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docx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学生观察水样 学生汇
2、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 调节螺旋 镜臂 物镜 通光孔 载物台 反光镜 镜座 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
3、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学生分组观察。 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自主观察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4、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水滴里的微生物是一堂鲜明的科学探究课。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5、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平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在平时常见的水中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并从课题研究目的出发,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6、。新课程倡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告诉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
7、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
8、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 布臵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
9、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l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l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l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
10、菌的数量。 l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
11、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
12、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
13、、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 5讨论:根据生活中
14、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第2课时 一 复习 1 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 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 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 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 隔绝空气。2.保持干燥。3.高温灭杀。4.低温保存。 三 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 可以用霉制止食品。2.制作药品.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4.霉变食品会危
15、害人体健康。 四 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 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第二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却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2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方向。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
16、败。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3实验后及时地作出总结 每一个实验都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要自己悟出其中的涵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17、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 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准备: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教学活动建议: 1单元教学的导入。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
18、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
19、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接着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3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
20、化。建议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一定要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课后可之一。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
21、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滴里的生物 水滴 生物 教学 设计 11 赵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2400.html