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docx
《《爷爷和小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爷爷和小树》.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爷爷和小树爷爷和小树精品教学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 巴彦淖尔市 杭锦后旗 西城小学 马燕 设计概说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但识字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全部。本设计遵循儿童学习记忆的规律,不把学汉字与学语言割裂开来,以听读为主线,注重开发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让学生在听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最终化生为熟。主张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交替进行,使课堂中学生听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时间猛增,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 “竖弯 ” 和“刂、人、灬”4个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4、学习“不、开、五、四”四个生
2、字。 重难点:练习朗读时重点。从文中体会要爱护树木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爷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这些经验,在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导入到课文的阅读,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把已经认识的字擦掉。 二、随文识字,师生交流正音。 出示第一个自然段,请学生认读,重点指导生字“棵”的读音。 出示第二个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读,重点指导“到、给、穿、暖、冷”的读音。 出示第三个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读,重点指导“开、伞、热”的读音。
3、三、请小老师领大家拼读生字,然后课件出示生词指导学生认读: 爷爷 一棵 到了 穿上 暖和 不冷 撑开 小伞 不热 四、巩固识字 1 找一找:请你到生字表中找一找,下面的偏旁藏在哪些生字中? 利用课件出示几个新偏旁:灬 冫 亻 人 刂 父 ,指导认识“、灬、刂、父、人”5个新偏旁。 配一配:出示几个偏旁和部件,看哪些偏旁和部件能组成字。 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字 一把伞“伞” 一棵树,一颗果子“棵” 洞穴下面有牙齿“穿” 设计意图听读识字法是一种以无意记忆为主的识字方法,力求学生与生字的反复多次见面,来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本教学板块的设计,力求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结合,以此促进识记效果。 五、再
4、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桌轮读,互相评价。 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相机指导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六、课外推荐作业: 1、读大树、小树穿棉袄 2、出示乱砍乱伐造成的后果图。让学生保护树木,付诸实际。 3、护展活动。 小树为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了解人们为小树做了什么? 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了解收集到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 第二课时 一、看板书齐读课题导入。 二、课前利用多媒体复习字、词和新偏旁: 1、摘苹果认词; 2、开车认词; 3、摘桔子认字; 4、考偏旁“穿、暖、伞、到、冷、热”的部首各是什么。 三、精读深悟 导入:通过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
5、本文写了谁。多媒体动画出示爷爷、小树图。师说:一个是人,一个是树。那人和树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齐学习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读全文整体感受一下 2 1.,教师问本文学了自然段,每段开头空几格?本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质疑问难,梳理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会提问题。 全体交流提出的问题,梳理学生的提问。 预设学生问题: “暖和的衣裳”是什么? “绿色的小伞”指什么? 爷爷问什么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再读课文,引导探究。 1.精读探究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1,观察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一棵小树”图,学生感受小树的茁壮
6、、可爱。小树长在哪儿?教师:你家吗?是我家吗?那是谁家?教师: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2.用“ 有 ”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答:树上没叶子。冬天爷爷和小朋友都穿的那么厚。 2、.天最能刮寒风了,如果,寒风吹进我们的袖口、裤管里我们感觉怎么样?那小树在寒风里会怎么样呢?那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什么呢?你替小树说一说。 3.小树这么冷,说说爷爷会做什么?读第二段找答案。理解“暖和”:在你的生活周围,什么是暖和的呢?我们穿着这样的衣裳,那小树“暖和的衣裳”指什么呢?学生说:多媒体指直观形象。理解“爷爷为什么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引导学生体悟到爷爷对小树的关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爷爷和小树 爷爷 小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