膜电极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 7、试述酸性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原理。 8、简述重铬酸钾法测定CODCr的原理,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9、写出经稀释后培养的水样BOD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