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docx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
2、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 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 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
3、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
4、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三、文本解读 1、正音 2、朗读。朗读方法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本诗采用了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 3、自由朗诵。 4、分角色朗读 5、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恋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能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6、所以本诗的结构是:采花 送花 望乡 思亲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
5、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1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 芙蓉 公开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